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鳳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生活與工作節奏的加快,在我國各大高校,當代大學生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提上日程,國家與相關教育部門也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然而,我國高校的心理危機仍存在對心理咨詢缺乏正確認知、忽視發展性心理咨詢、缺乏專業咨詢團隊的問題,可以通過提升認識,培養端正的心理觀念、積極發展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的結合、打造專業咨詢團隊,促進高校心理危機的防御機制。
關鍵詞:高校;心理問題;心理咨詢
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新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會引發不同的心理問題,如何正確的引導解決其中的關鍵,危機長期積壓,沒有合理解決,很大可能出現心理障礙,點滴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疏導,進一步就會引發心理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咨詢機構形式簡單,直觀來看只是簡單的擺設,咨詢范圍面狹窄,在學生看來只是擺設。究其原因,其一,高校機構缺乏資深專業教師,或者聘用教師也都較為年輕化,閱歷較淺,經驗較少,因此遇見一些棘手的心理問題,顯得束手無措;其二,部分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心理中心老師部分是兼職心理咨詢師,負責面廣,難于抽空進行專業的開展心理咨詢。針對目前情況,高校自身去探索積極有效的心理咨詢途徑,方便保障心理咨詢工作切實有序開展,開展咨詢的時效性,有效的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重要的保障。
一、高校心理危機研究現狀
目前研究表明針對國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調研,通過數據分析顯示:只有16.04%的大學生喜歡接受心理咨詢;40.38%的大學生排斥心理咨詢,有42.40%的大學生有意向心理咨詢,但是從未進行心理咨詢。調查發現,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比較少,心理咨詢的學生占總學生人數的不到1%。據調查發現,有10%-20%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雖然有如此多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絕大多數大學生從未進行過心理咨詢方面的幫助。通過多方媒體報道,大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頻發,且日趨嚴重,但是絕大多數總是自己采取自己的方式解決,從未借助相關心理咨詢機構解決。
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問題,只停留在個體學生層面,僅對單個體學生進行咨詢,缺乏系統性的研究與分析。對于發展性的心理策劃,研究很少。綜上所述,高校心理危機應該進一步加強宣傳防范工作,讓需要咨詢的學生走進咨詢中心,讓當代大學生都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高校心理危機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知識認知缺乏
第一,從高校管理來看,部分學校的管理人員認為,高校心理咨詢的作用是解決突發問題,預防問題只是輔助作用,突發問題為主,預防為輔;而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引領者,在管理學生層面已經困難重重,假設如果再擔任心理咨詢的相關工作,那么一方面會因為不專業的咨詢給學生帶來困惑,另一方面會因為工作壓力增大而產生反作用,咨詢內容不恰當;大學生剛踏入大學,心理承壓能力弱,會出現相關心理困惑,無法釋懷。部分心理咨詢人員則認為,心理工作做得越多,錯的越多,并且沒有工作內容的要求,有學生來就咨詢,沒有也表明沒有問題。綜上現象,大部分的高校心理問題是出于心理咨詢態度較為消極低下。
第二,從學生咨詢者來看,缺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與看法,對心理咨詢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只有重大的心理問題才需心理咨詢與心理服務。另外,有學生了解想關心理咨詢,但是擔心自己接受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其他學生可能會對自己存有歧視性看待,因此大學生出現問題時經常拒絕接受心理咨詢。在大學中,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少之又少,其余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其次,心理咨詢的推廣程度在不同城市的發展也大不相同。一線城市高校中,擁有設施配備比較齊全的心理咨詢機構與服務,因此一線城市的學生接觸面比較廣。相比于在縣城以及偏遠的農村,學生對于心理咨詢比較陌生。
(二)心理咨詢專業度不同
一般來說,心理咨詢師是經過專業的學習與培訓,通過考取到國家相應的證書才可以持證上崗。如國外對于心理咨詢師的要求極其嚴格。相比我國,很多咨詢部門的心理咨詢師并非專業并非有相應的證件,有的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兼職老師擔任,有的是半路出家,對于專業的心理咨詢理論的體系以及實踐經驗方面,均比較缺乏。即使是心理咨詢師也是比較年輕的老師,對于心理咨詢工作也接觸較少,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導致心理咨詢團隊的費專業化與職業化。
三、高校心理危機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認知,打造正確的咨詢觀念
要順利且有效的開展心理工作,將有目的的有實效的幫助困難的學生解決根本問題,積極推進強化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心理觀與人生觀。通過實踐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多方面結合,使心理宣傳走進大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帶來的震撼與獨特魅力,達到良好的宣傳育人的能力。例如,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課外拓展活動的愉悅,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程選修與必修課程,拓展相關活動,繪制宣傳海報以達到普及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進行科普,加強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能力,從而建立抗壓能力,正確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挫折。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心理咨詢,積極接受心理咨詢,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向心理中心反饋。此外,咨詢中心針對不同的年級與不同的人群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為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貢獻,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的氛圍。大學生在遇見突發的重大事件時,是極有可能造成心理危機的,這個時候,實施正確的干預措施,對于心理危機的干預是極有意義的。特別是在面對一些極端情況的時候,例如面對自殺傾向的學生時,深入個案研究,及時做出正確有效的干預方法。將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相結合,在干預的過程中,爭取其他社會分支的支持,使大學生能夠快速的調節自己的內心想法,盡早恢復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二)打造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具體效果,并對于大學生學習和心理認知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目前各大高校最關鍵的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資歷的心理咨詢師團隊隊伍。在高校協同組織方面,建立高校心理咨詢組織協會,定期進行交流學習,并開展互助合作,增強心理咨詢師的實踐與理論水平。高校與當地的精神衛生中心進行合作,邀請本地精神病醫院的心理咨詢專家,對學校的心理危機學生進行幫助與溝通,定期對輔導員進行專業知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專業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應激能力與變通能力。根據每個心理咨詢師的擅長與特點,進行分工合作,合理分配工作模塊與特點,讓不同等級的心理咨詢人員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對于班級心理委員以及每個班級的班干部進行心理專業方面的培訓,提高對于心理問題的防御意識與防范能力,從而做好事前引導工作。
四、結語
心理咨詢的目的是使得大學生從身體與精神的放松與愉悅,使得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完成自身學業,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的必經之路。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們高校負責老師一定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堅守自己的崗位,培養健康的青年學子,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向陽光,走向健康,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健康的理念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抓住心理咨詢的重點,并克服心理咨詢中的難點,使得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能夠更加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