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斷的能加。為了解決住房緊缺的狀況,居民住房開始向高層建筑發展。高層建筑不僅結構復雜,而且施工技術也有很大難度,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加強施工技術,保證質量。本文主要從深基礎施工,模板工程,鋼筋工程和混凝土這幾點來分析高層建筑的結構施工技術。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模板工程;鋼筋工程
我國目前的建筑行業主要是以高層建筑為主,因為其視覺美觀,采光強,通風好等一系列的優點。同時,城市住房越來越緊張,而高層建筑可以有效的緩解人口壓力,因此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高層建筑結構非常復雜,所以不管是在設計還是在施工上都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控制每個環節來保證施工質量,為人們提供高質量房屋。
一、高層建筑的結構施工特點研究
(一)高層建筑的施工周期非常長
每棟多層住宅施工周期通常需要十個月,相比之下高層建筑需要兩年時間。人們通常從結構和裝飾這兩個周期來縮短施工周期。高層建筑可以采用不同是夠技術,但是合理選擇模板體系是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的主要途徑。
(二)基礎深度深
為了保障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基礎深度一般應大于建筑物的高度的1/12,也就是至少應埋在地下5m,基礎越深,地基的處理越復雜。不同的地基施工方案對工程造價和工期有很大的影響。
(三)施工技術的要求較高
高城建筑的結構主要是剛才和鋼筋混凝土為主,而鋼筋混凝土主要依靠澆筑技術,需要考慮非常多的工業化的模板,鋼筋的連接以及結構的安裝等施工技術。另外對消防,裝飾以及防水也有很高的要求。
(四)施工的強度大。
施工的強度和施工周期也有很大關系,層數越多的高層建筑需要越高的技術要求,工程量也就越多,對施工人員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二、高層建筑的結構施工現狀
隨著技術不斷更新,高層建筑的結構施工技術也在日臻完善。主體方面的施工方案主要包括高層框架的結構體系、剪力墻的機構體系、筒體的結構體系等。這些施工體系應該根據實際要求和情況加以選擇。目前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任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技術不夠完善。如框架主體結構體系的高層建筑的最佳設計方案是低于60米,然而混凝土的強度比梁板設計的強度高也時有發生,這致使核心區承載能力滿足不了要求。第二、施工不系統,高層建筑在施工周期和強度方面有著嚴格的施工流程和技術監督,尤其在細節質量方面,施工方案不能顧及每個點。第三、施工現場有安全隱患。施工人員流動性較大,施工過程對安全防范不嚴格,安全意識先對薄弱都是安全隱患。
三、高層建筑關鍵的施工技術
(一)深地基施工施工
高質量的建筑需要非常好的地基。穩固的基礎是建筑物重要保障。在高層建筑施工前,必須對基礎結構、地下水和深基坑支護進行計算和校核。確保在施工之前詳細的了解深基礎的相關情況。在施工時應該根據周圍環境以及水文地質和施工做設計好支護結構。一般高層建筑都設有地下室,因此,在基坑的支護機構的施工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地下室的結構。基礎是高層建筑的關鍵,應該得到高度重視,來確保高層建筑的高質量完成。
(二)模板工程
為了保障混凝土的成型需要在澆混凝土施工工程中依據施工要求定制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模板,模板需要支撐設備,兩部分統稱模板工程。另外還有自生模板和滑動模板,其需要提升動力和平臺。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選擇設計不同的模板,同時要滿足足夠的剛度,強度。目前在施工中模板主要有工具式,滑動式,隧道式和爬升式。
(三)混凝土的施工技術
混凝土是高層建筑的盔甲,他的選擇非常重要。通常在建筑的底層柱需要高性能和高強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澆筑完應該及時的對其進行養護,解決裂縫等問題。在普通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視,然而高層建筑中必須高度重視。根據季節和地區的不同而選用電熱、澆水、蒸汽等養護方法,在在其表層覆蓋塑料布,薄膜和保溫材料。抗壓度是很亮混凝土的質量好壞的主要指標,其強度和混凝土使用水泥和水的量成正比,另外水灰比也決定混凝土的強度,水灰比越大強度越強。所以在水灰比一定的時候,通過增加水泥量來增強混凝土的強度是不可行的。
混凝土在輸送和澆灌的方法上對高層建筑的工程質量影響很大。混凝土的輸送時間隨這建筑物的主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目前對混凝土溫度場的變化規律方面的研究還很缺乏,不能夠精確計算出混凝土溫度,防止混凝土隨溫度而裂縫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所以在施工時應該十分重視,避免造成事故。
(四)鋼筋工程的施工
鋼筋是結構前度重要的保障,其要符合建筑工程設計的要求的同時,還要符合國家的標準。所以在施工之前,需要根據要求來選擇合適的鋼筋,確保其質量和經濟性。盡量選擇質量安全,信譽好的大的生產廠家。并對其進行抽件檢查,確定其力學性能符合施工標準。按照圖紙對鋼筋的尺寸級別進行下料,保護層大小和接頭位置都必須符合標準。保證在安裝柱模前完成柱鋼的綁扎工作。綁扎安裝已經完的鋼筋,應防止踩踏使其變形。
(五)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由于下部樓層的受力比較大,而上面部分受力比較小,通常下部分的剛度大、柱網比較密、強也多,越往上墻和柱越來越少。然而功能要求和結構要求正好相反,上部分布置比較小的空間,下部分布置比較大的空間。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在結構轉換樓層設計一個轉換層。其主要形式是設計一個剪力墻結構。轉換層的高度能影響到樓房的抗震性。設計過程中應該限制轉換層的高度來消弱轉換層的上下層之間的位移角和應力突變。
轉換層作是下部分結構的頂板,同時也是上部分結構的基礎,其可以提供較大的空間和出口,在連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豎直方向承受的載荷比較大,施工過程變得復雜。轉換層可以選擇澆筑支撐體系,一次性支模體系。具體應該根據實際條件選擇。
四、結語
高層建筑的結構非常復雜,施工的工序也比較多。在施工的工程中對于每個環節必須嚴格的根據技術標準來進行。為了考慮人們居住的安全性和工程有效的進行,無論是基礎施工、混凝土施還是在模板施工都要選擇最優方案。總之,在施工過程中我們應加強新技術,新工藝的利用,認真做好每個環節的施工,保證建筑的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李福民.關于高層建筑施工質量控制問題探討[J].中國對外貿易,2010(24)
[2]宋濤.高層建筑主體結構施工方法的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2(07)
[3]徐高權,李登飛.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技術分析與探討[J].建筑與工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