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工作者是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是人民群眾了解世界的“眼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工作隊伍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實際行動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為黨報編輯,個人“四力”是看家本領,鍛煉媒體“四力”是內在要求。本文結合筆者30多年的編輯工作實際,就全媒體時代下黨報編輯如何增強眼力、練就一雙慧眼簡單地分享一些心得。
關鍵詞:黨報;編輯;慧眼;“四力”
中圖分類號:G2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14-02
呂叔湘在《談談編輯工作》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當編輯的可以眼高手低……雖然我寫不出來,你的稿子有什么問題,我可以看得出來——這就是眼高手低。眼也高,手也高,當然更好,但是手低不太要緊,眼高可是必須的。要能看出問題。”[1]實際上,要達到呂叔湘口中的“眼高手低”不易,達到“眼也高,手也高”更不易。在他看來,編輯的眼力至關重要。現實確實如此。如何增強黨報編輯的眼力,對抓好選題、選好角度、突顯新聞價值、編出新意、提升辦報質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對眼力的認識
眼力,顧名思義,就是要努力看清事件真相和本質。[2]實質而言,這是一種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一種能力。從筆者從業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3點:
(一)慧眼識珠的本領
當今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自媒體、社交平臺無時不在生產和傳播信息。這些信息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其傳播力不可小覷,需要仔細分辨、甄別并加以取舍。如果編輯缺乏撥云見日、去偽存真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迷魂陣”,甚至被虛假新聞“綁架”,直接影響報刊的質量和公信力。
(二)高瞻遠矚的意識
一名優秀的編輯,眼界要有寬度、思想要有高度,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要心明眼亮,始終把講政治擺在第一位,自覺運用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武裝頭腦,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導向,把鏡頭和筆觸聚焦基層、對準群眾,真正落實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同時還要登高望遠,當好時代發展的“瞭望者”,對改革發展和社會變遷要有一定的超前判斷力,并滲透于改稿、審稿的全過程。
(三)審美尚美的素養
著名藝術大師羅丹有句至理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黨報編輯的首要任務就是呈現給讀者在視覺上樂于接收、感知和傳播的新聞產品。如果讀者每天收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報刊、乏善可陳的內容,自然會失去讀下去的熱情,編輯的工作就是失敗的,報刊也難逃被受眾拋棄的命運。
二、當前地方黨報編輯隊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筆者的走訪調查和通過其他渠道了解的情況看,傳統媒體的編輯在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培訓進修等方面與新媒體編輯存在明顯的差距。以筆者曾經供職的單位(區縣媒體融合之前)為例,編輯平均年齡為52.2歲,老齡化問題突出。不僅“視力”每況愈下,“眼力”也有所欠缺。即便少數區縣的編輯隊伍較年輕,與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媒體融合形勢呼喚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敏銳度不夠高——好選題“看不見”
地方黨報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喉舌和陣地,是反映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動態的窗口,也是黨和群眾聯系的橋梁紐帶。然而,面對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編輯往往顯得手足無措:缺乏選題策劃、集納、深度加工的敏銳性,按部就班、就事論事,如同流水作業,坐等原料便“下鍋”,簡單炮制就“上菜”,沒能充分發揮“廚師”的作用;機械地執行上級下達的宣傳任務,追求“短平快”,止步于事實的表象;將版面條塊分割給黨政部門,有時甚至淪為個別部門的“行業報”,沒有在基層和群眾中挖掘新聞、洞察社會,呈現出來的報道缺少溫情和“露珠”。
(二)鑒別力不夠強——新聞點“看不準”
記者或通訊員因水平、風格不同,采寫的稿件也會不一樣,稿件的成敗得失最終掌握在編輯手中。如果“新聞眼”不夠亮,不善于從平凡的小人物中發現偉大,不善于在普通的稿件中提煉有價值的新聞,不能有效抓住稿件的焦點和亮點,往往就會導致一篇好新聞“胎死腹中”、永久埋沒。稿件沒有新聞點,就等于報刊缺失了“賣點”和看頭,難以避免新聞出現同質化現象。
(三)內容和版式缺乏創新——作品“不耐看”
地方黨報普遍過于嚴肅,有的欄目設置、文字表達、標題制作、圖片運用、版面設計、色調搭配等相對固化,宣傳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均缺乏創新、不夠靈活、不具美感,導致黨報的可讀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不強,通常給讀者留下呆板生硬的印象。尤其是身處大數據時代,面對更多網絡信息的沖擊,傳統媒體的編輯未及時轉變“角色”。如何推出更多優質的新聞產品、留住更多的受眾,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課題。
三、相關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在全媒體時代,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心明眼亮的黨報編輯?
