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集百家之大成,又善用修辭和比喻,創作出許多聞名世界的戲劇。作為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的《威尼斯商人》,反諷了當時金錢至上的社會,莎士比亞借而傳達出他的人文主義思想。故事由借高利貸展開,其中又有3條線索交錯發展。從故事創作的社會背景來看,17世紀的英國打敗了西班牙,英國海上貿易發展迅猛,整個社會處于一種金錢至上的浮躁狀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存在矛盾,他借《威尼斯商人》傳達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當時社會的諷刺。
關鍵詞: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102-01
一、故事結構分析
莎士比亞創作的《威尼斯商人》這部戲劇,取材于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這部戲劇的故事情節是:威尼斯的紳士巴薩尼奧向貝爾蒙的富家姑娘鮑西婭求婚,由于缺乏錢財,巴薩尼奧向安東尼奧借錢,但安東尼奧資金也有些緊張,便向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借了3000塊,夏洛克因與安東尼奧素來有恩怨,他便利用安東尼奧的情況危急迫使安東尼奧簽了一個借約,借約中寫道:“如果不能在規定的日期和地點還錢,就要在欠債人的胸前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在朋友的幫助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可是意外的情況發生了,安東尼奧的商船發生事故,這導致安東尼奧不能到期履行債務。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和他搶生意,自己掙不到錢,便想通過這次機會置安東尼奧于死地。[1]在危難關頭,鮑西亞扮成律師,在法庭上與夏洛克爭辯,因為合同中寫了一磅肉,便要求夏洛克在不能讓安東尼奧流血的情況下取下一磅肉,夏洛克因為不能履行而沒有得逞。
劇中的3條情節線索交錯發展:第一條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圍繞一磅肉的訴訟而發生的沖突;第二條是巴薩尼奧努力追求鮑西亞并最終獲得幸福的愛情故事;第三條是夏洛克的女兒與安東尼奧的朋友碰撞出愛情的火花而私奔的事。
二、創作背景
16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封建的專制王朝出臺對工商業有利的發展政策,因此封建專制王朝獲得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王朝達成了暫時而又脆弱的聯合。此時的英國雖保持表面的繁榮,但實質上英國社會充斥著各種矛盾。此時正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莎士比亞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戲劇家、作家,懷揣滿腔的熱情與信心去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矛盾。從莎士比亞早期的藝術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飽含樂觀主義色彩,創作了8部喜劇及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飽含仁愛、自由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
16世紀后期,英國表面的繁榮與穩定走向下坡,其中暗含的社會矛盾逐漸尖銳、惡化。在城市,手工工廠大量涌現。在鄉村,“圈地運動”爆發。連續的自然災害導致物價飛漲,商販趁機投機倒把,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生活艱辛,一觸即發,起來反抗。此時,資產階級的力量經過幾年的連續發展明顯壯大,其與封建專制王朝的短暫性聯盟由此破滅。莎士比亞感到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與英國社會現實存在的矛盾不可調和,此時他所創作的作品多帶諷刺意味,《威尼斯商人》就是莎士比亞在這個時期所創作的。[2]
該劇通過情節的跌宕起伏,贊揚了安東尼奧的仁愛寬厚,鮑西亞的果敢機智,夏洛克的愛財如命、冷酷無情,巴薩尼奧對愛情的追求。純潔的愛情和友情與冷酷無情的貪念形成強烈反差,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整體來看,莎士比亞宣揚了他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
三、主要人物及代表意義
(一)夏洛克
夏洛克一直是被批判的對象,他為了一己私利,妄圖置對手于死地,他甚至想要安東尼奧離心臟最近的一磅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在中世紀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資本,分別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中成熟,并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式到來之前,就已經初具資本的模子,被稱作高利貸和商人資本。”劇中的夏洛克就是一個高利貸者,安東尼奧為商人資本家,兩者分別代表著兩種資本形式,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不可調和。因此,如果高利貸者向商人資本家放貸,沖突就會在所難免。
