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是人們了解時事的最主要的途徑。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記者的現場采訪尤為重要。為了達到好的效果,記者會花很多時間來做準備。想要吸引更多群眾的眼球,就得搶占先機。但是事故往往具有突發性,比如大型車禍,有時候記者是沒有多少準備時間的。那么在這些情況下記者應該怎么辦呢?本文分析記者現場采訪突發新聞的方法思路。
關鍵詞:現場采訪;突發新聞;思路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157-02
一、有關突發新聞
突發新聞是指在不可估測、誰都沒有料到的情況下發生的緊急且超出人為控制范圍的新聞事件,例如不可抗力事件中的自然災害、交通事故以及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新聞并不在少數,每天都會有意外事件發生。將突發新聞與普通新聞區別開來的,不是概率,而是其不可預測和不受人為控制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特點,突發新聞具有明顯高出普通新聞的新聞價值,從而成為了新聞界的“寵兒”,是各家媒體爭先采訪報道的重點。[1]
為群眾提供第一現場情況和最新進展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同一新聞被報社搶先報道會帶來更多的利益。但是突發新聞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采訪到的,其采訪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和其價值呈正相關。采訪突發新聞難在哪些地方呢?因為突發新聞發生時毫無預測,所以記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現場的準確情況。記者趕到現場后,當事人和目擊證人還沒從突發事件的沖擊中緩過來,他們的言辭混亂沒有邏輯,沒有太大的價值,并且有的直接聯系人不會輕易接受記者的采訪。突發現場大多為安全系數低的地方,比如震后災區、十字路口,加上環境的不穩定性,現場存在許多潛在的安全隱患,這就使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缺乏準備時間、缺乏準確信息、自身安全難保障等困難,導致及時準確報道突發新聞事件成為了高難度工作。[2]
二、記者現場采訪突發新聞的方法思路
(一)提前做好準備
采訪前的準備工作相當重要,畢竟一把好斧頭是砍柴的關鍵。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環境和涉及的主體不同,問題的流程也會有相應的改變,所以記者不僅要有保持沉著冷靜的能力,腦袋里還要有應付多種場合的問題。[2]要做到像《主持人大賽》的參賽選手那樣,隨便一個主題立馬就能進行三分鐘的發言。另外,通常突發事件留給記者采訪的時間很少,記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采訪相關內容。冷靜的處事態度、良好的應變能力、較高的工作效率,都需要長時間的準備。提前不是提前一小時、一天、一個星期,而是提前很長一段時間。記者要在日常工作中積累、準備,打持久戰。不要認為突發事件今天不會發生,而是要做足準備,隨時都可以采訪,爭取做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二)細致采訪,步步深入
一次成功的采訪不會停留在事件表面,那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記者應該透過表象看本質,深入挖掘并提煉出主題,要像研究魯迅作品那樣較真,不放過一絲一毫。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現場的情況,探究事件的本質,這本來就是記者的工作,不能因為事件突發而將其拋棄。記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判斷該突發事件是否值得報道,應該報道到什么程度,從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報道,要有鮮明的主題、明確的觀點,帶領群眾發現事件背后的秘密。記者在詢問時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從多方面多角度刨根問底,挖掘突發事件更深層次、更有社會爭議的新聞價值。記者采訪要得到的不是“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感到很悲哀”,而是給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個警示,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等約束。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是一篇好報道。
(三)采用多樣的提問方式
