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摘要:銀行使用綠色供應鏈金融可以增加資金的流動性,在金融市場中起到潤滑劑的作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也會引發一定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了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銀行在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銀行;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思考與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能源、氣候問題日益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就要做到綠色發展,在建設好生態文明的前提下,提升經濟。所以,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在近年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綠色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金融活動,可以有效改善環境,降低對氣候的影響,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其也有另外一層含義,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行業要謹慎投放貸款資金。銀行需要逐步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一、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綠色供應鏈金融主體類型多元化
我國綠色供應鏈金融的主體包含:供應鏈金融融資方、科技賦能方、平臺方、供應鏈核心企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據統計,我國金融科技運營平臺中占比較大的為:物流公司、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B2B平臺等等,在綠色供應鏈金融中,各個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金融服務模式。
(二)涉及業務種類多樣
在對參與綠色供應鏈金融企業的調查中發現,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占所有業務模式中的比例最高,其次為訂單融資和預付賬款融資。還有一少部分企業開展了純信用貸款和質押貸款融資。據統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的應收賬款凈額已經超過14億元,其中大型企業占比約為70%。較為常見的兩種業務模式是存貨融資和預付款融資,且兩者之間的關聯度較大。對于綠色供應鏈金融企業而言,預付款和存貨質押融資都有較高的門檻存在,所以,要結合好物流技術和設備來做好監管工作[1]。
(三)資源來源于銀行資金和自由資金
綠色供應鏈金融的資金來源渠道不僅僅只有一種,其中超過一半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來提供金融服務,其余是由企業自身資金決定。企業要從資金成本的角度出發,控制好自有和銀行資金,更好完善金融業務。企業還可以擴寬融資渠道,利用P2P平臺、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來擴寬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融資風險。
二、銀行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開發度低
在綠色供應鏈金融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信息,信息共享將會對銀行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起到很大的幫助。但是目前存在信息共享程度低的情況,引發了道德風險。供應鏈金融是一個系統,銀行在整合綠色供應鏈金融信息時,降低了信息的對稱性,我國還存在信息開放程度低的情況。目前,國內銀行系統很難完全的整合好數據流和資金流,在傳遞文件的過程中,不能在供應鏈中完全整合信息。所以,將會影響到綠色供應鏈金融的推進工作。
(二)風控機制不完善
我國綠色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并沒有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很多中小型企業并未上市,其所提供的經營和財務數據存在不準確的情況,導致銀行沒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無法合理的評估企業經營狀況。這將會引發信息時效性低、不完整的情況,很難監控到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一旦在綠色供應鏈金融中出現違約風險,影響銀行的正常運營。想要有效的管控綠色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就要有效的運作好物流和資金鏈,需要供應鏈可以有效的進行整合工作。一旦綠色供應鏈金融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資金和數據流的脫節,引發連鎖反應。在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中,要以信息為主要依據。如果出現風控體系和信用評級不合理的情況,就會引發風險問題。
(三)缺乏問責機制和完善的法律體系
近年來,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速度較為迅猛,但是相關的法律體系并沒有及時跟進,出現了法律法規不完善的情況。銀行在進行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操作過程中存在灰色地帶,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我國如果未有完善的動產擔保物權法,會增加銀行辦理業務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供應鏈金融的穩定。不健全的法律也會讓監管部門不明確監管要求,缺少引導[2]。
(四)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銀行多以盈利為最終目標,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是綠色供應鏈金融成本較大,回本周期較長。如果銀行推行綠色供應鏈金融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收益,也增加了發生風險的概率。銀行仍然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傳統業務中,對于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投入很難。國家如果沒有大力扶持綠色供應鏈金融,也沒有給銀行提供激勵約束機制,將會影響綠色供應鏈金融在市場中的推廣程度。
三、優化銀行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規,規范業務操作
要營造良好的綠色供應鏈金融環境,相應的法律法規要加以完善。銀行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要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合同文件符合法律要求,盡量降低風險的發生。政府也要發揮主導作用,對于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完善,明確個部門職責,保障法律法規的完善、合理,以促進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所以,政府要完善借貸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便利,為我國金融環境良好發展助力。
(二)強化風險控制機制,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關鍵是,控制好供應鏈金融所產生的風險。政府應當起到主導作用,銀行要對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級,防止出現違約的情況。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信用評級系統,但是在信息共享加速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信用評級體系逐漸完善。所以,銀行可以根據信用評級體系,有效把控企業的信用風險,為不同的企業提供不同的資金,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2]。
(三)完善信息共享平臺
在綠色供應鏈金融的運行過程中,信息的共享和準確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信用、交易等信息的共享,將所有企業的信息均公布于眾。但是,我國金融市場情況較為特殊,想要實現信息、資金、物流的統一有一定的困難。隨著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三者之間的分裂狀態有所改變,旦也并未完全融合。所以,有必要完善好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交易過程中,信息的對稱,盡量減少金融市場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四)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并完善組織架構
我國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目前銀行中同時掌握環保法律和金融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較少。所以,我國銀行要加強培養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建立綠色供應鏈金融隊伍。銀行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并有效的規劃未來發展趨勢。同時,建立綠色供應鏈金融小組,積極開展金融業務。銀行還可以定期對人才進行培訓工作,邀請環保領域專家來進行講座,打造高水平的綠色供應鏈金融隊伍,以提升銀行整體金融業務水平。
(五)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制定激勵措施
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一般具有很高的風險性,前期投需要投入的資金也較多。如果政府不給予支持,銀行和企業很難保證綠色項目的順利開展。所以,政府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對銀行進行積極引導,可以定期組織交流會,制定優惠政策,幫助銀行增加在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上的投資。具體而言,政府可以針對節能減排項目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可以給予貸款利率補貼。同時,還可以增加有關環保項目的補貼,定期組織交流會,方便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企業的融資變得更加方便。對于金融投資者要給予稅收優惠,投入綠色債券或基金,保障銀行的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順利開展。
(六)建立特色化產品體系
銀行可以引入西方國家的先進理念,并結合國內的金融經濟特點,對綠色供應鏈金融進行豐富。銀行可以與政府部門合作,創新融資模式,降低金融業務成本。還可以跟環保部門合作,針對不同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采取不同的創新方式。還可以建立綠色金融供應鏈產品體系,做好綠色信托、排污抵押等業務。銀行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呼吁更多人參與到綠色供應鏈金融中[3]。
銀行在推進綠色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采用完善法律法規,強化風險控制機制,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完善信息共享平臺,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并完善組織架構等辦法。對綠色供應鏈金融進行完善,以保證其在我國金融市場出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祥德.綠色供應鏈封閉運營模式分析與選擇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8): 98-99.
[2]楊光,梁玲,謝家平.綠色全產業鏈背景下供應鏈內部碳減排機制設計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8(06): 54-58.
[3]張志奇.我國綠色供應鏈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J].環境保護,2019(07):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