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煒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均將本國文化戰略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由于應試制度、教育理念和教材編排等原因,導致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重視不足,可以從中國文化的價值定位,核心元素,傳播使者和實施模態等方面深化課程改革,通過中華文化教育,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思辨能力,激發民族生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實施。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文化;文化戰略;英語教學
一、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蕩激之時,現代交通和傳媒技術打破了地域的邊界,將不同國家和地區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宏大的全球語境。全球化使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的人們參加各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時,常會出現文化沖突。同時我國進入新時代、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社會繁榮、科技、文化發展迅猛,因此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則需要加深對它的認知與理解。另一方面,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順應世界多元化發展,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既是我國深化改革、加大對外開放的需要,也為國際合作發展貢獻東方才智,得到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如何通過“一帶一路”拉近中國與世界距離,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保持文化自信以及成功地進行多元文化的跨國交往,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是外語教育亟待思索的問題。2013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1],“每一位中國人都能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體。通過增加國際話語權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力建設我國傳播力,形成中國對外語言框架,提升中國的公信力、號召力、創造力,向世界展示“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和中國特色”。因此積極探討如何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是英語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二、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戰略
世界許多國家都提出了適用于本國或相關地區的文化戰略,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美國頒布《美國復興日程》,文中提出“美國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可以加以利用”[2],“軟實力”概念體現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1997年英國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藝術創造能力作為英國國家戰略,制定了《文化創新十年規劃》,擬重塑英國的核心競爭力和世界強者的形象[3]。同年法國通過設立國際法語國家組織IFO(International Francophone Organization)旨在擴大法蘭西文化的影響、增強文化輸出,建立了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文化戰略路線[4]。2016年俄羅斯出臺了《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文化政策戰略》,制定了民族文化政策戰略方案和實施計劃,開啟了俄羅斯國家文化復興計劃[5]。2000年后歐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2007年《世界全球化中的歐洲文化議程》,2012年《促進文化和創意產業作為歐盟增長和就業的推動力》,2014年《文化在歐盟對外關系的作用》[6],強調文化成為實現歐洲一體化和加強歐洲與世界各國聯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世紀以來,我國加快文化發展,重視文件化建設的重要性,取得了積極的成就,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見表1。
表1中國文化政策
由此可見,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一項國家戰略,它是當下中國對內建設和對外交流過程中的一個核心任務和重要目標。將全球化視野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前瞻性遠見與可行性政策相結合,是實現我國國家文化戰略的必然選擇。
三、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困境
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并非易事。首先,應試教育阻礙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中國文化沒有被放在其應有地位上。以標準化考試標準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使得英語教學功利化,教學的效果以最后的考試成績和錄取結果來衡量,教學的重心變成考試要點,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考試[7]。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成為考核體系中的主角,中國文化在考核體系只占很少的部分甚至并未體現。學生將英語當成一門學科而沒有當成一門技能,只是因為考試而學習英文,很多學生雖然通過了CET-4/6,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仍然不能運用英語,更別說用英文來表達和傳播母語文化。在這種環境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備受冷落,考試制度和教學評價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教學的發展。
教學理念影響中國文化的融入。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語法知識的灌輸和詞匯的講解,在有考試壓力的中學時段尤甚,強調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往往關注不到母語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隨著教改的推進,文化教學已進入課堂教學環節,為了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教學中經常融入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歷史傳統、價值形態等[8]。于是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僅強調英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母語文化仍沒有得到重視,常常處于被忽略的地位[9]。即使一些教師關注到中國文化的部分內容,由于自身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也很難準確地挖掘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內容,把握中國文化教學的時機。
中國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影響中國文化的融入。根據Cortazzi&Jin的理論,按文化類型英語教材可分為:母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國際目標語文化[10]。按照以上理論,筆者對高中英語教材(PEP)人教版進行分析,母語文化占10%,目的語文化占30%,國際目標語文化占60%??梢钥闯鲭m然文化部分內容不少,但是中國文化內容所占的比例卻不多;其二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內容的編排設計缺乏深度,未能很好地體現我國文化的精髓。對于母語文化的介紹,多以知識性介紹為主,而且內容多集中在引入部分簡單介紹,未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其三關于中國文化內容的選擇也比較隨意,只是零星地出現在教材中,沒有系統地編排。如此,難以達到課程標準中文化知識的學習目標。
由于缺乏系統性的中國文化體系,現行考核制度和評價方式,以及升學與考試的壓力,現有教材中也鮮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使得教師迫于現實的教學任務,加之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同,自身對本中國文化的洞察力不足,很難對教授的內容有精準的認知和把握,都使得英語中的中國文化教學探索困難重重。
