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萍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自讀課文,和講讀課文都是中學語文課文重要的組成部分。講讀,具體來說,就是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讀課文,教師引導,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完成閱讀任務,達成閱讀目標,目的是學“法”。自讀是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能力,目的是用“法”。中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就能夠把講讀課文中所學到的知識通過自身培養的能力加以運用并且和社會實踐聯系在一起,并通過自讀課文學習到新知識。最終能夠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因此,本文就來探究一下新課標下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探究
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之下提出中學階段要逐步提升中學學生的閱讀水平,中學老師要能夠引導中學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自讀課文。備受關注的部編版中學教材也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自讀課文的教學比重,自讀課文漸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無法取代的重要構成元素。中學語文自讀課文側重于中學學生進行自主讀書,目的是讓中學學生能夠使用中學老師教授的課文閱讀方法,來進一步增強中學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從而提高整節課的教學質量。
一、自讀課文教學概述
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創造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教學方式,相比之下,自讀語文課文出現的時間比較久遠。
1.“自讀”和“教讀”、“略讀”、“課外閱讀”
1.1“自讀”和“教讀”
“自讀”和“教讀”都是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相對應的一組概念,兩者之間的主體對應的不同,“自讀”對應的教學主體是中學學生們,學生們將學習到的閱讀課文的方法進行舉一反三、活學活用,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能力?!敖套x”的教學主體是中學老師,通過老師在講臺上講解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和閱讀策略,來教導學生們進行閱讀課文的學習。當然,“教讀”也不能完全將學生們的學取代?!敖套x”是“自讀”的基礎,“自讀”是“教讀”的升華,“自讀”是“教讀”的擴展和延伸。
1.2“自讀”和“略讀”
“略讀”是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的一種課型,“略讀”也是一種閱讀方法。李德成在《閱讀詞典》中對略讀有以下的定義:“略讀,就是泛讀,是一種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覽大意的讀書法,其基本特點是‘觀其大略’?!碧諟Y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逼渲械摹安磺笊踅狻薄ⅰ坝^其大略”就是泛讀的一種的閱讀方法[1]?,F如今,“自讀”作為一種中學語文的閱讀方法,能夠將課內閱讀以及課外閱讀聯系起來,學生們通過“自讀課文”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上面,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從而增加自身的閱讀量,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素養。
1.3“自讀”和“課外閱讀”
不管是“自讀”還是“課外閱讀”、“泛讀”、“略讀”,都是中學學生們閱讀的一種閱讀策略方法,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們進行自主閱讀,課內閱讀或者課外閱讀,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例如:就以九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舉例,本單元涉及到的教讀課文有:《曹劌論戰》、《出師表》、《詩詞曲五百首》,自讀課文是:《鄒忌諷齊王納諫》和《陳涉世家》。通過“教讀”以及“自讀”閱讀方式之間的轉換,學生們可以嘗試閱讀課外閱讀《諫太宗十思疏》等文章。
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自讀”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方法,中學學生們在“自讀課文”上面的主體地位不同于中學老師的“教讀”的主體地位,同樣也區別于“課外閱讀”閱讀方法。
二、新課標下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自讀”課文教學模式主要是用來輔助中學老師“講讀”教學模式,進一步促使中學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提高,培養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下的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深刻踐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的基本文學素養,通過掌握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的規律,進一步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將語文閱讀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重點將語文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中學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將中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們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2]。
“自讀課文”,也就是自學課文,在中學語文老師進行“講讀”之后,學生們自主進行閱讀的一種閱讀方法?!白宰x課文”能夠培養中學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語文文學素養。以中學學生們的自主閱讀為基本主線,充分激化中學學生們的主體意識,讓中學學生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遷徙,進而擴展自身的能力。
三、新課標下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的探究
1.重視閱讀沉淀,開拓學生閱讀視野
