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莫志遙 陳堅 楊亞璪

摘 要:針對傳統交通運輸類課程跨文化交流不強且育人的深度與文化重視度不足的特點,提出了面向“5C 素養”的交通運輸類“金課”開發路徑。“金課”開發依托多項市級教改項目,從“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5C素養’”進行實踐,探索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師資團隊、實踐教學四個環節的建設開發路徑。
關鍵詞:交通運輸類;金課;5C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和行業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新要求。國家設立了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的目標[1]。而交通行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德才兼備的交通運輸人才的支持。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石[2]。但交通運輸類專業的交叉性高、實踐性強、溝通力強以及新技術融入快等鮮明特點導致了傳統課程存在內容以知識為主,教學團隊以校內教師為主,課堂與實踐教學模式單一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傳統課堂難以支撐高精尖人才培養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針對重慶交通大學在交通運輸類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了一種適用于交通運輸類專業的“金課”開發路徑。
2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以及相關方法
2.1 主要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大部分交通運輸類課程都是以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19世紀初,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提出傳統課堂教學思想和模式,其主要內容是“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及其變式[3]。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很容易陷入以上程序化的教學中[4]。這導致傳統課堂存在以下局限性:
(1)老師上課的內容以知識、技術、方法更新為核心[5]。而對于家國情懷、工程倫理、專業文化的融入不足,導致學生文化底蘊與文化理解素養不強。(2)因授課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相同,傳統課堂的教學團隊以校內相同專業教師為主,缺乏不同文化背景專家,這導致學生缺乏與不同學者深度交流的平臺橋梁,致使學生思維視野受限。(3)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較為封閉,教師“灌輸式”教,學生“被動式”聽,教學環節局限于課堂,缺少連通課堂、企業、社會的有效課程實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有效性不高。綜上所述,現階段交通運輸類課程主要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傳統課程建設內容以知識為主,文化育人重視度不夠;2)傳統教學團隊以校內教師為主,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不強;3)傳統課堂與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全程育人深度不足。
2.2 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融入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一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推動課程思政全程融入教學。將川藏公路運輸生命線、國家名片中國高鐵、“一帶一路”國際運輸大通道、水運歷史與文化(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50個案例融入課程教學,通過課間“北斗導航衛星團隊的故事”熱點思政、課中“盧作孚抗戰遷都大運輸”背景思政、課后“百年京張線中國黑科技應用”專業思政等形式,有機融入“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教育,為祖國的未來打下深深的中國烙印。
(2)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審辯思維素養。根據課程特點,采用課堂翻轉、線上線下混合、微課堂等教學方法,開發與之適應的“視頻、例、教材、習題庫”四位一體“金課”資源庫。通過課堂翻轉,將學習的決定權轉移給學生,讓學生借助資源庫、圖書館、互聯網等主動學習;交通與藝術相結合的課程使學生能夠與國內藝術大師對話;“微課”則連線國內外校企專家,使學生實現“零距離”直播互動。
(3)優化師資配置,提升學生的溝通素養。依托一流專業建設項目,打造結構合理、富于合作的教學團隊。邀請多名企業專家校友,并聘請海外知名學者,以專題報告或獨立授課形式參與課程教學;同時選派教師到國外知名大學分校開展訪學交流。
(4)推進“項目驅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與合作素養。學生根據項目全生命周期分組,涵蓋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等多階段,共同完成項目訓練。通過設立“眾創空間”、主辦全國高校智能交通創新大賽,將實踐教學成果向學科競賽作品、創業項目等延伸。
3 “金課”開發的創新點
3.1 構建“四個環節”,實現“五項素養”培養,創新交通運輸類“金課”開發路徑
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方法創新、師資配置優化和實踐項目驅動等“四個環節”有力支撐了以文化理解與傳承為核心的“5C素養”人才培養要求。交通運輸類“金課”開發打破了“三個一”(一本書、一堂課、一張卷),以學生政治正確為前提,以創新教學方法為手段,課程資源庫及時補充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新技術,打造了高素質、專業化、國際化、創新型的教學團隊,注重學生在信息獲取、知識習得、思維多元、專業技能、對外交流等方面的表現,依托各類實踐項目,引導學生主動結合文化地域、場景技術的變化,對具體專業問題進行反思、論證、評價和質疑,并善用工程模型、專業軟件和信息手段對問題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表達、分析和評估,最終實現提升“5C素養”的培養目標。
3.2 打造“三類實踐”,達成“兩性一度”要求,創新交通運輸類“金課”實踐成果
課程類、競賽類和科研類等“三類實踐”有力支撐了學生產出成果達到“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要求。交通運輸類“金課”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手段而非目的,“金課”的實踐成果以學生產出為導向。“課程類”實踐:按照能力要求差異劃分為基礎項目、中級項目和高級項目,對應課程大作業、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踐。各級別的項目依托課程內容和專業熱點,采用反向設計的理念,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項目內容充分體現探究性、合作性,兼顧個性化,項目難度和深度逐步提升。
“競賽類”實踐:依托“課程類”實踐成果進一步延伸,教師深化指導參加創新科技大賽、交通類學科競賽等,同時遴選部分有市場前景的成果轉化為創業項目。
“科研類”實踐:由教師結合學生個性化特質和科研項目實際,指導學生進入課題組,真實參與科研項目,同時有效實現生生合作學習、師生協同教學。
4 “金課”實踐效果
4.1 促進了學生與專業的發展
“金課”所指導的學生共計獲得16項國家級、市級獎項;參與21項教師科研項目,主持6項國家、市級“大創”項目;發表論文8篇,申請發明專利7項;學生的創新成果被應用于相關科研項目,畢業生得到了同行高校和相關用人單位充分認可。在“金課”實踐階段,《運輸組織學》等課程在中國“慕課”平臺上線;《運輸組織學》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多門課程被認定為重慶市在線開放課程;“交通行為學”獲批重慶首批課程教學案例庫;12門課程建成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形成各類課程學習資源超過300
個;“金課”課程總計出版了13本教材。
4.2 “金課”成果獲得廣泛認可
發表教改論文20篇;依托課程開展的重慶市教委重大項目《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得到專家充分肯定;部分開放課程的創新模式得到學校督導組一致認可;“金課”建設實踐經驗在交通運輸類教指委年會、第一屆全國城市軌道交通教學研討會、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年會上交流,被搜狐網,華龍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多所高校來校調研。
5 結語
我國交通強國建設需要高精尖人才,但現階段的傳統課堂難以支撐高精尖人才培養要求。與此同時,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的
時代,信息的獲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交通運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從傳統交通運輸類課程跨文化交流不強且育人的深度與文化重視度不足出發,提出了聚焦“5C素養”;改革四個環節;達成“兩性一度”;重視三類實踐的高校交通運輸類“金課”開發實踐路徑。該方法效果良好,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創建了良好的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交通強國建設綱要[D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7132.htm.
[2]任其亮,李淑慶.“交通工程總論”精品課程建設對策研究[J].交通標準化,2010(11):260-264.
[3]王婷.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對比研究——以我院高職英語教學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8):189-190.
[4]楊宇.論課程理念下有效課堂教學的本質[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2(01):89-92.
[5]別敦榮.大學課堂革命的主要任務、重點、難點和突破口[J].中國高教研究,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