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
摘 要:路基是公路結構組成中的基礎部分,該處的施工質量將直接影響公路的通行服務水平,體現在穩定性、平整性、耐久性等方面,而在路基施工中,切實做好路基邊坡防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提高路基質量的關鍵途徑。鑒于此,本文從公路路基邊坡穩定的重要性切入,探討影響路基邊坡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再依托于工程實例展開具體分析,闡述防護施工方法。
關鍵詞:公路;路基邊坡;穩定性;重要性;影響因素;防護施工
中圖分類號:U417.1 文獻標識碼:A
1 公路路基邊坡穩定的重要性
公路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命脈”,也是跨地區人員流動的重要途徑,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流量日益增加,重載車輛頻繁于公路中通行,由此加重公路的運行負荷。路基邊坡作為基礎結構,在其出現失穩現象后,將難以保證公路的正常運營,導致交通中斷,甚至誘發安全事故。由此表明,維持公路路基邊坡的穩定性極為重要,是公路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以及公路正常運營的必要前提,需要識別其主要的影響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施工技術。
2 公路路基邊坡施工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
2.1 施工層面
施工期間,受材料質量不達標、施工機械性能不穩定、施工方法不合理以及操作不當等方面的影響,均容易誘發路基邊坡質量問題。以材料為例,若進場時未做好質量檢驗工作,則容易出現不達標材料應用于施工中的情況,材料本應具有的優勢受到抑制,隨時間的延長,材料老化進程加快,路基邊坡隨之出現失穩等問題。
2.2 自然條件層面
公路所處的環境較為復雜,自然環境對其的破壞性較強,在路基邊坡施工中,易出現滑坡、溜方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邊坡過于陡峭、坡腳在施工中被過度挖空等。此外,在路基邊坡的高度和坡度不合理的情況下,其難以適應天然巖石層,遇降雨天氣時,隨著降雨的積累,邊坡表面的巖土體含水量增加,受重力作用而產生滑動面,發生不同程度的溜方問題。
3 案例分析
某高速公路路線總長度為24.0 km,改建20.4 km,新建4.5 km,合同總額為7億元左右,施工期限為30個月。該市北互通主線總長度為2 200 m,互通設置了E/F/G/H/I匝道,匝道整體長度約為4 143 m。北互通是基于原路線新建構成,原右轉主線改建成匝道,新建主線是左轉曲線,對原來的路線縱橫坡展開了一定的調整。該高速公路車流量較大,為最大限度減小對現狀交通秩序的干擾,需要采取全方位的協調措施,以科學的方式組織施工,在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調坡路基土方施工作業,按規范建設路基防護體系以及排水系統,通過多重措施的應用,有效保證路基邊坡的穩定性。
3.1 路肩墻施工
從北互通新舊過渡段的現狀來看,局部路段的路基拼寬過窄,難以順利完成填土壓實作業,對于此問題,使用路肩墻施工方式開展拼寬施工,所涉及到的主要施工流程如: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基坑開挖→基礎施工→墻身施工→其他附屬工程。
施工要點有:
(1)按要求測量放樣,確定開挖線并做好標識,對于路基邊坡失穩的部位,對其采取臨時支護措施,開挖作業采用分段跳槽開挖的方法。
(2)組織基底承載力檢測工作,以所得結果為準,指導后續施工。
(3)加強施工現場的臨時排水,清理穩定性不足的基底土,回填適量優質土,在此基礎上方可施工擋土墻。
(4)澆筑基礎混凝土,采取振搗與養護措施,切實保證施工質量。在基礎頂面插入鋼筋,外露部分不超過鋼筋總長的1/2,且均不可超過20 cm,以保證基礎與墻身可穩定連接。
(5)按分層的方法有序施工擋土墻,分層厚度不宜超過300 mm。
(6)按要求預埋擋土墻泄水孔,以免在后續出現排水受阻的情況。
