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聲音作為群體喚起個體記憶的“聲音鑰匙”,當聲音成為聲音景觀可以被認知的場域,變成一種“聲音標記”,一旦形成“聲音鑰匙”“聲音標記”,就會成為喚起民眾對特定空間的記憶與聯想,因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停留在視覺空間的維度上。本文試圖以太原市文化遺產之一的迎澤公園為例,結合實地勘察與調查的方法,探討改造后的迎澤公園在聲景設計上的改進與缺失。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喚起人們對聲景的重視,提升對城市文化遺產在聲音景觀保護上的關注度。
關鍵詞:聲景學;太原市文化遺產;聲音景觀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42-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電影錄音視野下的太原市文化遺產的聲音景觀的記錄與保護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8C10
一、文化遺產保護中聲音景觀保護的重要意義
聲音景觀簡稱聲景?!笆澜缏暰坝媱潯睂ⅰ奥暰啊倍x為“一種強調個體或社會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聲音環境”,通過聲音來理解人們在特定的時代中與環境作用的方式。[1]其包括社會聲景和自然聲景。國際標準化組織給出了聲景的定義:個體、群體或者社區所感知的在給定場景下的聲環境。
從文化遺產的保護角度來看,文化遺產有自身獨特的聲音信息,這些聲音信息與景觀呈現的視覺信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文化遺產景觀獨有的“基因代碼”。當前城市的聲音比建筑消逝得更快,這些聲音曾記錄著城市發展的行業活力與歷史文化氣息,是一種文化味道。這種記憶和文化味道更是市民在一座城市的生存狀態與情感的儲存代碼。有些聲音是自然景觀的鳥鳴蟲禪,是歌唱空間意向的“綠水青山”;有些聲音是人文景觀的嬉戲叫賣,是追憶空間意向的“記住鄉愁”;有些聲音是建筑景觀的鐘鳴頌詞,是歷史空間意向的“宗教印記”。對于文化遺產景觀的聲音保護,在理念上要摒棄以噪聲控制為中心的保護治理思路,轉而關注聲環境中各個聲音之間的平衡以及聲音與環境、與人的和諧關系。文化遺產聲音景觀的保護過程,實質上就是城市文化遺產聲音意向可被感知、解讀和記憶的建構過程。
劉士林教授提出:“不同城市的文化遺產有屬于自己城市的文化遺產之聲,而代表著不同城市的文化遺產之聲,不僅見證著歷史文化的印記,同時也在生成城市本身。”[2]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實物的結構和外觀保護、文字資料的保護、圖片和影像資料的保護等方面,對文化遺產獨特的聲音景觀和聲音信息的留存也非常重要。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聲音景觀保護的意義就在于聲音與歷史、文化、聆聽者之間所形成的時空關系,根據聲景觀時空關系設定的節點坐標,[3]研究和重建文化遺產中聲景觀作為符號或砝碼,貫穿著城市文化遺產空間、社會、人物的歷史演變脈絡和感性符號體系,有助于建構一種更加均衡和協調的文化遺產保護生態鏈。
二、太原市文化遺產中的迎澤公園聲音景觀保護策略
迎澤公園是太原市內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公園,1954年命名,1957年正式開放。建園60多年來,一直作為太原市的標志性建筑,承載著歷代山西人的美好記憶。公園在2017年進行了改造,加大了園內的綠地面積,并調整了公園的功能區,取消了娛樂大型游戲設施,對園內的古建筑進行修葺,新建了仿古亭臺,保留了大量具有迎澤公園獨有記憶的景觀,如藏經閣、七孔橋、池越忠、晉商博物館等。
筆者通過對改造后的迎澤公園進行實地勘察與調查,統計數據得出:極大部分的人認為迎澤公園里現在存在的聲音與整體環境是相匹配的,大多數人選擇在清晨或傍晚以后到迎澤公園里健身、娛樂,觀看廣場舞、交誼舞等表演。這些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健康、綠色的休閑娛樂場所。
