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潤植
摘 要:學習任務對學生有一定的刺激,在高中物理知識的講授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出發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并借助一定的引導,創設設置學生的學習環節,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學生才有充足的學習動力,從而在物理課堂中不斷成長。文章主要是從高中物理教學任務驅動法創新運用進行研究,希望能給教育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物理;任務驅動法;創新運用
教師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途徑,能夠與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加切合。在建構理論中,教師在講授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應該和學習任務一致,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借助任務學習分析知識。教師為學生安排任務時,需要從學生的完成情況和過程對學生多方面進行評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科學安排任務內容
教師在深入挖掘物理課本后,為可以安排任務內容提供支撐,將學習任務與知識緊密相連,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物理課程中。
(一)根據課程特點分析
教師在深入挖掘物理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從而讓學生找到清晰的學習思路。課本才是學生主要學習的載體,教師需要合理把握課程特點,從深層次為學生挖掘知識,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思維緊密相連,從而讓學生做適合自己學習情況的任務。任務驅動法的順利實施,主要還是看設計的合理性。任務是教學目標的體現,應用價值非常凸出。
在講授《重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識時,教師需要深入把控課本中的知識,科學安排學習任務,了解力和重力的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等知識。在真正的課堂講授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學習素材,幫助學生概括出物體運動的規律。教師還可以演示課本中提出的實驗,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不斷學習物理知識。在對力還有重力的定義理解時,教師將力的實驗融入到課程中,并總結出重力的幾種形式。教師在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測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問題,讓學生給出問題的答案,從而不斷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時,為學生指出清晰的學習思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從而提高實驗操作的效率。
(二)根據學情設計
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是不同的,他們的學習基礎、習慣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學生在學習力的知識時,會體現出不同的學習差異。教師在充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時,一定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個性,這樣才能在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時更加科學。為了給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布置有層次的任務,應該將分層教學意識貫徹到底,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比如,教師在講授“彈力”的知識時,教師在深入了解課本中的知識,用兩節課的時間實現教學目標。在第一節課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做簡單的實驗:用手將鋼鋸條壓彎;將彈簧拉長或者壓縮;將泡沫塑料塊進行壓縮。在實驗操作中,學生觀察運用的物體的變化。當學生完全對知識的認知時,教師帶領學生繼續探究“彈力”,在演示實驗中探究彈力。師生一起進行實驗操作,能夠讓實驗操作進行下去,在實驗中總結出學習的知識,這樣就完成了學習的任務。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指導。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不能了解單擺回復力的來源。當擺角比較小時,學生就不清楚怎樣得到回復力同位移。教師就可以在任務中指導學生學習。在任務中,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優化任務進程
教師在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時應該優化任務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完善學生的認知。
(一)簡化操作進程
教師將任務驅動法運用到課程中,需要發揮好引導的作用。首先,教師和學生應該轉變角色,改變以往在課堂中占據權威的意識,組織學生學習知識,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然后再給學生講授知識,這些都是教學觀念。教師和學生還應該加強互動,當學生遇到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指導,與學生共同研究、實驗,多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學生一起研究。教師還應該提供給學生幫助,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在講授“摩擦力”的知識時,教師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其一,是實驗方面的任務,讓學生運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木塊的摩擦力,在測量的過程中總結出摩擦力的特征。其二,為學生設計滑動摩擦力的方案,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概括出摩擦力的特征。教師為學生設計這兩個學習任務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學生在實踐中概括出知識;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借助實驗操作,做實驗總結。教師從實驗著手,為學生創設實驗的情境,能夠推動學生的思維開發,也能讓學生在實驗中完成任務。
(二)與生活聯系起來
高中物理課程中有很多知識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教師給學生安排任務時,應該考量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任務聯系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充足的學習動力。在物理學科中實驗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教師給學生設計學習任務,不能缺乏實驗環節,需要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在生活中完善認知,從而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幫助。
在講解“力的合成”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力的定義,這涉及到了合力、分離等定理。學生在閱讀相關知識后,能夠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合理的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實驗的任務,首先提供給學生需要的實驗工具,然后提供實驗方案,總結出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科學分組,讓學生在分組中討論知識。教師在隨時對學生監控,挑選學生設計的方案,并將這些方案展示到信息技術上,讓學生按照現有的方案操作。
三、展示學生學習的成果
任務驅動需要完整體現出來,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他們的任務評價,從而啟迪學生得到更多的智慧。
(一)任務完成程度
當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后,教師就要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至于評價標準方面,教師要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首先,是任務的質量。教師在安排任務時就應該說出相應的要求,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應該將要求與學生的任務進行比較,從而完善學生的讓知。其次,是任務的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的情況肯定也會有差異,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應該有所區別。總之,教師應該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教師在講解“力的分解”的知識時,在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后,應該讓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弄清楚力的分解的原理。教師可以充分考量課本中的知識讓學生瀏覽課本中的知識,然后總結出自己對力的分解的定義,求力的方法應該求一個分力的過程,這又稱作是力的分解。這種求力的方法是平行四邊形法則。學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然后再接著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探究知識。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分階段的任務,讓學生在不斷完成任務,循環往復,這樣才能完善對知識的認知。
(二)啟迪學生的智慧
教師在將任務驅動法運用到課堂中,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任務中。教師在對學生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時,應該注重給出學生建議,這樣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教師不能運用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推動學生在實踐中構建知識結構。比如,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時,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本中的知識,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并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定律是從哪些角度表明力和運動的關聯的?學生在接收到教師的任務后,先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章,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從不同方面學習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會有一定的壓力,從而發揮出任務驅動法的價值。
結語:總之,任務驅動法和物理知識的講授有很多切合的地方,教師要恰當運用任務驅動法,這樣能夠讓學生有飽滿的學習熱情。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知識,借助獨立學習、合作探討等形式,完善對學生的認知。任務驅動法應用范圍比較廣,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海燕.高中物理教學任務驅動法創新運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9(08):16-17.
[2]劉玉宏,熊鵬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1):228.
[3]王劍波.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效性的思考[J].學周刊,2015(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