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芳
摘 要:我們所說的教學具,是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工具。對抽象思維能力尚欠發(fā)達的小學生來說,教學具有著極其獨特的作用。教學具操作能借助形象,來幫助孩子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題,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學具;操作;趣味;直觀;時效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教學具,正是借助形象來幫助小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幫助他們理解和分析。教學具的操作,更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法則等抽象知識,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具操作的實質幫助小學生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題等,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教學具操作僅僅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非目的。另外,小學生好動,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放在桌子上的學具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學生上課時的玩具。所以,怎樣巧用教學具,使其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就是我們教師要研究探討的目標了。下面我來談一談教學具操作在我們學校的實施效果。
一、巧用教學具的趣味性,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原動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本身并沒有形成較強的自主意識與學習能力,在認知活動中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外界的不斷刺激。只要我們對教學精心設計,借助教學手段讓教學變得富有活力與魅力,自然就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快樂參與其中。
經過實踐,我發(fā)現,教學具的制作與運用更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教學活起來,動起來,從而就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時候,我讓學生在課前親自動手來制作一些三角形,課堂上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過用量角器去測量每個內角的度數來展開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
這樣的教學不再是復制教材機械而枯燥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借助教學具在操作活動中展開,這樣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思維特點,自然能夠換來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由苦學到樂學的轉變。
二、巧用學具的直觀性,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來說,小學生處于認知初級階段,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主要從具體可感的事物與活動中獲取形象的感性信息。而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單純地就知識本身來進行講解,只能是架空的理論灌輸,小學生難以真正地理解,只會讓學生成為公式、定理的機械記憶者與運用者。
這樣學生教學具的運用,就可以將難以用語言講解清楚的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轉化為直觀而形象的模型,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直接而直觀的感性信息,再經由學生的思考上升為理性認知,這樣就能讓學生的深入思考,達到對知識本質的真正理解。
例如練習時為了讓學生區(qū)分“面積和周長”,我?guī)ьI學生一起來制作教學具,準備泡沫板、牙簽與繩子,然后讓學生在泡沫板上畫出長4厘米的正方形,長6厘米寬2厘米、長3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再在四個角上插上牙簽,然后讓學生用繩子繞著牙簽圍成一圈。接著,再讓學生在作業(yè)本上來計算這三個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學生計算完畢,教師將三個圖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過程板書于黑板上,接著讓學生根據操作教學具與計算過程來思考:周長與面積指的是什么?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周長與面積的計量單位是什么?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思考下學生自然就可以總結出周長與面積二者存在著概念、計算方法、計量單位的不同。但學生也產生這樣的疑問: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都是4×4,那是不是說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是完全相同的?讓學生再次操作與思考來說一說是否相同?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后得出雖然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計算都是4×4=16,但代表的是不同的意思。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長與面積的不同。
三、巧用教學具的操作性,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踐中,我發(fā)現教學具的制作與運用,實現了手腦并用,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讓學生的雙手成為思考的工具與鏡子,幫助他們獲取數學知識。
在教學“體積”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教學具(兩個大小一樣的透明水杯、橡皮或石子或其他小物品)來展開這樣的操作。一是在其中一個杯子中裝滿水,在另外一個杯子中放入小物品,然后將裝滿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裝有物品的杯子中直到水滿;二是在一個杯中倒入部分水做好標記,然后將小物品拴上繩子,慢慢地放入水中,記錄下沉入一半、完全沉入時的水的高度。這樣借助簡單的教學具操作,學生通過第一個實驗觀察到水還沒倒完另一個杯子就滿了,得出體積的概念就是物體所占據空間的大小;通過第二個實驗學生觀察到隨著物體浸入水中,水杯中的水是不斷上升的,進而得出物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就是物體所排開的水的體積,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體積這一抽象的概念,同時在學生的動手與動腦中更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更加利于學生數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巧用教學具的時效性,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以舊引新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學就是讓這個過程更快捷、有效。同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思維單一,流程簡單的學習過程,只會讓學生獲得一座“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知識“高塔”,卻經不起推敲和風雨侵蝕。
只有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學生才能有效吸收。而教學具恰恰具有提供這樣的操作體驗的功效,拓展他們的認知空間。
由此看來,教學具操作的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學具操作的目標達成,只要我們能正確奇妙地發(fā)揮教學具的趣味性、直觀性、操作性與時效性,讓教學具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好幫手,就能讓原本枯燥的教學更加生動,更貼近生活,更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應龍、易玫《“游戲公平”課堂實錄》,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師》2009年第1,2期.
[2]華應龍《華老師,我會做個魔術》,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2005年第5期.
[3]葉圣陶《葉圣陶隨筆 生活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
此論文屬于2020年度花都區(qū)教師教研課題(課題編號:HDJSJY202000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