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明 朱艷玲 張獻強 王勇健




【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實施共情護理對患者的抑郁情緒、生活功能、護理滿意度作用,探討其應用價值。方法:研究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集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抽簽法設立實驗組40例,對照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在這一護理模式基礎上輔以共情護理,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維度、生活功能評分及護理滿意度作對比。結果:不同護理模式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心理維度評分存在顯著差異,組間差存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生活功能評分存在較大差異,組間差存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2.50%,對照組為70.00%,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共情護理,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和消極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共情護理;精神分裂癥;抑郁情緒;生活功能;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0)12-001-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患者在疾病發作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合并感知覺、思維以及情感行為的障礙,精神活動也不協調[1]。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效果。共情護理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護理模式,主要對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識別,對患者的感受及需要予以理解,與患者之間產生一種情感反應以及體驗。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行為、感情以及思維等方面的障礙,常伴有自殘、自殺等傾向。這一疾病的病情存在反復性、病程時間較長,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及社會功能具有嚴重的損害影響。本研究以共情護理為核心,以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統計學對以下內容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住院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抽簽法設立實驗組40例,對照組40例,實驗組年齡(39.5±0.2)歲,病程(3.4±0.1)年;對照組年齡(37.0±0.2)歲,病程(3.75±0.11)年。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處于緩解期或恢復期及不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在這一基礎上輔以共情護理。護理人員掌握共情護理相關知識,包括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人文關懷理論知識等,在護理工作中進行有效的應用。建立護理小組,定期開展會議,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加強知識學習效果[2]。
護理人員要時刻關注患者情緒變化,評估患者情感狀態,掌握患者需求,與患者溝通要耐心傾聽,仔細觀察患者行為表現,對患者予以肯定和尊重,適時用語言形式或微笑、點頭等非語言形式給予正面回應。針對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心理疏導措施,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通過護理措施的實施,建立良好的信任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依從性和信心,時刻保持良好心態。合理安排患者住院作息,住院生活遵循動靜結合的形式,積極開展娛樂活動,分散患者注意力,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3]。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心理維度評分,包括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值越高,護理效果越差。
(2)對比兩組生活功能指標評分,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各項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患者的滿意例數越多,滿意度越高。
(4)研究兩組述情障礙,使用述情障礙量表(TAS-20),共包括20個項目,總分值為100分,其中因子I(情感不能,35分),因子II(情感描述不能,25分),因子III(外向型思維,40分)患者分數越高,情感表達障礙越嚴重。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結果
2.1兩組心理維度對比
護理干預前,兩組SAS、SDS比較,組間差不存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功能評分對比
護理干預前,兩組各項生活功能指標差異不存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差異存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護理干預后,兩組差異存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TAS-20評分對比
護理干預前,兩組評分差異不存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發病機制及病因并不完全明確的精神疾病,據相關研究表明這一疾病的發作與患者的社會環境及個體心理因素具有重要聯系,因此多數患者急性期與穩定期會交替出現。急性期患者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社會生活不感興趣,生活質量下降。在臨床治療中藥物治療為主,但治療依從性較低并具有復發性,患者病情常出現加重情況,不利于治療效果提高[4]。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輔以共情護理,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改善[5]。
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從心理維度評分、生活功能指標評分、護理滿意維度及TAS-20評分角度作對比,實驗組心理維度評分(SAS、SDS)具有顯著的優化意義,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生活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存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2.50%,對照組為70.00%,兩組差異性明顯,組間差存意義(P<0.05);兩組TAS-20評分差異性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不良心理具有緩解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修成.共情護理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依從性的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009):105-107.
[2]胡建宇,謝玉鳳,李亞麗.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共情護理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8,v.16(14):261-262.
[3]孟慶芳.共情護理干預措施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效果[J].心理醫生,2018,024(025):250-251.
[4]柳靖.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影響評價[J].系統醫學,2018,003(007):165-167.
[5]陳琳霞,姚國利,任雪英,etal.共情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監護人情感表達調節的干預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20,020(002):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