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奇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各類車輛呈快速增長的態勢,而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難以避免會發生一些碰撞,當事故發生之后需要對雙方的責任進行劃分與認定或者需要對肇事者進行追捕,此時就需要通過車輛痕跡鑒定,從而為相關部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非常具有價值的判斷依據?;诖耍疚乃芯康膶ο笫侨绾螌煌ㄊ鹿屎圹E進行有效的鑒定,從車輛痕跡的具體概念、特點以及痕跡勘驗方法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實際案例,對具體的痕跡鑒定技術進行研究,將對于我國交通事故痕跡鑒定工作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理論意義以及實踐意義。
關鍵詞:交通事故;車輛痕跡;司法鑒定;刑事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D918.9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我國交通運輸規模呈不斷增長的態勢,一方面有助于推動國民經濟的進步,另外一方面則促使城市化進程步伐不斷加快。在社會經濟快速提升的趨勢下,我國民眾物質生活水平實現了快速提升,其機動車數量也越來越多,使得交通壓力逐步增大,時有發生交通擁堵的現象,由此而導致的交通事故也隨之增多,一定程度上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良影響。一旦發生交通故事,通常會涉及到事故責任的劃分以及對肇事者的追捕,而此時車輛痕跡鑒定工作極為重要,它是對肇事車輛進行判斷的主要依據。因此,通過研究交通事故痕跡鑒定技術,有利于提升痕跡鑒定的整體水平,從而保障刑偵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下文將筆者的專業知識以及實踐工作經驗,對交通事故痕跡鑒定進行深入研究。
1 關于交通事故痕跡概念、種類以及勘驗方法的概述
1.1 交通事故痕跡的概念
交通事故痕跡主要指的是車輛痕跡,通常來講交通事故是由車輛碰撞而導致的,在這個碰撞的過程中國,必然會產生一些痕跡,例如,車輪、車輛附件、車身、車輛對周邊問題等所產生的各種痕跡,通過對車輛痕跡的鑒定,并借助其他手段將可以第一時間鎖定可疑的車輛,從而對其進行追蹤、盤查,然后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相關的責任進行合理劃分。基于此,當發生交通事故時,是非常有必要進行交通事故痕跡鑒定的,而且對于這項工作來講技術性要求很高,需要采用合理的鑒定技術對各種車輛痕跡進行鑒定,從而保障鑒定結果的準確性,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2 關于交通事故痕跡的特點
通常來講車輛的車體結構的特征能夠將車輛傷痕的主要部分反映出來,具體有這幾點:
1.2.1 輪距特點
當車輛處于一個中心位置時,車輛的兩個輪胎之間的距離被稱之為輪距。在鑒定交通事故痕跡的過程中,輪距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通過鑒定輪距,就可以將車輪的實際寬度確定出來。因為車輛類型很多,而車之間的結構也不相同,因此輪距的特點也存在差異,在交通事故中,則可以根據輪距的特點來對車輪之間的距離進行確定,從而根據數據庫中符合輪距特點的車可進一步鎖定車輛的類型。
1.2.2 軸間距的特點
車輛的前軸與后軸之間所存在的距離,被稱為軸間距。通常來講,對軸間距進行鑒定以及掌握,其目標是對一輛車在事故發生時的車輪速度進行明確,從而為事故具體經過以及后續事故責任的劃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2.3 車輪數量的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下,市面上出現了很多類型的機動車,而對車輪的數量以及特性進行鑒定,也可以將車輛的類型判定出來;同時,還可以確定車輛之間的軸間距,從而將車輛的車身結構顯現出來。在對交通事故車輛進行鑒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車輪數量的鑒定工作,考慮到車輛類型不同其輪胎、車身等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將有利于快速鎖定可疑車輛。