(7)對于設置在彎道的墻體,其更容易失穩,因此需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強度、平整度均可滿足要求。
3.2 拱形骨架植草防護
(1)公路路基開挖的工作量較大,采取的是以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方法,以挖掘機為主要施工設備,按自上而下的順序開展路塹開挖作業,開挖期間同步刷坡,每完成一級的開挖后均采取防護措施,各級邊坡的開挖和修整工作均落實到位后,可進入坡面防護環節。
(2)以C25混凝土為材料,制作預制塊,共同組成拱形骨架。施工遵循的是分段的原則,因此需根據設計要求分段放樣,嚴格控制拱形骨架的頂線;合理設置坡腳頂面高程,根據所在施工段路基邊坡的長度,測放拱形骨架的安裝位置,以此為基準組織相應的安裝作業。
(3)坡面施工條件較為苛刻,同時溝槽寬度不足,不具備機械施工的條件,因此由人工開挖溝槽。開挖期間,根據測放的控制線精準控制開挖的深度和寬度,以免出現超挖或欠挖現象。骨架邊線應具有順直的特點,溝槽處不可殘留松土。拱形骨架開挖中,考慮到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通常采用固定模架方式,結合施工團隊的技術水平以及地質等方面的自然條件,精準控制開挖長度。待溝槽開挖到位后,不可長期晾置,否則在該過程中易由于外部因素而影響溝槽的穩定性。
(4)待某段上部骨架成型且拱肋溝槽開挖完成后,需清理棄土,同時恢復原護腳基坑開挖邊線;根據測設的高程控制點,組織護腳溝槽開挖作業,期間需檢測并控制壓實度和平整度,各方面均要滿足要求,首先需自檢,再邀請監理工程師進一步檢驗,確保無誤。
(5)基坑開挖完成且通過驗收后,按自上而下的順序砌筑漿砌片石,主要涵蓋三部分工作,即腳墻基礎、護腳及拱圈襯砌,每完成一處施工后均加強檢查,確保無質量問題。
(6)安裝骨架和拱圈,設置護腳基礎,此后方可組織坡面拱形骨架的砌筑作業。其中,拱圈骨架施工采用的是C25混凝土預制塊鋪筑的方法,下方設置M10水泥砂漿墊層,厚度控制為5 cm,相鄰預制塊間用M10砂漿勾縫。每隔4個拱圈分別設一道伸縮縫,寬度約2 cm,縫內填塞作業采用的是瀝青麻絮;此外,每隔150 m設一道檢查踏步。待砌體砌筑施工落實到位后,進入養護環節,采取灑水保濕養護的方法,養護時間至少需達到7d,具體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待骨架成型后,若無質量問題,則設置綠化防護體系。
3.3 噴播植草防護
路基邊坡防護高度≤4.5 m,在邊坡坡面的防護施工中,較為適宜的是采取噴播草及灌籽的方法。具體工作要點有:
(1)根據路基邊坡的情況適當修整,確保成型的邊坡坡面具有穩定、順直、平滑的特點,剔除夾雜在該處的不穩定石塊。在填石路堤邊坡回填施工中,需使用改良型客土,回填厚度在10 cm以上。開展液壓種子噴播施工工作,這一環節中,工作人員利用液壓噴播,漿料應由木纖維與草籽、粘合劑與保水劑等構成,噴播步驟應當從高到低,噴灑的幅寬與幅高分別是5 m~6 m、1 m,接茬過程中,壓茬40 cm,保證種子泥漿均勻附著。
(2)噴播完成后,從頂部開始逐步向下覆蓋無紡布,隨著種子的生長,當其達到6 cm左右時,可以揭開預先設置的無紡布,并根據實際情況補水。噴播2d后進入養護環節,初期持續時間以50d~60d為宜,并在每日的早、晚兩個時間段適度澆水。后續,待草生長至10 cm左右時,其已經具有較強的生長能力,因此僅依托自然降雨的方式即可,無需額外安排人工養護,但期間需關注現場氣候情況,持續高溫干旱達到5d時,則要適度補水。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邊坡防護方法的應用,可提高路基邊坡的穩定性,較為有效地規避溜方、滑坡等問題,有助于公路的正常運營,提供平穩舒適、安全可靠的車輛通行環境。在后續的公路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員應當正確對待路基邊坡防護問題,根據現場情況采取合適的措施,加強質量控制,將相關工作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張月明.公路路基邊坡防護施工技術研究[J].交通世界,2019(13):50-51.
[2]曹平.公路路基邊坡防護技術研究[J].建材與裝飾,2020(0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