(一)保護回歸自然的生態聲環境
迎澤公園的自然聲主要由樹葉聲、風聲、流水聲以及蟲鳴鳥叫聲、鴨鵝嬉戲聲等構成。在整體聲景中,市民對流水聲最喜愛,但是由于地形、水域限制,園內多為湖水流域。湖水聲作為人們喜愛的聲要素,還是略顯稀缺的。所以,改造后的迎澤公園增加了人工溪流,并利用山石落差制造了跌水聲。同時,園區內的綠化率高,不僅保留了原來的126種植物,為了保證園內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效果,公園在原來樹木的基礎上,在改造中新增了58種。在植物種類繁多的基礎上,營建合理的營巢林,為動物提供理想的覓食環境,有利于吸引更多不同的鳥類動物棲息覓食,增添不同聲態的動物鳴叫、活動聲。由此形成令人愉悅的樹葉聲、鳥鳴聲,形成公園“天然氧吧”的聲景氛圍。
(二)整理和傳承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人文聲景觀
在景觀中,聲音要恰到好處地營造意境氛圍。迎澤公園的人文聲主要由生活聲、勞動聲構成。生活聲主要包括談話聲、嬉戲聲、娛樂活動聲。在不同時段不同功能分區中,生活聲的構成要素在聲景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清晨與傍晚,在迎澤公園中央的藏經樓前面的廣場上,會聚集健身娛樂的人群,在聲景中多為音響放出的廣場舞音樂、舞劍甩棍的動作聲、娛樂器械聲及兒童嬉戲聲。在上午時段的梨園唱和、牡丹園、玫瑰園、海棠園、玉蘭園、七孔橋附近會有戲曲愛好者的樂器聲與歌唱聲。在下午時段的聚賢樓、望遠閣、觀象臺、澤眾書院會有談話聲、讀書聲等。在傍晚時段,在公園設置的休息區、梨園唱和會有交誼舞、新疆舞的音樂以及人們的談笑聲。而在迎澤公園的晉商博物館中,日常都會有參觀游覽聲。勞動聲主要是灑水清掃聲、修剪樹木與水面清潔打撈聲。在所有的聲音交雜中,具有文化遺產相關人文歷史情懷的聲音是短缺的,所以需要整理相關聲音,并進行再現與表現性的處理。例如,鐘聲、風鈴聲等,具有太原古城歷史記憶的聲音,需要挖掘并加深在人們聽覺中的印象。
(三)創造聲光電的文化創意
迎澤公園在改造以后增加了環形塑膠跑道,并在跑道沿途的綠地中增加了音響外放設備,會在清晨與傍晚人們跑步鍛煉的過程中播放輕松的音樂,但是整體而言,創新創意的聲景設計還是不夠主動。文化創意的聲光電設計要充分結合不同時間段進行相應的聲景觀的人性化設計,形成理想的聽覺效果,最終達成與空間的完美契合。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聲景的保護不能局限在現有聲音的提取與降噪層面上,而應該在人文自然景觀的空間形態上去再造、放大、增加有效的聲元素,達到喚起人們身體感知細胞、內心情感源的生態環狀系統,身臨其境便聲入人心。
三、結語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是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生態根基。聲音是人類和自然界歷史的產物和見證。從文化遺產的保護角度來看,文化遺產有自身獨特的聲音信息,這些聲音信息與景觀呈現的視覺信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文化遺產景觀獨有的“基因代碼”。聲景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記錄文化遺產的聲音景觀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吳穎嬌.聲景觀評價方法和典型區域聲景觀研究[D].浙江大學,2004:13.
[2] 劉士林.在聲音中發現城市——劉士林教授在上海報業大廈的演講[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 com.cn/s/blog_6bef90aa0102w8u9.html,2015-12-01.
[3] 陳麥池.基于人地關系的人居環境聲景觀空間意象研究[J].中國名城,2018(04):40-44.
作者簡介:石丹(1986—),女,山西太原人,文學碩士,山西傳媒學院電影與電視學院副教授,從事影視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