四、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中國文化價值定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時序漸進的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傳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著力發展學生的文化核心素養,通過“中國文化英文說”,提高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互動與交流,傳播中國文化。
英語課程要承擔傳播人文精神和樹立高尚道德的使命,應從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進步考慮外語教學,從國家發展的全局建設構建教學內容中的中國文化因素,將中國文化有機地融入到英語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創造良好環境;同時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意識,樹立開放包容的思想,對待來自不同背景的文化和價值觀,持理解和尊重的態度,深化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積淀深厚,同時具備全球化視野的國際公民[11]。
(二)突出中國文化核心元素
中國文化浩瀚如煙、包羅萬象、廣博高深,從四書五經到二十四史,從諸子百家到新文化運動,從夸父追日到嫦娥奔月,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屬于中國文化的范疇。應該選擇符合人類社會普遍價值經驗和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文化內容。精選優秀經典的中國文化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剛健有為,愛國立志,仁禮謙和,誠信知報等傳統道德規范與傳統美德。以及中國文化中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以家為本的集體主義文化,重實求穩的農業文化心態,摒棄神學的處世觀念,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經學優于其他文化等中國文化所獨有的特點。這樣的文化內容才能深入人心、經久不衰。
介紹中國的先哲思想、宗教信仰、教育和科學技術,學習中國文學著作、古典音樂、傳統繪畫和園林建筑等。學生了解諸子百家,更能體會中國文化的多元與包容;了解孔孟之道、老莊思想,能更理解中國文化獨特的價值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才能與更好地理解中國與他國思維模態、價值體系、行為規范的異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內容編排從以點到線,以線到面循序漸進地展開,適合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水平。使學生通過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了解民族文化的過去,知曉現代中國的當下,預見世界文化的未來,增進與來自不同文化地區人們的了解和有效互動,加強學生發展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培養中國文化傳播使者
中國雖然文化資源豐富,但卻不是文化大國,培養中國文化傳播使者是新時代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的迫切需要。而外語學習在跨文化能力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增強跨文化意識;同時必須深入理解本國政治社會經濟形態等,具備跨文化交往中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從“西學東漸”到促進“東學西漸”[12]。
培養高素質的中國文化英語傳播的人才,是落實國家文化戰略的關鍵,其中國文化內涵、英語能力、西方文化背景認知,都會對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產生影響。作為一名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應具備全面、均衡發展的理念和思想:1.具備開放的全球視野和清晰的中國精神,在跨文化交往時,維護民族自尊,不趨承他國偏見;對于國家主權問題,態度堅定不移。2.具備較為系統的中國文化知識體系,同時也要具有傳播中國文化的外語能力,確保不歪曲中國文化。不能以個人的喜好感受,不加辨析地傳達,而要力爭準確、客觀、不偏不倚地用英文傳達中國文化。3.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理解和尊重各國習俗,平等地進行民族交往。在文化交流中,不卑不亢地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精髓,摒棄封建糟粕[13]。
(四)豐富中國文化實施模態
要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程,僅僅有綱領性的政策和框架還遠遠不夠,教育部門和課程研發者應該進一步研究,確定中國文化的總體目標、分級目標,將中國文化相關主題落實到具體單元目標,形成有系統、有層次的課程體系。從小學到大學,文化知識內容要求按初級入門、中級進階和高階提升三個層次分別提出要求,體現文化知識的積累過程,從了解中華文化知識,到逐步增進文化認知、再到吸納優秀文化,最終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學校采取各種措施,開展中國文化的教育。1.學校開展課程建設,設置專門的中國文化課程;2.校內開設文化講座以及利用各類在線學習平臺,線上提供文化學習的直播課程或微課;3.延伸第一課堂,開展多彩活動,營造文化學習氛圍,組織中國文化相關主題活動,如中國文化知識競賽、Vlog文化比賽、中華傳統文化周等活動;4.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開展中外學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活動,提高外語語言技能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運用多種途徑,加大中國文化的輸入。1.教師根據教材單元內容,深度挖掘中國文化相關資源,分析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延伸和完善文化學習;2.對課文中的習慣用語,提供文化知識,設計語境進行實踐操練,幫助學生理解習語背后的文化知識;3.介紹書籍、音像等各類文化資源,師生互列文化書單,組織讀書交流會,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不同文化;4.利用網絡資源和翻轉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在課堂上分享中外文化,增強對中外文化的思辨以及對優秀文化的認同。
五、結語
新的世紀英語教學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化力量正在推動利益知識和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英語教學中所肩負的文化使命意義更加重大。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必然的選擇,能使學生在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更能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本族文化,看清當前世界格局,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優良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樹立民族自信,在繼承與發展中汲取民族文化養分,自覺地傳播和和弘揚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習近平談核心價值觀—民族的根與魂[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7/31/content_1459668.htm.
[2]梅孜編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251.
[3]張曉明,胡惠林.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258-260.
[4]任小瓏.從IFO透視法國國家文化戰略[J].歐洲研究,2003(3):119-130.
[5]李琳.俄羅斯聯邦國家文化戰略解析[J].紅旗文稿,2016(8):35-36.
[6]戴啟秀.文化在歐盟對外關系的作用[J].教學與研究,2016(11):71-79.
[7]束定芳.我國基礎外語教育面臨的若干突出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5):426-427.
[8]Cook V.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1999,33(2):185-209.
[9]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01).
[10]Cortazzi, M., & Jin, L.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s. In E. Hinkel (Ed.),?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96-219.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2.
[12]滑明達.國家文化戰略下的英語專業社會文化教學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8):87-88.
[13]董俊峰.論中國的文化戰略與傳播策略選擇[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2(9):52-56.
本成果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全球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項目編號:LB19-B04)資助。
(四川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成都 6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