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觀智 趙泰寅
摘要:新能源汽車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是對傳統能源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對我國未來發展有著戰略性的意義。但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新能源汽車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在此背景下,筆者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表現入手,深入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對策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由于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導致市場產能出現了過剩等問題,增加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險,只有認真研究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提出應對措施,確保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全面發展。
一、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表現
第一,現實產能遠超規劃產能。2012年,我國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愿景規劃,即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0萬輛。但是,根據民間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已經超過230個,吸引資金多達10000億元,另外,在2019年底各大汽車企業所公布的產能數據,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超過1800萬輛,應遠超規劃目標的近10倍。所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F象已經顯現,如果不能及時控制,產能過剩的風險會越來越大,進而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各類資本涌入增加了市場產能過剩的風險。當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相關政策支持催生了資本市場積極涌入,有的風投公司甚至開始炒作全國造車的投資理念。在此背景下,一些傳統汽車企業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產銷口號,并在新能源汽車方向提出了規劃。如北汽集團在新能源方面的規劃是在2020年,實現年產20萬輛新能源的目標;BYD則計劃將在2020年前完成150億元的新能源技術攻關。與此同時,一些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一些新興的科技創新企業也瞄準了新能源汽車的大蛋糕,其他企業則開始以資本形式投入新能源汽車,形成了以蔚來、小鵬等新興新能源汽車,另外,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相繼進軍新能源汽車。各類資本的融入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也留下了產能過剩的風險。
第三,配套產業的過剩。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促進了汽車產業繁榮,與其配套產業也呈現出產能過剩的情況。如電池產業,近些年來,新能源電池產業的增長高達42%,盡管速度有回落的趨勢,但是新能源電池的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如果一旦全部釋放出現,就會達到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需求的6倍以上,能滿足年產500萬乘用車和40萬輛大客車的需求,根據我國電動車產業的規劃,2025年都無法達到如此大的市場需求。所以,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不能忽視配套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二、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原因
第一,過度的政策支持增加了產能過剩的風險。隨著新能源汽車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以補貼為主的企業、消費、稅收政策,極大了刺激了傳統車企和各類資本。同時,一些地方也對新能源汽車給予了國家補貼之后的配套補貼,據統計,在一些政策好的地方,補貼費用最高達10萬之多,這就導致一些企業的成本大大降低,有的小企業甚至是負成本。在此導向下,一些企業盲目擴大生產,有的甚至造假騙取補貼,導致新能源汽車產能的進一步過剩。
第二,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和地方保護壁壘。新能源汽車產業利潤相對較高,并且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刺激GDP的增長,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企業,而這些企業在政府補貼的刺激下,熱情高漲,一些不具備資質的產業甚至參與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制造中,極大的刺激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護地方新能源汽車發展,實施地方保護主義,極大干擾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先進技術的引入,進而加劇了產能過剩帶來的產業風險。
第三,行業資質的審核機制存在缺陷。市場門檻低也是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原因,與傳統汽車行業相比,新能源汽車的進入門檻較低,這就導致了各種資本涌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了當前市場產能過?,F狀。另外,有的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生產經驗也不足,多是通過合作或者融資等方式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了當前我國低段新能源產業充斥其中,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
三、對策
第一,建立健全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規章制度,確保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面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政府應該完善政策規范,根據產能過剩的問題建立相關制度,完善制度體系,明確規劃目標,從政策上控制產能過剩的情況。其次,對于政府購買新能源項目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對技術、控制等方面進行制度規范。最后,建立嚴格市場準入機制,對于企業資質、產業背景等進行嚴格審查,從源頭上避免產能過剩現象的出現。
第二,優化財政補貼的形式,強化企業監督。從以前政府單純的補貼政策導致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必須優化政府補貼的形式,進而消除因補貼而造成的市場產能過剩。首先,從技術層面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提高技術準入門檻,并根據市場需求引導產能轉變。其次,嚴防補貼過度現象的出現,不斷調整補貼的方向,從高速費用減免、停車費用減免等方面進行優化,形成多元化的補貼體系。最后,完善行業內部監管體系,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采用汽車折價退款等制度,將行業內部監管落到實處,對于惡意競爭、騙取補貼等行為,嚴格打擊,可以借助多媒體、大數據等手段,形成有效的監管。
第三,打破唯GDP的政績觀,打破地方保護壁壘。對于地方小企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方式,形成多元的政府考核體系,進而控制地方新能源汽車資本投入的政策導向。其次,建立由中央主導的新能源汽車投資目錄,逐漸取代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并從法律層面規定市場準入機制和地方補貼機制。最后,要強化對集中采購的管理,保障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以及公共交通等單位在采購新能源汽車程序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避免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確實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為了更好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深層次上研究造成問題的原因,進而從政策、規章制度、市場、企業等方面形成健全的規章制度,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