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軍
摘 要:學生是否將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課堂中并參與各個實踐活動,這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緊密聯系。然而,對現階段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分析來看,教師還在應用傳統灌輸式教學形式,并未注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參與度呈下滑趨勢發展。灌輸式教學方法,一直以教師講解為主,在地理課堂中并未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如不及時對此方式進行優化調整,會嚴重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降低學生探索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下文,筆者將對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高中生;地理;參與度
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變化,教育領域也應當對課堂教學形式及諸多方面進行合理調整。就以高中階段學生參與地理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為切入點,課堂教學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能力提升的一個過程。因此,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當將傳統模式進行摒棄,引入先進的教學模式及理念進行教學。深入學生基層了解學習情況,為其創設適合的地理學習氛圍,將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進行激發,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1.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也隨之發生改變,但現階段的許多高中地理教師對地理學科的授課思維和觀念仍然十分傳統陳舊,不能順應當代教育的發展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的很深。在進行地理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側重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地理思維的訓練和地理實踐能力的訓練,也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外,高中地理教師仍然把自己當做是地理課堂中的主導,忽視了學生在地理課堂中主體地位,沒有給予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并且學生與地理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地理課堂氣氛十分枯燥沉悶,導致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沒有興趣。
(2)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在下面記錄課堂筆記,這種教學模式十分單一、教學方式也十分緊湊,并且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問題進行思考,課堂筆記的記錄十分機械化,稍不留神就可能錯過教師在課堂講解中的重點內容,再想跟上進度就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補習。雖然新課改在不斷的深入發展,但是單一的教學模式還依然存在于地理學科的教學當中,地理教師習慣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高考的壓力,也不愿意將多余的精力在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這導致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低下。
(3)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經調查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基于本種情況,對于地理學科興趣的缺失一部分來自初中學習中地理學科并不參加中考,所以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度都很低,教師的授課過程也很簡單乏味,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初高中對于地理知識的銜接鏈短缺,知識面狹窄,加之高中地理知識比較生澀難懂,涉及面廣泛,出題范圍也相對寬泛,高中三年的地理教材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學生稍有懈怠就會導致知識面的斷層,再想重新跟上進度十分困難,這導致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2.高中生地理課堂參與度提升的有效路徑
(1)科學合理,營造地理教學環境
曾有位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成功與否,與師生之間真誠地對待、良好關系的建立及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都有著緊密地聯系。而葉教授也說過:活躍、和諧、民主、歡樂等課堂氛圍的營造是在為激發學生無限潛能奠定基礎,同樣也是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分離的重要教學策略。
在高中班級要想營造適合的學習氛圍,并非易事。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緊密地聯系,將傳統師生零交流的現狀進行突破。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會以一副嚴格的形象出現,使得學生因畏懼教師的權威而不敢陳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尤其在提問環節,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問題,總是擔心答錯問題會被教師批評。如地理課堂一直處于此種狀態,并不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掌握與理解,還會很大程度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注重凸顯學生主體意識,無論在教學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應當以平等、民主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表達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可逐步提高學生探索學習興趣,使學生將自身價值進行充分展現。課堂不僅是學生增長知識的平臺,還是豐富其內心情感的重要場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整自身授課方式與風格,增多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師生之間要做到無心理距離。
(2)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提倡建構性學習環境下,要充分將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轉變為個性化、主動化地學習過程。[1]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而后構建學生自主參與方向。但,在此階段,教師還必須將保護學生自尊心放在首要位置,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中將自身的優勢及閃光點進行充分展現。同樣也是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途徑。
比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這節知識時,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學會用框圖結構說明地理事物系統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為學生樹立只有一個地球的思想。在課前引導環節,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自然現象視頻,為學生呈現直觀的視覺沖擊感受。而后,向學生講解本節相關知識,此時教師可設置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積極性進行激發。通過此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針對性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參與度。
(3)增多實踐,鼓勵學生開展合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跟隨教師講解思路進行學習有些過于枯燥。對于此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學習,同樣也是一種新型學習模式。[2]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擔任引導者角色。并且,新課改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需要學生參與到地理知識學習中來。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學會通過質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掌握地理知識,將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比如,教師在講解《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影響》這節知識時,教師會帶領學生對現階段所處地理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以兩個區域為具體分析案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而后,在調查分析時,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互幫互助,對不同區域的環境差異,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發展水平等為依托進行調查。[3]通過合作協同進步的方式,不僅可提高實踐活動調查效率,還可提高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探索活動的興趣。
結語: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更多地參與實踐學習的機會。并且,教師在引導教學時還應當將平等放在教學開展的首要位置,將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摒棄,多引入先進教學模式與方法,將傳統地理課堂枯燥乏味的現狀進行抵消。而后,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增多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滿足現階段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需求,并合理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日后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敬喜.高中地理課堂提高學生參與度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4(1):35-35.
[2]徐曉成.如何提高學生的初中地理課堂參與度[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6
[3]姜小祥.高中地理課堂中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研究[C].浙江省地理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浙江省第三屆地理名師名校長聯盟高峰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