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要】已經有研究表明,同樣的患者在經過常規的護理工作和經過在常規護理工作基礎之上加以心理護理所展現的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加以心理護理的患者對于焦慮、恐懼、抑郁等這些方面的負面情緒更易于控制,在血液科護理中加以心理護理確實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消極心理,使得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醫院的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的效果,促進血液科患者病情能夠更好地恢復。
【關鍵詞】 心理護理;血液科護理;重要性;效果
血液科屬于醫院中一個較為特殊的科室,一般血液科的患者大部分都情況比較嚴重,血液科的治愈率也是相對比較低的,所以患者大部分都會有負面情緒,所以護理人員在照顧患者的同時要注重去照顧患者的情緒,運用各種方法去引導患者,使得患者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疾病,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去面對治療。因此,本文就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1 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由具體的實踐結果可知,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效果是極為重要的,心理護理主要是關注患者的內心世界,在進行專業的心理護理之后可以有效地撫平患者的心理失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眾所周知,有些患者會由于自身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情緒而產生不配合醫院治療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僅對病情沒有好的影響,而且會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加以心理護理是至關重要的,能夠有效的保證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況,從而能夠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從而提升血液科室的治愈率。
心理護理作為一種常用的臨床護理方法,強調在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心理,關注患者精神世界的構建,使患者能夠忘記病情的嚴重性,保持積極的接受治療的態度。在血液疾病的心理護理中,還重視引導患者挖掘自身的價值,通過讓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及社區,使患者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
從血液科患者的臨床表現來看,加以心理護理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和恐怖評分遠低于只進行常規護理的患者。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心理護理后,整體的心理不良情緒顯著降低,并且對于治療和護理工作也配合的更為默契,增進了治療和恢復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療效。
2 心理護理的方法
2.1 血液病患者的負面心理分析
由于血液科患者大部分都是重癥、急癥,而且對于自身的癥狀缺乏一定專業水平知識的了解,所以在面對自身的疾病時往往會產生一種頹廢的心理,認為自身疾病已經無法救治,從而產生的自暴自棄的心理,甚至會有部分患者會有抑郁、輕生的想法。有些癥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則是會對未知的情況產生一種緊張、恐懼的心理。這些負面的情緒會影響到血液科護理治療的效果,患者自身首先就喪失對治療的信心,會給治療過程增加更大的難度,從而降低血液科患者治愈的比例。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對血液科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價值,心理護理可以給患者增加治療疾病的信心,減少心理障礙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血液科的治愈率。
2.2心理護理的具體方法
2.2.1 心理護理首先應該進行心理評估。
在一開始患者入院后就派遣專業的心里護士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并進行系統的評估,然后根據之前的評估制定一個專門的心理護理的方案,以便于接下來的心理護理行動。
2.2.2 其次是要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
由于血液科室病情的特殊性,血液科室的患者一般都存在緊張、焦慮且易于煩躁的現象,護理人員在對血液科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更加注意照顧患者的不良情緒,盡量采用溫柔的態度、和藹的語氣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最好能夠深入的了解患者內心的需求,從而對癥下藥,滿足患者的合理合法的需求,在護理過程中不斷鼓勵患者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治療,為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并且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照顧患者的情緒,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不舒服的情況,讓患者能夠切身體會到外界的關心,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溫暖與關懷,從而增加面對疾病的信心。
2.2.3 然后,護理人員要加強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根據每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的行為,為患者補充對于自身所患疾病的專業知識的了解,讓患者能夠深入了解自己的住院情況、所患疾病的專業知識、心理知識、以及用藥知識等等,讓患者能夠健康的了解自身的疾病,正視自身的疾病,為患者樹立健康的信念,專業的健康教育會增加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同時健康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過程,可以幫助患者宣泄壓抑的情緒,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得患者能夠積極的接受治療。
2.2.4 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服務。
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不僅僅是要加強心理護理,對于常規的護理服務也要進行加強。由于血液科室的特殊性,醫護人員在進行常規護理工作的時候要更加仔細謹慎,盡量做到讓患者舒心,讓患者放心的地步,這樣患者首先在心理上會很舒服,會以一個比較輕松的心態去面對接下來的治療,會更加配合治療過程。在心理護理方面更是要提升專業心理護理人員的服務素質,心理護理人員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以更加專業的角度去面對患者,在病情發生變化時更是要將具體的情況及時告知患者,并及時進行解釋,引導患者擁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病情,在與患者溝通交流的同時要盡可能的降低患者的防備心,使得患者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配合治療,從而提升患者病情恢復的可能性。
3 結束語
研究結果充分表明,系統、全面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消極心理。血液科的患者經過系統綜合的心理護理后,相對于常規護理,更能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情緒,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粟慧.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8,5(42):212-213.
[2]欒飛飛,郭玉萍.人性化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應用[J].健康大視野,2018,(23):198.
[3]謝峻峻,范小青,繆麗麗等.血液科護理風險控制的探討與研究[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8,9(2):62-64.
[4]李榮娜.老年血液科護理安全防范進展[J].飲食保健,2018,5(19):167-168.
[5]趙嬌.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探究[J].飲食保健,2018,5(2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