平常在新聞報道之前,記者會和相關人員聯系溝通,因此在采訪時記者能夠從他們的口中得到想要的東西。而采訪突發事件時,受訪者和記者是以陌生人的身份對話,這就會導致受訪者因為害羞膽怯或者是本能的抗拒而不愿意接受采訪。這個時候記者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標準采訪模式,而應該觀察現場環境氛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以拉近和受訪者的距離。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采訪災后群眾時,記者不能直奔主題、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而是應該先安撫他們,等情緒穩定后,再圍繞災難提及一些相關內容,最后才是采訪的核心話題。[2]此外,受訪者可能不能準確理解記者的問題,回答也可能不清晰,對此記者要循循善誘,用一些簡單的語言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準確說出內心的想法。沒有一套模式是什么情況都適合的,記者要會隨機應變,掌握多種采訪模式,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
(四)采用多變手段
這一點和采用多樣的提問方式很相似,但是對記者的觀察能力、反應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受訪者的情緒狀態變化,一旦有不對勁的地方就要及時調整采訪方式。受訪者最容易產生的非正常情緒就是緊張、不安和無所適從。記者不能回避受訪者狀態的變化,需要及時中斷提問,通過開玩笑或者“拉家?!钡姆绞骄徑馑麄兊牟贿m。如果當事人情緒波動劇烈,記者應靈活變通,改換目標,采訪一些目擊證人,從而得到有用的信息,等當事人穩定后再去醫院或上門拜訪。當事人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記者應該尊重采訪對象,不能強制對方接受采訪。[3]
(五)力求客觀,還原真實
真實性和公平性是采訪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客觀性則是新聞報道的最基本要求。任何新聞報道都不能違背真實性和客觀性,突發事件也不例外。記者是把事件轉換到報紙上、網站上的“中介”,但和賣房子賣汽車的中介不一樣,他們不能憑自己的意愿拔高或貶低某個人、某件事。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挖掘事件,但他們寫下的只有他們看見的和聽見的,心里的想法是絕對不能出現的。比如在采訪偷稅漏稅事件時,記者再氣憤也不能說“對,某某某太過分了,就應該把他槍斃”,同時記者也不能隱瞞事實、只說一半,不能故意誤導群眾。在采訪突發事件時,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事件的客觀性,受訪者的數量一定要足夠多,一定要注重其言論的真實性。記者要不使用不全面不準確的新聞素材,不違背記者的職業道德。
三、注意事項
(一)保護自身安全
記者在采訪突發事件時是有安全隱患的。記者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比如進入建筑工地時戴上頭盔,遠離情緒不穩定的人員,不去過于危險的地方。雖然有價值的新聞很重要,但是生命安全才是第一位。
(二)尊重采訪對象
部分受訪者會拒絕接受采訪,這時記者不要生氣,他們可能是有心理上的顧慮才不愿意配合。記者可以與他們溝通交流,緩解他們的不適,無論如何都不能以強硬的態度要求受訪者接受采訪。[3]尊重采訪對象是記者的基本原則。
(三)不違背道德
不違背道德也是記者的基本原則之一。在事件突發的情況下,現場往往非?;靵y,嚴重時甚至會封鎖現場。記者要聽從相關人員的指揮,不趁亂擅自進入封鎖區域、給治安帶來困擾。這也是保護自身安全的行為。記者一定要堅持“妥當采訪不錯過,不妥當采訪不要有”的職業操守,做到采訪合理有序,不添亂、不增溫,[2]不把記者身份當免死金牌,不違背職業道德。
四、結語
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不是小事,往大了說,它關系到國家形象的樹立、國際地位的確立。并且,在媒體集團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時代,對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媒體集團“媒介”地位的高低,[4]因此記者對突發事件的現場采訪顯得尤為重要。記者要提前準備、充實自己的頭腦、靈活使用采訪模式、采用多變手段,多方面結合以達到更好的采訪效果;注意保護自己,做好防護措施,遠離危險;遵守記者的職業準則,尊重采訪對象,客觀真實地記錄采訪內容,不做違背基本原則的事;拒絕膚淺報道,深入挖掘,探究突發事件的導火索,給群眾一個值得深思的采訪。
參考文獻:
[1] 辛香蘭.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技巧[J].新聞愛好者(上),2010(2):64-65.
[2] 富東燕.記者現場采訪突發新聞的方法思路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9):151-152.
[3] 衣茜.記者現場采訪突發新聞的方法思路分析[J].科技傳播,2019,11(18):18-19.
[4] 蘇娜.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王阿潤(1989—),女,內蒙古烏蘭浩特人,新聞學學士,中級編輯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