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春晚的主要服務和參與群體是農民,具有鮮明的鄉土性、自發性和公共性,是一種典型的社會主義集體文化活動,也是展現中國農民文化主體性的重要舞臺。本文以安徽省Z行政村首屆鄉村春晚為例,在對Z村首屆鄉村春晚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對具體籌辦過程、活動內容以及農民文化主體性在鄉村春晚中的展現進行分析,并在對比其他成功的鄉村春晚代表性案例的基礎上探索鄉村春晚經驗,為進一步推廣、豐富鄉村春晚公共文化活動提供地方智慧。
關鍵詞:鄉村春晚;農民文化主體性;公共文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215-02
鄉村春晚起源于浙西南麗水,經推廣在全國農村遍地開花。鄉村春晚發于農民,并由農民參與和主導,在豐富農民公共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發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其繁盛之勢也是農民文化主體性的直接表現。
費孝通在談到中國民族的文化自覺時指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1]鄉村春晚是農村和農民文化自覺的表現,是農民在對自身文化自知、自信以及自主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集體性文化活動,對有效抵御城市文化對農村文化空間的侵占、傳承和弘揚農村本土文化、激發農村文化創造活力,對扭轉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交鋒中的失勢地位具有積極作用。
安徽省L縣H鎮Z行政村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屬皖北平原地區。該行政村的主要管理結構分為3層——“鄉鎮—行政村—自然村”。H鎮有10個行政村,Z是其中之一,Z下轄19個自然村。與其他多數村莊相似,Z村也具有較高的人口輸出程度,留守兒童和老人占常住人口的絕大部分。近年來,Z村農業經濟日漸萎縮,在地企業開始出現和發展,還形成了一個小型專業合作社。L縣是國家級貧困縣,H鎮的每個行政村都有相應的幫扶單位,某直屬某單位是從2017年開始對Z村進行定點幫扶。
在Z村首屆鄉村春晚中,2017年修建完成的“鄉村大舞臺”是主要場地,活動資金主要來源于幫扶單位以及村集體收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省幫扶單位、村兩委、Z村公立小學、村民以及返鄉大學生。
一、黨政的在場:鄉村春晚成功的首要保障
2013年,浙江省麗水市文廣新局將“月山春晚”模型在全市逐步推廣,到2016年,全市已有40%的行政村自辦鄉村春晚。[2]2016年,麗水的鄉村春晚引起國家文化部重點關注,中國文化館年會期間麗水市倡議成立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中心將其作為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品牌在全國復制推廣。在鄉村春晚的具體操辦中,地方政府和基層干部發揮著重要作用,Z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對鄉村春晚的支持不僅體現在提供活動場地、資金支持,還體現在村民動員、宣傳和組織等方面。
村中國共產黨員支部委員會和村民自治委員會(簡稱“村兩委”),前者負責宣傳黨的政策、幫助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實。在Z村首屆鄉村春晚中,村書記表示很愿意支持舉辦這次春節活動,還一再強調“鄉村春晚是一件好事,咱們行政村這兩年也確實有實力辦這種活動了”。在村書記的鼓勵和帶動下,村支書、村委員等相繼參與到村晚的籌辦中。村兩委對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體現出當地開放、積極的文化態度,體現了黨政力量對基層文化領導權的重視,同時表明以村兩委為代表的農村村民在文化參與和文化創造方面的能動性。
鄉村春晚這一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方法發展起來的文化現象,詮釋了國家與鄉村之間精神紐帶的重新連接、村莊主體性的回歸、農民的文化自信和對全面小康生活的追求以及黨和政府在重建鄉村文化領導權和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3]Z村首屆鄉村春晚在村兩委的指導下,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意在重新建立農村社區凝聚力和激發村民文化創造力。在此過程中,鎮政府、村兩委以及駐村扶貧工作隊扮演國家角色,為活動提供場地、資金和安全防護,保證活動在順利進行的同時傳遞黨和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思想指導,展示社會主義農村文化發展的顯著成就。
二、鄉村春晚中的農民文化主體性展示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鄉村春晚正是立足于農村現實生活,伴隨傳統民俗活動的繼承與發展,結合農村地方文化特色與傳統,由農民根據現實生活題材,自編、自導、自演,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表現形式,也對凝聚鄉村文化力量,重建鄉村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
農民自發舉辦文藝活動慶祝節日的習俗由來已久,不管是全國聞名的月山村晚還是縉云官店村的戲曲村晚,都早于1983年出現的央視春晚。當前的鄉村春晚,在活動形式和節目內容上既借鑒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也在“百花齊放、百村爭鳴”的氛圍中融入創新元素,如在鄉村春晚中“融入年貨節、非遺展覽、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送春聯進基層暨書畫展覽”等活動,在一些農村,鄉村春晚不再只是一場簡單的節日慶典,而是承載了更豐富、更具現實意義的主題——“記錄鄉村的大事小情,歌頌鄉村改革的成果,見證鄉村的發展變遷,總結鄉村紅紅火火的生活,暢想鄉村的美好未來等”。“鄉村春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鄉村發展的“年志”“大事記”或“歷史”。[4]
