葛維燕



摘要:本文基于2019年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數據,從汽車銷量與召回數量、缺陷故障總成分布、缺陷原因、缺陷制造商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缺陷故障總成主要涉及氣囊/安全帶、發動機、懸架系等主要部件,缺陷原因主要集中在制造和設計,數據分析同時表明進口汽車企業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的意識更強。缺陷汽車產品召回2020年的發展重點五個方向是健全制度、完善機制、提升能力、加強研究、行業指導,標志著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將逐步完善。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data of vehicle sales volume, recall volumes, defect part distribution, defect root cause, vehicle manufacture based on 2019 recall data of defective automotive products. It demonstrates defect parts distribute mainly on airbag/ safety belt engine, suspension, defects happen mainly in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data shows importe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have greater sensitivity on automotive products recall. F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2020 of defective automotive products recall are optimiz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nhancing capabilities, emphasizing research, involving expert guidance, it designates China automotive products recall is improving gradually.
關鍵詞: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數據分析;發展
0 ?引言
2004年原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16年原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條例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了《條例》中的相關程序,引導汽車行業在汽車產品安全后市場監管中有效發揮作用,正確履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相關義務與責任。2019年3月2日,李克強總理簽署第709號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對于《條例實施辦法》又做了修改。通過多年的探索,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已經逐漸完善。
如果批量性汽車產品存在缺陷,汽車生產商按照《條例》和《條例實施辦法》對汽車產品進行召回。所謂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標識等原因導致的在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生產者對其制造的汽車產品質量負責。具體而言,對在中國境內制造、出售的汽車產品存在缺陷的,由生產者負責召回,進口汽車產品存在缺陷的,由進口商負責召回。
《條例》第六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投訴汽車產品可能存在的缺陷,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應當以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公布受理投訴的電話、電子郵箱和通信地址。
1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現狀
201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占全球第一。汽車總產量為2572.1萬輛,汽車總銷量為2576.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124.2萬輛,總銷量為120.6萬輛。雖然汽車行業總的產銷量在2019年有所下滑,但是中國汽車行業的產銷經過了二十幾年的發展,根據公安部網站公布的數據,到2019年年底,全國汽車總保有量超2億輛,其中大部分是私人汽車,私人汽車占比達到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的80%。隨著全國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全國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者汽車類投訴(含零部件)比例也越來越高,2019年投訴量比2018年增長25.1%。另外,國家缺陷信息采集平臺2019年收到消費者提交的汽車產品缺陷線索14971條,相較于2018年也有所上升。
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圖1)可見從2004年我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開始到2019年年底,我國累計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共1992次,涉及缺陷車輛共7578.01萬輛,生產者因召回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總計約580億元。從2017年到2019年這3年的召回汽車總量數據看來,生產者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的重視度在逐漸提高,在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為消費者挽回了經濟損失。同時也挽回了生產者的直接經濟損失。
圖1可見2019年我國共召回缺陷汽車產品223次,共652.97萬輛,召回次數相較于2018年的221次增加1%。但另一方面,雖次數有所上升,但召回數量相較于2018年的1251.28萬輛減少48%(見圖1),可見各生產商對汽車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的重視度有很大的提高。
圖2是2019年缺陷汽車涉及總成分類數據,其中內飾安全系統氣囊和安全帶召回46次,涉及車輛215.18萬輛;發動機相關缺陷召回47次,涉及車輛198.02萬輛;底盤懸掛系統缺陷召回7次,涉及車輛72.19萬輛。故從汽車子系統總成來看,氣囊和安全帶、發動機、底盤懸掛系統仍為主要缺陷產生部件。
圖3是汽車產品缺陷原因分類召回數量及占比,其中因制造原因召回166次,召回汽車415.82萬輛;設計原因召回51次,召回車輛237.06萬輛;標識原因召回6次,召回汽車941輛(見圖3)。故制造原因仍為汽車產品缺陷的主要原因。
圖4和圖5是汽車產品缺陷原召回商數據,2019年我國國產汽車制造商的召回次數為72次(占比38%),涉及車輛356.47萬輛(占比53%);汽車產品進口商召回次數為118次(占比62%),涉及車輛317.97萬輛(占比47%)(如圖4和5所示)。數據結果表明進口汽車企業對缺陷汽車的召回意識更強。
2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趨勢
2019年10月起到2020年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先后發出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召開全國產品缺陷與安全管理標準化會議,啟動全國汽車產品缺陷線索監測協作網試運行工作,發布2019年全國汽車召回情況通告,并召開全國市場監管系統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專題研討電視電話會議,上線中國產品安全與召回信息網。這一系列的舉措表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新領域的產品缺陷召回,細化缺陷產品標準,建立健全法規,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做足了功課。
綜觀以上舉措,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的趨勢如下:
2.1 健全排放召回制度
我國的十三五規劃中強調生態建設,汽車行業的尾氣排放控制與生態建設息息相關。為支持2020年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早在2018年,國六標準正式發布,在標準發布后汽車行業積極布局,為實施國六排放標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可見體制健全對于行業的健康發展起著引導作用。
相較于美國的排放召回,中國仍缺乏排放召回的標準建設、召回制度及召回管理流程,為健全排放召回的體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計劃與生態環境部互聯互通,加緊研究并出臺《機動車環境保護召回管理規定》;除去制定規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完善機動車排放召回缺陷線索信息收集、風險分析和缺陷識別技術等制度建設。
2.2 提升缺陷調查能力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國家市場監督監管總局為加強缺陷汽車調查能力,一方面將組建汽車專家庫,綜合利用集成協同團隊進行缺陷調查;另一方面將籌建國家產品安全與召回技術委員會,分析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標準化的工作方式,研究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工作的發展規劃、標準體系等。
從技術層面,國家市場監督監管總局將加強重大案件技術評估等措施;優化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和汽車缺陷線索監測協作網資源,加大缺陷線索采集分析力度,提高缺陷調查有效性及分析高效性。
2.3 汽車行業指導
針對目前進口汽車企業對缺陷汽車的召回意識更強。目前已建立產品安全與召回信息網,各汽車生產商可通過網站信息舉一反三,通過行業信息監督自身做好汽車產品缺陷管理工作。未來的計劃有加強國產汽車企業產品安全服務意識,加強政策指導和咨詢培訓,針對已有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缺陷機制的分析給生產商提出產品的設計、驗證、問題解決等一系列改進建議。
2.4 新領域研究
新能源汽車近幾年發展勢頭猛,保有量已超三百萬輛,占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的1.46%。智能汽車等新技術新產品在市場上層出不窮。國家市場監督監管總局將加強研究,開展相應的新領域的缺陷技術調查及缺陷分析與判定研究。
3 ?結語
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服務和企業的信譽越來越看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作為提高汽車品牌信譽的一種方式,越來越受國內監管機構和汽車生產商的重視。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已有十幾年的發展,召回制度日漸完善,整個汽車行業正朝良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凡,孫寧,田晶晶,宋黎,徐思紅.中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現狀及模式對比分析[J].標準科學,2019(2):35-40.
[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網站2020年1月13日公布的《2019年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3]公安部網站2020年1月8日公布的《全國私家車保有量首次突破2億輛66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
[4]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2020年1月17日公布的《2019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
[5]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2020年3月31日公布的《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19年全國汽車和消費品召回情況的通告》.
[6]康賢剛.我國汽車召回探析[J].理論月刊,2011(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