(一)提升編輯綜合素質
“新聞編輯=剪刀+糨糊”的時代早已過去。只有具備全面知識結構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編輯工作。黨報媒體編輯要成為高素質人才、專業型人才,必須不斷充電,更新知識,全面提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拓寬國際化視野。第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認真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闡述的重要新聞觀念,如“48字”職責使命、新聞觀、融合、時度效、話語體系、政治家辦報等內容,加強學習消化吸收,堅持新聞宣傳工作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鞏固黨報主流輿論陣地,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第二,要提升媒體素養。順應新聞輿論工作發展的規律,主動學習、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科技手段,對新知識、新事物、新業務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濃厚的熱情,隨時調整、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刊發內容、采編形式、資源整合、業務開拓方面提升把控能力。第三,要樹立工匠精神。編輯人員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舍得下“繡花”功夫,精準策劃選題,精心打磨稿件,精致設計版面,才能打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氣質的新型高質量黨報。《合川日報》編輯在一次偶然的談話中,獲取了合川東北邊陲有所“微小學”僅有1名鄉村教師和4名留守兒童的線索,隨后組織記者深入采訪,推出了《堅守三十年 為了太陽照常升起》的新聞特寫,并配發多張生動的圖片。該篇報道真實再現了一名鄉村教師為了山里娃有學上堅守崗位的感人故事,受到了社會各方的密切關注。該篇報道獲得了第五屆重慶市區縣報新聞獎一等獎,而報道緣起編輯敏銳的洞察力,實質上也與綜合素質息息相關。
(二)健全選題策劃機制
一個優秀的編輯能夠成就一篇篇上乘的報道,但一份高品質的報紙不能依賴于編輯個人的眼力。事實上,再好的編輯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建立自下而上的選題策劃機制是必要而迫切的。在部門內部,編輯應和記者提前探討近期選題計劃,將有價值的線索遴選出來,同時可以促進記者擴大視野、搜集素材,為提升稿件采寫質量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部門之間,編輯應相互溝通、信息共享,避免選題“打架”或遺漏,同時也能提升選題的命中率,增強報紙的整體性、關聯性和協同性。在編委會層面,逐一檢視所有選題,集體開展頭腦風暴,在平淡處挖掘不平凡,講好“新聞故事”。借助完善的選題策劃機制,使好的選題脫穎而出,并整合人力資源,安排業務骨干落地采寫。近年來,《合川日報》所推出的重大主題報道、亮點專欄,都是在編委會上碰撞出來的,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編輯的新聞策劃水平也明顯提升。
(三)提高審校把關能力
編輯的審稿、改稿水平直接關系報刊的質量。一篇稿子是否入得受眾的“法眼”,主要有兩方面的標準。第一,價值標準。一方面是新聞中所傳達的政治觀點是否符合當前黨委、政府宣揚的政治觀點,因為在不同時期,黨委、政府主導的觀點、政策可能是不一樣的,在同一時期,中央、地方和基層實際也會存在不盡一致的地方。黨報編輯必須“眼尖”,在政治觀點上緊貼黨委最新、最權威的政治觀點。另一方面是文章的質量,黨報不僅是傳播黨的思想的工具,也是其他報業的榜樣,是其他媒介傳播思想的來源。第二,可讀標準。刊發的文稿必須是準確的、鮮明的、生動的事實或觀點,有鮮明的主題、清晰的邏輯,同時要文字精練、語句樸實。在全媒體時代,要適于受眾閱讀和傳播,還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知識性,不僅能引起大眾的閱讀欲望,還能讓大眾受益。[3]因此,黨報編輯首先要加強政治把關,正確判斷文稿中是否存在政治導向、政策導向及涉及民族、宗教、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等方面的問題,是否存在涉密、泄密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禁止出版的內容。其次,要學會充分挖掘文稿中的新聞價值,突出精華與重點,力求使文稿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提升報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四)增強守正創新意識
當今,網絡信息技術、媒體格局、輿論生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沉著應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形勢,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勇于創新變革,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的全方位創新。[4]我們要科學把握好新時代“變”與“不變”的辯證法。首先,守正是前提。黨報的辦報宗旨、功能定位不能忘,黨報人的初心使命和優良傳統不能丟。其次,創新是必然。編輯要善于自我革新,認真貫徹轉作風、轉學風、轉文風的精神,植入新媒體的理念,綜合運用各種編輯手段,倡導短、實、新文風,使稿件在傳達黨委、政府聲音的同時,讓讀者讀懂、易于接受。同時,在形式上也要創新。如《合川日報》在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具體行動的相關報道中,將鮮活的現場新聞放在頭版顯著位置,每期至少刊發一張視覺效果好、新聞性強的新聞圖片,每版配發一篇短小精悍的言論,每周策劃一個重點報道,每月刊發一個深度報道的專版,增強了報刊的可讀性。同時,融入互聯網思維,用心策劃圖表、版式、色彩,突出差異化、個性化,更好地吸引受眾的眼球。
四、結語
宣傳思想工作的生機與活力在于發現。素質高、有眼力,就能夠洞穿紙背,好稿盡現;眼力差,就會魚目混珠,最終降低報刊的質量。編輯必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勤于鉆研,練就一雙慧眼,有策略、有效率地開展新聞采編工作,更好地提升辦報水平。
參考文獻:
[1] 嚴學軍.編輯能力芻議[J].出版科學,2017,25(02):47-51.
[2] 郭樹勛.黨報記者如何增強“四力”[J].傳播力研究,2019,3(15):90+98.
[3] 木尼熱·托呼提.論黨報編輯工作如何強化把關能力[J].傳媒論壇,2018,1(10):68-69.
[4] 季為民,葉俊.論習近平新聞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04):5-16+126.
作者簡介:張容(1963—),女,重慶合川人,專科,合川區融媒體中心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