鄉村春晚中誕生了很多農民導演,也匯集了很多農民的文化創作智慧。“這些鄉村能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是驚人的,他們極其敏感,總能緊扣時代發展的主題,對傳統的農村群眾文化加以創新與改進,甚至是直接創作出題材新穎、內容豐富的新作品,把人物塑造得活靈活現,把文化藝術的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5]早期的村晚誕生于“田間地頭”“灶臺農具旁”,“平日不離手的笤帚、鐵鍬順手拈來就能當道具”,[6]當前的鄉村春晚有專門的文化舞臺或文化禮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春晚舞臺上演員的服裝、道具也更為精美。如果說早期的村晚表演局限于村民在農閑時期的自娛自樂,當前的村晚更是在娛樂的基礎上挖掘村莊傳統文化,并在繼承優良文化基礎上進行變化、創新,因此鄉村春晚的產生、發展本身體現了農民文化主體性和內生動力。
三、Z村首屆鄉村春晚經驗反思
鄉村春晚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縮影,也是展示和激發農民文化自覺意識的重要舞臺。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鄉村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因此,筆者基于對Z村日常公共文化活動狀況及其首屆鄉村春晚舉辦過程的參與式觀察和思考,總結出以下經驗:
(一)基層政府的支持是舉辦鄉村春晚的首要條件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依靠基層政府,群眾動員、資源整合以及村晚現場的秩序維護、安全保障等離不開基層干部的支持。在Z村2019年鄉村春晚籌備過程中,村書記、村支書、村委員等齊上陣,對接鎮文化站、村小學文藝組織、村民文藝愛好者,并籌備舞臺、音響、服裝等。正是村兩委的全力支持和全員參與,Z村鄉村春晚才能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在較短時間內給民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基層政府對公共文化的鼓勵和支持還體現在公共基礎設施的修建和完善上,Z村于2017年建成“鄉村大舞臺”、2019年完成建成村里的第一個公園,并組建廣場舞團隊,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農村文化生活提供公共場所,也是孕育鄉村春晚等文化活動的關鍵。
(二)發揮農村青年人的帶頭作用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也是村莊的希望。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在城市“見過世面”,思想開放獨立,文藝水平和審美能力也相對較高,由于不滿足于城市文化對農村文化空間的擠壓,以及媒介春晚對農村、農民的忽視,因此他們成為鄉村春晚舞臺上的主力軍,有些甚至還擔任指導者、培訓者的角色。此外,青年還是家庭代際連接紐帶,他們一般也被寄予較高的社會期待,因此在動員村里的老人、孩子參與方面具有優勢。Z村鄉村春晚正是以青年為發力點,在正式籌辦之前,引導青年參與討論,并鼓勵有文藝愛好的青年擔任主要發起人角色。他們一方面通過鄉村春晚舞臺展示自我,同時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強與村莊的聯系,增強對村莊共同體的認同感。
(三)女性是鄉村春晚的主角
鄉村女性在鄉村春晚的文化事件中展現出了既維持中國本土文化主體性又借鑒其他文化形式和風格,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型”的能力,這種經過轉型的融合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礎。農村婦女組建的廣場舞團隊、婦女文藝隊等豐富了日常文化生活,同時也成為新時代發展農村公共文化的先行者。Z村鄉村春晚舞臺上,女性文化權利得到充分展示,女性演員占總體演員人數的80%以上,此外,她們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的自我學習、文化創造以及在鄉村春晚中的動員宣傳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鄉村春晚要體現村味兒
鄉村春晚不是一次性的文藝活動,它是一個村莊的集體精神記憶,同時也具有傳承性。因此,鄉村春晚只有立足于地方特色,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著重體現村味兒,才能吸引民眾參與,并在此過程中增強他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鄉村春晚做得好的村莊也大多因為具有地方特色,鼓勵村民將傳統文化形式搬上村晚舞臺,同時根據地方精神面貌和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相比之下,Z村村晚在特色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爭取把鄉村春晚打造成地方文化品牌,增強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結語
鄉村村晚的遍地開花,體現出農村和農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歡迎,以及鄉村春晚這種文化活動形式來源于鄉村、扎根鄉村以及回饋鄉村的必然性。Z村鄉村春晚經驗是全國鄉村春晚的一個剪影,從其自然環境、人員組成、物質基礎、經驗教訓方面可以看出,鄉村春晚在一個欠發達農村地區是如何成形的,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可以預想,作為農村的公共文化活動,鄉村春晚在農村的普及程度更高。隨著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各級鄉村春晚評獎評優體系的確立,鄉村春晚也會在農村確立為一種常規化的文化活動,滋補百姓生活,推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02):1-6.
[2] 陳建生.麗水鄉村春晚走向全國之后[N].麗水日報,2017-04-10(003).
[3] 趙月枝,龔偉亮.鄉村主體性與農民文化自信:鄉村春晚的啟示[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02):5-16.
[4] 2019馬鞍山市鄉村春晚活動綜述[DB/OL].中國鄉村春晚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 s/2YTJsOIR7ftS5Xj0a0ACTQ,2019-06-11.
[5] 李紅:振興鄉村春晚,激發文化自信[DB/OL].中國鄉村春晚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 ZU0-S0FWDXE8veSv4wHzYQ,2019-04-18.
[6] 袁莉.鄉村春晚:來自農民的文化創造[N].中國文化報,2018-02-09(003).
作者簡介:陶穩(1993—),女,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