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青
摘 要:本文以實際市政工程為依據,對頂管施工技術的施工過程、施工監測、注漿、頂管作業、工作坑設計以及施工技術原理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研究和分析,旨在為今后市政管線的施工提供借鑒。
關鍵詞:市政工程;頂管技術;管線施工
中圖分類號:TU990.3 文獻標識碼:A
1 對頂管施工技術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分析
在對管道進行敷設時,頂管是非開挖技術之一,在使用該技術進行施工時,不需要對原有的道路進行開挖,采用點施工的方式代替線施工,使施工干擾進一步降低。
通過對明挖法管道敷設進行分析和對比,可知頂管施工技術的優點為:
(1)使用點操作代替原有的線操作過程,可以使施工工作面進一步縮小,從而達到降低安全風險的目的;(2)由于頂管施工的施工深度較深,因此可以降低對周邊環境、城市地表交通、空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影響。
與此同時,頂管施工技術也存在缺點,主要如下:
(1)使用頂管技術進行施工,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其需要施工人員有過硬的素質和技術,除此之外,在施工開始之前,施工單位應該嚴格仔細的對施工方案進行驗算和設計;(2)在對硬質巖進行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周期相對較長,導致施工成本增加。
2 頂管施工技術的具體內容
2.1 對工具管進行選擇
在對工具管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應該以工作管為依據,并保障施工操作空間符合要求。在對本工程進行施工過程中,采用重型鋼鐵混凝土管作為施工工具管,φ400管道工具管的外徑為1 240 mm、壁厚為120 mm、管內徑為1 000 mm;
φ1 000管道工具管外徑為1 440 mm、壁厚為120 mm、內徑為1 200 mm。
2.2 施工的主要順序
在對頂管施工過程中,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主管線螺旋鋼管的頂進施工;第二,重型鋼筋混凝土工具管的頂進施工。通過對自來水管道以往的頂管過程實施分析,再與現場地質相結合,可知該地是強風化凝灰巖,因此在對工具管進行頂進施工時,應先人工破碎巖體,在此過程中,施工人員首先應該使用風鎬對工具管進行處理,使其外徑輪廓與設計要求相符,當工具管就位后,應一邊開挖一邊頂進完成下一步施工。若頂進時阻力增加,為了使阻力降低,施工人員應進行注漿處理。
2.3 對工作井進行設計
(1)平面位置。該項目的工作井平面尺寸是10.5 m×
4.0 m,主要位于施工主干道的西側。以基底地質情況和平面尺寸為依據,實施放坡開挖,放坡系數為1:0.5,開挖的深度為5.5 m。接受坑位于施工主干道的東側,其平面尺寸與工作井一致,以地基地質情況和平面尺寸為依據,實施放坡開挖,開挖的深度為5.3 m,放坡系數為1:0.5。
(2)對邊坡進行加固處理。在對工作井邊坡實施加固處理時,通常應采取掛網噴射混凝土的處理手段。邊坡掛網的鋼筋網規格為φ6.5,混凝土的厚度為8 cm,網格間距為20 cm×20 cm。施工順序為:清理邊坡,并完成錨固鋼筋的安裝,再在上方掛鋼筋網片,最后對混凝土進行噴射并養護處理。
2.4 頂管作業
本工程頂管作業的順序是自西向東,頂進應沿著坡自下而上,坡度為2.4‰,高差是14.4 cm。
在完成對工作坑的防護施工后,應進一步對墊層和后背墻進行處理,墊層應按照就地澆筑混凝土的方法實施施工,最后還需人工找平;后背墻應按照模筑法實施施工,并在靠近邊坡的位置放置錨固鋼筋,并將φ12鋼筋網片設置在靠近千斤頂的位置,焊牢錨固鋼筋和鋼筋網片后,并使用方木、竹膠板等進行立模,完成混凝土的澆筑。
