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核心閱讀:幾乎每家超市或便利店,都能看到涪陵榨菜的身影。這碟小小的涪陵榨菜,有著“國民榨菜”的美譽。因為榨菜名頭太響,涪陵當地甚至還有個段子:“如果沒有榨菜,‘涪陵’很可能被誤讀為‘陪陵’。”對消費者而言,涪陵榨菜或許只是一年四季總能吃到的小菜,但對涪陵人來說,這碟嘎嘣脆的小菜卻代表了一張名片,一個產業,一份希望。
Core Reading: Fuling Pickles can be seen in almost every supermarket or convenience store. And it has been hailed as “national pickles”. Due to its big reputation, a joke was created in Fuling: “If it is not Fuling Pickles, Fuling may probably be misread as Peiling.” For consumers, Fuling Pickles may only be a small dish that is available all the year round, but for people living in Fuling, this crisp dish represents a business card, an industry and a hope.

10月13日天不亮,王武生就已領著三輛面包車,來到了距離涪陵區百勝鎮21公里的長壽區云集鎮。
當十多個扛著鋤頭的農民出現時,王武生快步迎上前去,將他們請到了車上。一路上,王武生不停地給他們散煙、套近乎。當三輛面包車回到百勝鎮桂花村時,王武生已經把這群人哄得眉開眼笑。
每年白露過后,天氣漸漸轉涼,涪陵的山野丘陵間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尤其是高山上晝夜溫差加大。從此時一直到來年雨水節氣的這幾個月里,制作榨菜的原料——青菜頭就將完成它的播種和收割。
“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要種青菜頭了,人手緊,涪陵基本找不到工人。還好我家海拔高種得早,要是再過幾天,連長壽都不好找人手了。”王武生暗自慶幸。
忙碌的深秋 The Busy Late Autumn
來到桂花村時,寒露已過,此前撒下的種子都已經在田間地頭長出了綠油油的苗,甚至在一些石頭縫里,都能看到零星的青菜頭苗。
又到了一個忙綠的時節。王武生從長壽客客氣氣請來的工人,就是來趕時間移栽這些剛剛冒頭的青菜頭苗的。
王武生說,為了保證涪陵榨菜“嘎嘣脆”的鮮嫩口感,每年青菜頭種植的各個階段都要嚴格按節氣“打表”:白露前后撒種,寒露前后移栽青菜頭苗,而收割要趕在雨水前完成。“錯過任何一個時節,青菜頭就不好吃了。”王武生說,為了搶時間趕節氣,就要多找人手來幫忙,一時間十里八鄉到處勞力緊張。
桂花村由于海拔相對較高,撒種、移栽甚至是收割都要比周邊地區提前幾天,王武生這才順利從長壽搶到工人。
王武生今年擴大了青菜頭的種植規模,把周邊一百多畝撂荒地悉數承包了下來,還準備成立一家農業合作社。說話間,田間地頭斷斷續續傳來機器轟鳴,那是王武生請來的挖掘機,早上8點就開工了,“人手有限,所有能用機器完成的工作,我都交給了機器。”
“今年用挖掘機開荒,成本是提高了,也沒多大賺頭了,但明年情況應該會好些。”王武生的眼光很長遠,按照計劃,他今年打算先提高產量,用自己開辦的農業合作社直接對接榨菜生產公司,“這樣算下來,以后僅僅是榨菜這一項,毛收入一年就有三十萬元。”
早上開工到十點左右,王武生就已經接待了好幾撥客人。他們都是桂花村的青菜頭種植大戶,得知王武生找到工人后,趕來預約這些工人:“你下午種得完不?種得完的話,我就起苗子,明天移栽……”
不到兩個小時,王武生請來的工人就已經被預定了這一周的“活路”。
地里的“軟黃金”“Soft Gold” in the Field
在桂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青菜頭。
建卡貧困戶張洪志的家,在一座垂直高度約兩百米的小山包旁。整個小山包,一眼望去,從山腳到山頂,都被青菜頭苗蓋得嚴嚴實實的。
張洪志今年種了二十多畝青菜頭,他把脫貧的希望都放在了這片青菜頭上。
張洪志和妻子正在青菜頭地里忙碌,“青菜頭是個好東西,在我們涪陵人眼里,它就是‘軟黃金’。這東西‘賤’得很,種下去施一次肥就不用管了,不生蟲也不得病,只是種和挖的時候要費點力氣。”蹲在青菜頭地里,張洪志笑著說,“我們老兩口雖然辛苦點,一年種個二十畝也勉強干得下來。”

2016年,張洪志做了場大手術,干不了重活,種榨菜沒問題,難就難在榨菜收獲后的運輸上。以前,張洪志都是一背簍一背簍地往鎮上背。干不了重活后,他曾擔心青菜頭爛在地里。現在,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他不再為青菜頭的銷路發愁,合作社會統一收購。只要提前告知合作社,屆時會有車輛直接開到地頭,拉走剛采下來的青菜頭。
和大多數農業合作社一樣,桂花村的榨菜合作社也為村民提供了一些增收崗位。不過,張洪志一門心思想的是先把自己地里的青菜頭種好。桂花村每畝地平均能產大約3噸青菜頭,按照800元一噸的保底收購價來算,張洪志家一年能有近5萬元收入。
菜農的笑臉 The Smiling Face of Vegetable Farmers
隨著涪陵榨菜名頭越來越響,全國各地的攝影師都喜歡到涪陵的山鄉村寨拍攝榨菜,張政就是其中之一。
在桂花村見到張政的時候,他正用無人機拍攝青菜頭苗移栽的畫面。作為土生土長的涪陵人,張政自稱拍攝榨菜已有23年時間。“桂花村的獨特之處在于地貌,這里的田坎大多是用石頭砌的,其它地方很少見。”說起涪陵鄉間漫山遍野的青菜頭,張政如數家珍。
拍攝榨菜二十多年,張政說他能感受到菜農的精氣神變了,見到了越來越多的笑臉。“坦白講,前些年遇到青菜頭賣不上好價錢時,明顯能從鏡頭里感受到菜農的焦慮。近些年,我鏡頭里的菜農愛笑了,他們的底氣也更足了。”

菜農的底氣,得益于各類助農富民政策。比如張洪志加入的這類專業合作社就實行了保底收購政策,保證雨水前收割的青菜頭價格基本穩定在每噸800元。而以前,青菜頭的價格起起伏伏,好到每噸1000多元,差到每噸600元,農民自然也是提心吊膽,心里沒底。
百盛鎮中心村建卡貧困戶袁亮種了半輩子青菜頭,因為青菜頭的收購價不穩定,吃了不少虧。去年跟合作社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后,貧困戶無需繳納保證金,在雨水前收的青菜頭,合作社以保護價收購,有多少收多少。
有了這份協議做脫貧增收的“靠山”,袁亮去年攬下30多畝土地種植青菜頭,“政策越來越好,我心里也踏實了”。他甚至開始設想再建個榨菜池,把青菜頭加工成半成品,還能賣上更好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