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是籃球的受益者,是體育的受益者。籃球讓我從當初那個害羞的男孩變得外向開朗有自信,所以現在也希望可以用體育幫助到更多孩子。”浙江梵想體育創始人蔡想這樣說。今年六月,他再次到云南省武定縣進行公益支教,為那里的孩子帶去體育力量。“我們去支教時間很短,可能幫不了太多,但是如果能有一個孩子因為我或俱樂部的到來,改變想法和思維模式,我覺得就是值得的!”
讓孩子體會運動樂趣
支教期間,每一節公益課,蔡想都鉚足了勁,身體力行地讓孩子們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和籃球的魅力。
籃球課上,蔡想教給孩子們運球、傳球和投籃,也教給他們運動中蘊含的人生哲理。“運球是基本功,傳球能體現籃球項目配合的重要性,投籃就像我們要做的事情一樣,投進去就是成功,投不進去就要找原因努力成功,希望對他們以后的人生有幫助。”
不僅如此,他還告訴孩子們體育的意義,告訴他們體育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蔡想說:“我主要是理論課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告訴他們體育是什么,初衷是希望更多孩子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學會表達和溝通,但現實情況卻是無人舉手,因為孩子們還是比較內斂的,所以我就鼓勵他們,讓班長、課代表帶頭,通過互動提升了課堂的活躍度,效果也越來越好。”
原本蔡想此行安排了兩所學校的授課計劃。誰曾想,去年他在當地的公益送教早已傳開,得知今年他再度前往,不少校長都誠邀他給孩子們講課。“有三所學校的校長,甚至直接到酒店樓下接我,馬不停蹄趕到學校就開始給孩子們上體育大課。”面對熱忱的校長和不善言辭的學生,蔡想每堂課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盡己所能地為孩子們帶去全新的課堂體驗。同時,也盡可能地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傳遞給學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
他說:“我去每個學校都會和體育老師交流,也會把俱樂部的教學理念和大綱分享給他們。現在大山里的孩子體育基礎和體能都沒有問題,很多學校的硬件設施也很好,但缺少的是文化引領,以及對體育的正確認識。我希望孩子們能明白體育不是為了其他人而學,而是為了強身健體,為了自己的健康。”
用愛心搭建溝通橋梁
從去年五月到今年六月,時隔一年,再去云南支教,相比去年的“只身前往”,這次蔡想是“有備而來”。這次,他為武定縣的7所學校和1所幼兒園的孩子們帶去了200只籃球,以及與俱樂部的學生、家長們一起募集的33箱書籍、學習用品、衣服等物資。
蔡想很愿意將自己在支教中的所見所想分享給周圍的人,與大家進行交流。“山里大多都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周末回家要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所以之前支教回來以后,我就積極組織了一些企業家,陸續給他們送去球衣、籃球、足球和一些訓練道具。一些愛心企業有想法,我也會幫他們聯系校長進行對接。”蔡想說,“因為我是做籃球培訓的,俱樂部里很多家長也希望出一份力,會轉賬給我,希望通過我轉交給學校或是需要幫助的孩子,不過我都一一退回了,但是給了他們學校的地址和聯系方式,如果家里有比較新的玩具或是不看的書可以寄過去,用這種方式去傳遞公益,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
今年,蔡想在支教的同時,也為俱樂部的研學路線進行了實地考察,六天的研學行程中,最后一天是到武定進行支教。他說,希望自己俱樂部的家長孩子也能切身加入到公益隊伍中來,讓孩子的成長更加豐富。
支教中收獲滿滿感動
在公益支教中,很多事情和細節都讓蔡想頗受觸動。
“去年我們去的時候,給孩子們買了一百多斤小芭蕉,一個彝族小女孩拿到卻不舍得吃,說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吃,他們還從來沒有吃過。孩子的懂事和感恩,讓我非常感動。”蔡想說,“今年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在我上完課之后,很多孩子不希望我走,希望我能留下聯系方式。其中有一個男孩子,個子很高,很瘦,上課的時候靦腆害羞,一開始都不敢和我對視,一直低著頭,然后慢慢地,他開始敢互動,敢和我有眼神交流。當我準備離開的時候,他給我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謝謝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很有意義的體育課。盡管只是一句話,但是短短幾天,從不敢交流到主動交流,我覺得這是孩子們一個很大的進步,敢于溝通了,也讓我覺得我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今年十月,蔡想將再去支教過的學校進行回訪。他說,做公益的過程需要不斷創新,更加務實。他希望給山里的孩子們帶去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有精神上的鼓勵,希望體育精神可以陪伴他們成長。
來源:中國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