夏洛克更是一個記仇的人,為了報復安東尼奧的辱罵之仇可以用不收利息的方式讓他一步步鉆入自己的圈套中,為的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塊肉,并且說“拿來釣魚也好”。
安東尼奧借貸不收取利息,這讓很多人都去安東尼奧那里借貸,這恰恰阻擋了高利貸者夏洛克的發財美夢。夏洛克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這也形象地代表了當時那個浮躁的社會中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的人。莎士比亞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將夏洛克完全刻畫成邪惡的化身,他在描寫作惡多端的夏洛克時也描寫了夏洛克當時受到的歧視——夏洛克是猶太人,對夏洛克的這一描寫也諷刺了當時對猶太人的歧視。
(二)鮑西婭
鮑西亞擁有貴族血統,她在當時的社會既有錢又有地位,但她卻沒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她的父親去世后給她立下遺囑,讓她遵從父親的意愿,但鮑西亞是一個有主見的人,她沒有當時社會女性普遍具有的守舊觀念,她希望能夠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
在法庭上,鮑西亞女扮男裝,面對貪得無厭的夏洛克,鮑西亞從容不迫地做出應對。她發現合約中只寫了一磅肉,卻并沒有提及給夏洛克一滴血。因此,她提出在不能流血的前提下才能履行一磅肉的合約。莎士比亞通過描寫法庭上雙方精彩的爭斗,高度贊揚了鮑西亞的機智勇敢,她在面對邪惡勢力時并沒有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轉而義正詞嚴,慷慨激辯,欲擒故縱,讓夏洛克的陰謀沒有得逞。在大家為這個奇案一籌莫展的時候,這個妙齡少女卻快刀斬亂麻將其解決了。鮑西亞的身上閃耀著女性覺醒時代的曙光。鮑西亞追求幸福,不愛金錢、地位這些物質條件。對這一形象的刻畫,對于當時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有積極意義。鮑西婭具有理想的女性光芒,她能言善辯、足智多謀,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三)安東尼奧
安東尼奧是商人資本家的代表,在劇中屬于正派人物,他與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存在根本沖突,夏洛克靠放高利貸為生,安東尼奧的做法無疑擋了他的財路。作為主流的民意代表,在安東尼奧的眼里,友情比金錢更加重要,他可以為了自己的朋友兩肋插刀,在自己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下寧可向高利貸者借錢,也要給朋友提供資金支持,他可以用自己拿生命換來的錢去幫助朋友,而在面對死亡威脅時,他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莎士比亞描寫的這一人物有著正義、慷慨的形象。
安東尼奧有對猶太民族的偏見,這是那個時代的英國的普遍觀念,他們認為唯利是圖是猶太人的特性。但安東尼奧正派、寬厚老實,是一個具有時代特點的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四)巴薩尼奧
巴薩尼奧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男子,他在法庭上愿意出兩倍的價錢為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朋友解決困難,但是他有勇無謀,面對邪惡,只是一味地委屈求全,并沒有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勇氣。從古至今,正義是任何邪惡勢力也攻不破的,我們面對邪惡,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敢于與邪惡勢力作斗爭,要堅信正義終將降臨人間,一味的委曲求全只會助長邪惡勢力的囂張氣焰。
四、結語
文藝復興時期的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幸福、仁愛,莎士比亞通過《威尼斯商人》傳達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當時社會的一些看法。這部作品既有喜劇的歡樂氣氛,又有悲劇的深刻思想,悲喜交加,人物形象鮮明,構造了非凡的藝術結構,形象地再現了當時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交替時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夏盼.從《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亞筆下人物形象的多重性[J].企業導報,2014(10):181-182.
[2] 謝建輝.《威尼斯商人》的寫人藝術[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13.
[3] 韓翠萍.《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學,2017(7):102.
作者簡介:郭乃榮(1997—),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戲劇影視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