1.2.4 車輛痕跡的個性特點
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車輛發生了碰撞,所以車輛的車身、附件以及周邊物體等均可能存在痕跡,只要能夠找到這些細小的痕跡,也能夠掌握一輛車的基本特征,并將其應用到對車輛的辨別以及責任劃分依據之中。不同的交通事故中,車輛痕跡也有不同的特點,這是因為撞擊程度不同,所以痕跡程度不同,有些細小的痕跡可能很難發覺。同時,碰撞之后所產生的痕跡,例如,所撞擊部位的大小、形狀均有著差異,而分析這些差異以及之間的關系,也將能夠掌握車輛碰撞過程中的真實狀態。此外,胎面損耗程度、輪胎機械破損的程度、胎面經過維修的情況等,也是事故痕跡鑒定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通過車輛痕跡鑒定技術確定之后,有利于幫助相關部門快速找到肇事車輛。
1.3 勘驗方法
1.3.1 關于痕跡的檢驗
在痕跡檢驗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第一步所要檢驗的對象就是車輛的一般特征,完成之后還要仔細、全面的觀察、采集、檢驗細節之處,很多細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分別檢驗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第一步做好整車痕跡的檢驗,第二步要針對整車痕跡檢驗中產生疑問的痕跡進行針對性地檢驗,往往通過這個環節所確定下來的痕跡特征,例如,痕跡的深淺、大小、作用力角度、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對痕跡所可能接觸的所有面進行分析,這樣將能夠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對整輛車的痕跡形態進行全面、仔細地觀察與分析,且不能忽視整個事故現場的綜合分析,以此為基礎可進一步明確可疑痕跡的結構、特征等等。以可疑物體(造痕客體)為基本依據,例如,色澤、成分、粗細、長短、寬窄、大小、硬度、形狀以及總體結構,通過對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將造痕客體是否具有造痕條件進行明確。在對造痕客體的表面進行觀察時,著重觀察其變形或者擦傷情況,通過是否有承痕客體的附著物來對造痕部位進行明確。在對事故現場可疑物體痕跡、車體痕跡進行物證提取時,可通過制作勘查筆錄、繪制示意圖、照相法等方式完成相關工作。倘若確事故物車體痕跡之中存在著附著物,那么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需求,開展深入鑒定工作,通常來講可疑物體的表面物質難以用肉眼進行精準判斷,最好是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這樣所鑒定出來的結果才客觀。
1.3.2 對比檢驗
對比檢驗通常是在分別檢驗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展。在通過對比檢驗法,也就是根據其特征進行對比,有利于將事故痕跡與可疑物體痕跡的相似點或者是差異點找出來。將兩者痕跡位置進行對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相近條件或者是相同條件,在這樣有效的范圍中開展對比檢驗。在具體檢驗過程中,需要對車輛姿態、車輛荷載、輪胎氣壓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差異進行著重考慮與分析。
1.3.3 綜合分析
綜合分析涵蓋多種分析,結合車輛痕跡各個部位的分析,從而得出客觀的結果。綜合分析需要觀察、測量車輛的各種痕跡并確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痕跡,例如,痕跡所存在的具體位置,并以此為基礎可以對作用力的方向進行判斷。再將得出的結果與現場調查的內容進行對比,主要是看內容是否一致,不一致則需要進一步調查。比如說,將事故車痕跡的特征、具體位置與可疑對象的對應的部位進行對比,如果吻合則能夠開展一步的工作,如果不吻合則需要明確之間的差異,此時需要結合現場的信息進一步對差異進行分析,從而明確這里出現的差異是否是非本質差異,又或者是本質差異,需要就其進行全面、仔細、客觀合理的解釋,這樣將能夠保障事故雙方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為后續鑒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同時,需要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可形成有關交通事故痕跡鑒定的正式報告。