當澆筑完工作井的后背和墊層后,需要對液壓油缸、頂背鋼板以及導軌等設備實施安裝。在對導軌實施安裝時,為了避免因頂進松動所導致頂進的高程和軸線誤差,施工人員應確保其安裝的牢固性。
導軌安裝后,應先吊放工具管,再以其位置為依據對液壓油缸進行放置,完成軌道的安裝后,應吊放工具管,再以工具管位置為依據對液壓油缸進行放置,通常應在頂進斷面中心點以下選擇液壓油缸的受力作用點,一般為直徑的1/3~2/5位置處。
當設備就位后,便可頂進施工,人工挖掘出渣。由于該工程實際地質較硬,所以需借助風鎬和水墨鉆等工具對其實施處理,并邊開挖邊頂進進行施工。在實施頂進時,施工人員每頂進一節管道,就應對管口的嚴密性和準確性進行分析,使其頂進方向與軸線一致。
2.5 注漿
在頂管施工結束后,開挖作業面和工具管之間存在一定的風險,為了防止出現沉降,應使用注漿泵對坑壁進行處理。注漿的組成有灌漿劑、水、水泥,水泥砂漿強度不小于50 MPa,水泥強度應大于42.5 MPa,稠度為14 s~18 s,泌水率應不大于3%。
2.6 管道糾偏處理
在對工具管進行頂進施工過程中,由于外力受力不均勻,頭部會與設計標高和軸線之間出現偏差,因此施工人員應對工具管進行糾偏處理,糾偏角度應小于0.5°。每頂進1 m后,施工人員就應對偏差進行測量,并對管道的運動軌跡進行分析,對糾偏大小進行確定。
2.7 基坑監測
將監測點沿著基坑周邊進行布置,監測點使用1根φ16鋼筋,入土深度為1 m,并使用C20細石混凝土對周邊進行澆搗密實處理,并在周邊安置圍護和標志,每個工作井周邊坡頂位移監測點的數量應為2個。除此之外,為了對管道上方巖體穩定性進行監測,應將一個觀測點設置在頂管作業上方。
當開挖深度不超過5 m時,應每兩天監測一次,當出現異常情況或者雨天時,應提高監測頻率。當監測值不符合要求時,施工單位應及時與建立和設計單位進行聯系,并對其進行處理。報警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當頂部水平或者豎直累計位移絕對值為30 mm,每天的變化量超過3 mm時;(2)基坑周邊豎向累計位移的絕對值為35 mm,每天的變化量超過3 mm時。
2.8 對頂力進行計算
在對頂進設備的頂力進行計算時,應采用如下公式(以φ1 200工具管為依據):
F=N×M×f/η
其中:油缸油耗損耗為η;摩阻系數為f;單節工具管自重為M;工具管節數為N;最大頂力為F。
每節φ1 200工具管長度為2 m,摩阻系數為1.5,自重為2.5 t,油耗損耗為0.8。由此可計算出最大頂力為140.6 t。
以管道所處的水文地質和最大頂力情況為基礎,配置2臺(1臺為備用)400 t的臥式千斤頂,行程為0.5 m。
2.9 對后背墻進行檢算
后背墻的設計墻厚為0.3 m,高度為1.5 m,寬度為2 m,內襯鋼筋網片規格為φ12@100,混凝土強度為C30。公式如下:
F≥P/[σ]
其中:混凝土允許承載力為[σ],取1 000 kN/m2;計算頂力為P,取1 406 kN;混凝土后背面積為F。
由此可計算出,F為1.406 m2,安全系數為2時,F為2.8 m2,因此實際施工過程中后背墻面積為3 m2,符合施工要求。
3 頂管施工的問題和措施
3.1 頂管機旋轉
為了防止頂管機出現旋轉,可以將配重擺放在頂頭內。當頂管機出現左旋現象時,可將配重放置在機內右側,反之應放在左側。
3.2 崩鐵事故
當對最后幾節管進行頂進施工時,由于頂力過大,會出現崩塌事故,這主要是因為由于縱向頂鐵過程導致頂力偏移,從而出現偏心荷載。為了避免崩塌事故,施工人員應對壓力表指針的變化進行實時觀察。
4 結束語
在市政管線施工過程中,頂管技術涉及機械、工程測量以及地質等多個方面,因此為了使管道順利敷設,施工單位應提高自身的頂管技術的水平。本文通過對某工程的實際施工進行分析,對頂管技術的內容進行了總結,為今后施工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健.頂管施工法的技術特點分析[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06,31(01):1-3.
[2]葛金科,沈水龍,許燁霜.現代頂管施工技術及工程實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