在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的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中學語文老師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自讀課文素材來讓學生們進行自讀課文,和中學學生們共同欣賞課文閱讀,體現出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1+X的閱讀教學特征。中學課堂上比較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將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內部的知識進一步延伸到課堂之外,進一步提高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如果中學語文老師只是一味進行閱讀課文的“講讀”,長此以往,中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就會消失,中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很難提高,閱讀能力就會逐漸降低[3]。在中學設置“自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增加中學生們的閱讀量,讓中學生們能夠通過自讀課文來積累更多的語文閱讀素材,從而為語文寫作積攢大量的寫作素材,進一步開拓中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中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學語文老師要借助好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想方設法的來調動中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例如:中學語文老師要在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的基礎之上,折射出比較經典的全篇課文,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后,語文老師可以進一步指導中學生們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立足于這篇閱讀課文的作者基礎之上,輻射經典名篇課文。在教學《老王》這篇課文中,語文老師可以推薦中學生們閱讀《我們仨》;在課文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輻射其他經典課文篇目,在教學《美麗的顏色》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推薦中學生們閱讀《居里夫人傳》。
2.指導自主閱讀、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中學老師不僅是學生們閱讀的引導人,同樣也是學生們自主閱讀的參與者。中學老師要在自主閱讀的讀書過程中指導學生們如何進行有效閱讀,不可能完全放任學生們去自己閱讀,要將自主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方向以及相關問題明確地指清楚,讓中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找到答案。中學老師要指導學生們學會獨立自主的有效閱讀,教會中學生們怎么樣才算是有效性閱讀,怎么樣才算是讀懂一篇文章[4]。在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加設了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這一項目,在旁邊的批閱提示是解讀自讀課文的兩把金鑰匙,所以,中學語文老師要利用好旁批和助讀提示,從而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學生們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進一步提高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例如:中學語文老師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可以為中學生們布置一些借助閱讀的相關提示,讓中學生們能夠整體把握《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中標志性事件和學生們閱讀的心理變化進行重點標畫,從而進一步理清作者的基本寫作思路。其次要讓中學生們結合旁邊的課文提示,深度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讓中學生們學會給《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旁邊的提示進行歸納分類,并引導中學生們學會根據《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進行提問題。再者就是中學語文老師要學會放手,適時地讓中學生們進行自我批注,讓中學生們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中找到可以再添加批注的地方,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中的批注進行自我批注,可以是評論的形式,也可以是問題的形式,但是要求中學生們的語言文字要精簡、通順。自讀課文中的批注和提示就是為了指導中學生們自主閱讀的有效性參考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5]。
3.加強課堂互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課標教學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老師需要重視學生們的閱讀探究的水平,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們的閱讀信心,進一步調動學生們自主閱讀的積極性。通常情況下,學生們的自主閱讀效果要比老師“灌輸式”的閱讀效果好很多,中學生們在自讀課文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和其他同學進行相互討論,或者向老師請教,從而進一步彌補學生自身的不足之處,提高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一棵小桃樹》的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讀一遍課文,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要思考:這篇課文圍繞“小樹”都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作者賈平凹稱小桃樹為我的小桃樹?作者賈平凹和小桃樹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呢?通過寫這棵小樹,作者賈平凹想要抒發什么樣的情感?等等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這樣在閱讀過程中,就能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結語:總而言之,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之下,在中學語文自讀課文教學過程中,中學老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們營造輕松、歡愉的教學氛圍。將傳統的那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逐漸舍棄,重點突出中學學生們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中學老師教導自讀課文的閱讀方法,來提高中學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能力。采用自讀課文的教學模式,要側重培養學生們的自主閱讀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閱讀潛能的開發,促使中學學生們提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宋世全.中學語文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7):181-181.
[2]李慧蘭,歐陽春勇.部編本中學語文自讀課文教法探究[J].文學教育,2019,000(019):P.114-115.
[3]嚴筠.探究中學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00(007):212-213.
[4]吳躍梅.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中學自讀課文閱讀教學探討[J].文淵(高中版),2019,000(002):286.
[5]喬桂英,李澄宇.自讀課文教學目標的設定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000(006):P.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