2 交通事故痕跡鑒定案例分析
2.1 分析方法
將本案例中現場所勘驗的間接證據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分析以及歸納,以生活中常見的兩輪車與其他典型機動車發生碰撞事故為分析對象,在嚴格按照實驗數據的要求上,對相關的附著物進行全面鑒定,進而為同一認定提供必要的證據。
2.2 背景概述
xx年xx月xx日19時,二輪車(無號牌)從xx方向經過村道朝著xx方向前進,在二輪車行駛到xx村到處時,此處停放了一輛沒有號牌的四輪車,二輪車與四輪車在這里疑似發生碰撞,且兩人均受重傷。
2.3 交通事故痕跡檢驗過程
2.3.1 關于二輪車車體痕跡的鑒定
案例中的二輪車車體為橙色。經過對二輪車進行全車檢驗之后,發現其前輪的擋泥板的右下處有著局部性的斷裂,同時,可以從損壞的部位發現附有綠色的物質。從另外的一個方面來看,在仔細檢驗二輪車的車座區域之后,可明確車的黑色塑料車殼的右側有著局部破損的現象,但是并不確定是否事故中所產生的破損,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如圖1所示)。
接下來對二輪車的制動手柄進行了檢驗,從而發現右側手柄的中部與端部均有刮擦的痕跡,并從其中可以明顯發現附有綠色物質;通過進一步檢測之后,可明確的是:在事故發生的時候,二輪車上僅有1人,且保持著直立狀態駕駛機動車;同時,經過測量之后,可確定二輪車右側制動手柄到地面的距離在95 cm~97 cm之間;對手柄上的綠色附著物進行了進一步檢驗測量,可確定附著物與地面高度的距離為96 cm(如圖2所示)。
通過對該車的車胎進行檢驗之后,可確定前輪局部有明顯的刮擦痕跡;同時,還可以發現車的前叉右側減震器的殼子上印有“”字符;當二輪車乘坐人數為1人時,且車保持直立狀態,通過對其檢驗可以發現字母“T”的下部區域與地面高度之間的距離大約為32 cm~33 cm,而這個區域可以看到有明顯的刮擦痕跡,即:紅色漆面層已經消失,并且可以明顯看到綠色的附著物(如圖3所示)。
通過對該車的左側把手進行檢驗,其距離地面高度的距離大約為96 cm~98 cm,且可以明顯發現左側把手端有刮擦痕跡,且比較粗糙;通過對該車的車身左側(前部)進行檢驗,可發現前部與地面的距離大約在59 cm~78 cm處有明顯的刮擦痕跡;車身左側(后部)與地面的距離經測量之后,在56 cm~63 cm處有明顯的刮擦痕跡;左后踏板在距離地面32 cm~43 cm處,也有明顯的刮擦的痕跡,上述痕跡均屬于比較粗糙的痕跡(如圖4與圖5所示)。
2.3.2 關于四輪車車體痕跡的鑒定分析
事故中無號牌的四輪車的車體顏色是綠色。在完成該車整體鑒定之后,可發現該車的左前門下部的門檻下緣外側局部有明顯的刮擦痕跡,并且是由后向前作用造成的;對痕跡與地面距離進行測量,大約為32 cm;從痕跡部位來看,其前部有明顯的黑色附著物,而后部也有明顯的紅色附著物(如圖6所示)。
通過對四輪車的左后部進行鑒定,可發現在距離96 cm~98 cm的地方有減層刮擦痕跡,且表面的漆面已經消失(如圖7所示)。
2.4 對比檢驗
2.4.1 對樣本進行提取
第一,從四輪車的左后部車身進行車身表面漆片提取,并將其作為Ⅰ樣本;完成該樣本檢驗之后,可確定漆片的表面是綠色油漆,且屬于噴涂完成的。第二,Ⅱ號樣本是從事故中二輪車右側制動手柄上所提取的綠色附著物。
2.4.2 通過實驗進行深入比對
首先,通過擦鏡紙對檢材做好清潔工作;其次,通過干凈的刀片在Ⅰ號樣本與Ⅱ號樣本中切取少量的綠色面漆漆片;再次,通過溴化鉀壓片法對備洋片進行制作,需要注意的是整個操作要在紅外燈下進行;最后,借助透射法開展紅外測試,所得到的紅外光譜圖(如圖8所示)。
2.5 分析
2.5.1 對漆面成分進行分析
從透光率的角度對兩個樣本的面漆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紅外光圖片,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吸收峰在兩個圖片上的呈現是一致的;當然可以發現其中吸光度與波數存在著細微差別,而出現這個情況通常是因為壓片厚度存在差異性而導致的。
通過綜合分析之后,從油漆成分的角度來講,兩個樣本表面面漆是一致的。因此,二輪車的右側制動手柄端部所檢測到的綠色附著物與事故中四輪車面漆是同一種物質,且顏色一致。
2.5.2 關于車體痕跡的分析
