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報業集團是我國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一次重大實踐。本文以上海報業集團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融合實踐過程中“四力”提升路徑的考察,分析其目前存在的問題,為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上海報業集團;媒體融合;主流媒體;“四力”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192-02
一、前言
自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我國傳媒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國家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主流媒體要創新方法手段,努力建成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上海報業集團因時而變、順勢而為,著力推進主流媒體“四力”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地方主流媒體全面提高“四力”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上海報業集團“四力”建設的嘗試與探索
上海報業集團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合并重組而成,于2013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經過6年多的實踐探索,集團現有14家報紙、5家雜志、2家出版社,累計開通門戶網站17個、微博賬號20個、微信公眾號19個,打造新聞客戶端11個,從一家以報紙為主的傳統報業集團發展成為一個體量龐大、品牌強大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一)傳播力建設
傳播力是媒體實現傳播行為的能力。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是影響傳播力大小的兩個重要因素。上海報業集團堅持“內容為王、移動優先”的原則,深入推動傳統內容優勢與互聯網傳播優勢高度融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傳播力。為了提高內容生產的速度和質量,集團率先走上流程再造之路,引進并使用全媒體采編平臺,極大地提高了“策、采、編、發”和日常管理效率。為了增加傳播信息量、加快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覆蓋面,集團積極建設全媒體矩陣,在開通門戶網站和“兩微”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功能強大的移動客戶端,其中既有以“上觀新聞”“文匯”“新民”為代表的三大傳統紙媒轉型的產物,又有主打時政新聞的“澎湃新聞”和聚焦財經商業領域的“界面新聞”兩大現象級新媒體平臺,還有以“SIXTH TONE”為代表的融媒外宣平臺、以“唔哩頭條”為代表的輕社交新聞媒體平臺、以“周到”為代表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二)引導力建設
引導力是媒體根據其意圖對輿論發展方向及態勢進行引導,從而影響被引導者對新聞事件本身的認識和理解的能力。[1]主流媒體的引導力主要包括宣傳主流價值的能力和開展輿論糾偏的能力。在各種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背景下,上海報業集團不忘主流媒體的初心使命,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傳播和主旋律的宣傳報道,融合圖片、音頻、視頻、動畫、H5等多種表現形式,圍繞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重要會議會展精心選題策劃、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在網絡輿情事件頻發的情況下,上海報業集團堅守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在公共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表現出強大的反應判斷能力和分析解讀能力,傾聽民意但不迎合民意,堅持導向但不回避矛盾沖突,在自主可控的范圍內,為受眾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見解,有效打通“兩個輿論場”,起到妥善引導的作用。例如,其在“澎湃新聞”推出的“打虎記”“一號專案”等反腐法治類專題欄目、在“上觀新聞”發表的《調研成了個別干部的“秀場”,還催生出“專用筆桿子”?不妨重溫大調研的“初心”》等報道和評論在全社會范圍內引發強烈反響。
(三)影響力建設
影響力是媒體通過各種傳播方式左右受眾觀念和行為的能力,主要建立在受眾媒體接觸的基礎上。影響力建設的關鍵在于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受眾與媒體的接觸率。上海報業集團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不斷創新媒體表達,從兩會期間的《要幸福就要奮斗!為祖國打call》到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40年家國協奏曲》,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呈現形式,增強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讓主流聲音真正入腦入心。截至2019年2月,“三大報”客戶端的影響力均進入上海前三、全國前十,“澎湃”的下載量已達1.46億。上海報業集團在傳統媒體時代建立起來的品牌價值和用戶忠誠度已經在互聯網上得到充分延伸。
(四)公信力建設
公信力是指公眾對媒體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形成普遍認同的程度,是媒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無形資產。上海報業集團依托上海市委這一權威信源的優勢,延續了傳統媒體時代的基因,任何形式新聞的發布都嚴格執行“三審制”,有效避免了新媒體報道中容易出現的損害媒體公信力的問題。集團實行采編隊伍和經營隊伍“兩張皮”,采編人員不承擔任何廣告經營任務,從經營體制上杜絕了有償新聞的發生。集團還高度重視采編隊伍的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育,幫助采編人員強化底線思維,增強自省意識,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主觀上抵制不正之風。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益事業搭建平臺,打造了“認捐樹木”“雪域童年”“夢想教室”“隨手公益”“哎喲不怕”等一系列品牌志愿服務活動,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媒體形象。
三、上海報業集團“四力”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和狀況
上海報業集團成立6年來始終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真正做到了發揮內容優勢,創新方法手段,主動設置議題,正面回應關切,延續品牌價值,樹立良好形象,強化底線思維,增強共鳴力量,為其他地方主流媒體“四力”提升提供了借鑒,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其發展。
(一)專業人才匱乏
融媒時代,主流媒體需要一支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隊伍。目前,上海報業集團的人才隊伍建設與瞬息萬變的融媒時代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全媒體人才、技術研發人才和融合經營人才較為短缺。
(二)媒體盈利方式單一
上海報業集團的媒體盈利方式較為單一,除“界面新聞”“唔哩頭條”等新媒體平臺通過提供綜合服務、流量變現的方式實現創收外,其他傳統媒體和多數新媒體還處于依靠廣告、版權獲取資金的狀態。[2]
(三)內容分發個性化不足
據統計,基于“算法”運作的內容聚合類客戶端在下載量、日活躍用戶數、市場估值等各個方面都超過了上海報業集團主推的以“澎湃新聞”為代表的內容生產平臺。[2]目標用戶群體不同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內容分發個性化不足,用戶需求被忽視。
四、上海報業集團進一步提升“四力”的建議
在新形勢下,上海報業集團需要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創新盈利模式、強化用戶思維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地位。
一是以新聞宣傳隊伍“四力”帶動主流媒體“四力”建設。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個體生命與整體事業的辯證,是整體和升華的統一。上海報業集團應加強對新聞采編隊伍的“四力”教育實踐,為集團未來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二是創新內容變現路徑,提升內容變現能力。集團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個體用戶提供電商、醫療、學習等生活服務,為企業用戶提供互聯網品牌營銷服務,為政府部門提供智庫服務,突破盈利模式局限,優化收入結構。
三是兼顧“內容為王”和“用戶至上”。融媒時代,新聞媒體只有將“內容為王”與“用戶至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五、結語
上海報業集團將秉承“道正聲遠”的企業精神,繼續向主流化、生態化、市場化、國際化方向邁進,推動各種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有效整合,使“20,50”智媒體矩陣在智能傳播時代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從“融媒體”向“智媒體”飛躍。
參考文獻:
[1] 丁書娟.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四力”的關系探析[J].今傳媒,2018(10):38.
[2] 曾卓.融媒時代上海報業集團“全媒體戰略”問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9.
[3] 韓曉寧,高涵.傳統媒體內容變現的創新路徑及對策建議[J].新聞戰線,2018(03):43-45.
作者簡介:葛淼(1994—),女,黑龍江大慶人,黑龍江大學新聞學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