對事故中二輪車的車體痕跡進行了全面鑒定,可以看出二輪車的左側把手的端部、車身左側前部與后部、左后踏板,均有著明顯的粗糙以及減層的刮痕。通常來講,粗糙以及減層刮痕是與表面比較粗糙的硬物發生接觸之后所形成的痕跡,例如,當與地面接觸之后,一般會造成這樣的痕跡。另外,根據交通部門所給出的事故現場圖來看,有兩條不同的倒地挫劃痕跡,分別為60 cm與170 cm,均由二輪車造成。
經過綜合分析之后,可明確的是當兩者發生事故時,二輪車朝著左側發生側翻并倒地,所以在二輪車的左側可以發現粗糙以及減層的刮痕,這是因為二輪車車身與地面接觸才形成的。四輪車的左后部與地面的距離大約為96 cm~98 cm處有著非常明顯的減層刮痕,且漆面已經滅失。從二輪車的右側制動手柄來看,其中部、端部均有刮痕,且刮痕部位附有綠色物質,當二輪車為一人乘坐并保持直立時,該車的右側制動手柄與地面的距離為95 cm~97 cm,其把手中附著的綠色物質與地面的距離則為96 cm。
整體來講,從兩車的部位痕跡來看,其高度以及所附著物的顏色是吻合的。再從漆面紅外光譜圖來看,兩者所接觸的留下的綠色漆面是屬于同類物質。從這一點可以做出進一步的判斷,即:一人在保持直立狀態下駕駛二輪車,在行駛到事故地點時,二輪車右側的制動手柄與停在路邊無號牌的四輪車的左面后方位置有了接觸。
2.5.3 結論
經過全面鑒定之后,二輪車的結論是:第一,在對二輪車車體痕跡全面檢驗之后,可發現該車的前輪擋泥板的右下部的局部位置已經斷裂,同時,有綠色物質附在于這個部位;第二,從二輪車的前輪胎來看,胎面局部有刮痕;第三,將二輪車保持一人乘坐且直立狀態時,通過檢驗能夠明確該車右前面的減震器殼上的“”字符下部有非常明顯的刮痕,并距離地面高度為32 cm~33 cm,并且從字符的損傷程度來看,表面漆面可以說是全部滅,且有綠色物質附在該位置。在完成四輪車鑒定之后,所得到的結論是:第一,事故中四輪車的左前門下方靠近門檻的位置,且外側的局部區域刮痕非常明顯,并是由后向前的作用而造成的;第二,通過測量之后,刮痕與地面的距離為32 cm,并且在痕跡的后部分發現有明顯的紅色附著物(紅色漆片狀物),而前部則是黑色附著物。
通過分析附作物顏色以及痕跡高度可以得知兩者在碰撞過程中所造成的各項痕跡是吻合的。所以,得出的最后結論是:由一人保持直立狀態所駕駛的二輪車,行駛到事故地點時,二輪車的右前減震器、擋泥板、前輪胎均與停在路邊的四輪車的左側后部與前部有了接觸,先接觸的是四輪車的左側后部,后隨著作用力超前再次與前部接觸。
2.5.4 案例鑒定結論
鑒定結論為:當事故發生時,二輪車是在直立狀態下,其前輪、擋泥板、右前減震器與四輪車車體的左側后部與前部,先后發生了接觸。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機動車數量也越來越多,使得交通壓力逐步增大,時有發生交通擁堵的現象,由此而導致的交通事故也隨之增多。在對交通事故痕跡進行鑒定的過程中,倡導廣大技術人員要通過先進、科學、合理的技術與手段,借助各類勘驗器具,并堅持嚴謹、客觀、獨立、細致的工作態度,從而對各類交通事故痕跡進行有效簽訂;同時,還要對相關委托資料進行充分結合,從而對車輛是否發生過程接觸進行客觀的分析,這樣才能為相關部門辦案執法提供具有價值的證據。
參考文獻:
[1]張培鋒,崔紅玲.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委托中退案明晰[J].中國司法鑒定,2016(02).
[2]李山橋.物證類司法鑒定執業分類與機械痕跡鑒定關聯探討[J].中國司法鑒定,2019(04):97-98.
[3]邱躍云,黃浩進.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常見問題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19(02):39-40.
[4]陶孫文,陳吉清,蘭鳳崇.多重復合性道路交通事故逆向分步再現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8,28(06):91-96.
[5]張勇.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常見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04):109-110.
[6]張書杰,辛大勇.痕跡檢驗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7.
[7]趙枝俊,繆磊.道路交通事故中車輛痕跡鑒定的研究[J].楚天法治,2018(21):167.
[8]史格力,劉占峰,李澤田.基于痕跡的道路交通事故車輛路面行駛位置鑒定[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07):6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