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庭 姚文英 張鋒 黃玉萍
摘要:為解決貧困山區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生產管理粗放、優質優品意識不強、包裝標識不科學、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實現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從歷史淵源、種植習慣、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結合貧困山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特點,對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生產管理質量不高、標準化生產程度低、產業鏈條延伸拓展不足等問題進行探討。從發揮政府職能、落實政策保障、培育職業農民、扶持龍頭企業、加強投入品監管、強化全程質量控制、培育農產品品牌等方面提出高質量發展對策。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農產品品牌;產業扶貧;對策
食用菌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因其生產具有“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等特點,可有效消納農作物廢棄物,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已成為產業扶貧的新目標。2017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為3 712萬t,產值為2 72192億元[1],是我國繼糧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種植產業[2]。陜西省商洛市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域內地形地貌結構復雜,屬典型的貧困山區[3],林木資源和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獨特優勢[4],傳統生產種類主要有香菇、木耳、平菇、金針菇、白靈菇等,其中代料香菇占90%,木耳、平菇占5%,其他占5%。本文主要以香菇、木耳為例,針對生產管理粗放、優質優品意識不強、包裝標識不科學、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貧困山區生態優勢及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生產出高品質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實現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促進產業扶貧。
1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
商洛市食用菌傳統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有記載。近年來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人工栽培開始——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段木栽培階段。該階段產地主要分布在櫟木類資源豐富的山區,栽培種類主要是香菇和木耳,但因其主要消耗木材,導致部分山區森林破壞嚴重。199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立即停止省屬森工采育企業采伐天然林的命令》頒布后,食用菌段木栽培成為歷史[5]。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末——2001年的代料栽培扶持發展階段。作為商洛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食用菌,在天然林禁伐令頒布后的發展過程中,解決原料供應不足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代料栽培技術,加大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力度。農業技術部門積極研究推廣食用菌生產替代原料,逐步向闊葉樹硬雜木、桑樹枝條、栗苞、麥秸、玉米秸稈、玉米芯、豆秸等多元化轉變,農村廢棄物得到綜合利用,秸稈亂堆亂放等環境問題有效改善,菌棒廢棄后經處理轉化為有機肥還田,建立起循環經濟,緩解了生產原料不足,凈化了生產環境。第三階段為2002—2012年群眾自發快速發展階段。由于代料栽培生產技術的普及,食用菌種植規模和產量大幅提升。此階段,陜西關中地區蘋果樹枝條、鋸末的引進利用,減輕了山林亂砍亂伐及環境保護壓力,但增加了生產原料的質量安全風險。第四階段為2013年以來的產業扶貧扶持階段。食用菌產業作為一項短、平、快的脫貧致富扶持項目,備受政府扶貧部門和貧困戶的青睞,發展勢頭迅猛。種植規模從2013年的12億袋,增加到2018年的186億袋,年均增幅916%,成為貧困山區地方政府產業脫貧的主推項目之一。
2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帶來的初步成效
21推動土地供應緊張下產業發展
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當地群眾習慣于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開展種植,隨著代料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選擇土地相對平坦、排水條件良好、背風向陽的地方即可生產,對田塊形狀、肥沃程度等條件并無嚴格要求,且有“不爭地不爭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的特點。生產者因地勢而建棚,保障了產業發展,在緩解山區耕地緊張,提高土地使用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18年底,商洛市食用菌產值達179億元,在產業扶貧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2發揮剩余勞動力作用創造價值
商洛市勞務輸出人員占比大,村鎮留守老人、婦女多,食用菌產業的非關鍵生產環節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比如澆水、采收等,滿足了留守人員務工需求,解決了從業時間不固定、流動變化大等就業問題。“商洛香菇”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后[6],生產種植受到重視,政府支持產業鏈延伸,進一步吸納了剩余勞動力。食用菌從業人員已達10萬余人,占總就業人數的68%。
23促進三產融合增加農民收益
柞水縣大力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柞水黑木耳”[7],建成了集生產、休閑、觀光、加工、精準扶貧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西川木耳小鎮,建設木耳博物館、木耳盆景園及木耳游樂園設施,引進地栽種植模式,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經濟效益07億元。商南縣結合特色小鎮建設,充分釋放“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服旅融合”巨大潛能,在過鳳樓鎮建設“香菇小鎮”,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建成13個香菇生產基地,其中100萬袋以上基地5個、50萬袋基地8個。在富水鎮著力打造集“茶菌果”于一體的產業觀光、健康養生、鄉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千年邊陲古鎮集貿區,為食用菌等農副產品批發交易提供便利,全面增加農民種養、加工、旅游等方面收入。
24產業收益助力國家脫貧攻堅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湘西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我國扶貧開發開啟了新的時代,扶貧主體、扶貧對象、扶貧手段都實現新的突破[8]。食用菌因其生產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被商洛市各縣區率先列為產業扶貧項目,商州、商南、鎮安、柞水等縣區積極推廣“借袋還菇”精準扶貧模式,即企業統一制袋,貧困戶以低于市場價認領,待香菇銷售完后,統一扣除成本,確保貧困戶收益[9],結合“三變”產權制度改革,引導貧困戶以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年底保底分紅,有剩余勞動力的在企業務工領工資,增加一份收入。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合作,加強技術指導,全面提升食用菌發展水平,使其成為商洛市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全市食用菌產業扶貧覆蓋貧困戶1142 9萬戶,帶動貧困戶每戶年增收5 890元以上[10]。
3商洛市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31生產管理質量不高,優質優品意識不強
據統計,商洛市認證食用菌“三品”產品43個,登記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食用菌專業村383個,但生產主力軍仍以分散農戶為主,菌種、生產原料和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仍存在隱患。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導致管理分散,優質優品觀念不強,不愿擴大生產規模,走集約化之路,缺乏規范化管理意識。在營銷方面,品牌意識不強,市、縣工作機構積極聯系推動產品展銷、對接、推介,多數企業積極性不高,甚至個別企業有抵觸情緒,導致產品品牌難以形成影響力。
32標準化生產程度低,食用菌品質提升難
商洛市制定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印發了《商洛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但推廣實施效果不佳。由于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標準化生產意識不強,大多憑經驗生產,有標不采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扶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有的農戶為領取種植補貼盲目跟風,成立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食用菌生產合作社等,缺乏生產管理能力,聯合部分從事財會、計算機等專業人士涌入種植管理行業,盲目追求產量、數量,在生產基質安全性把控和病蟲害科學防治方面缺乏經驗,把關不嚴,防控不力,增加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優質優品保障難[11]。
33產業延伸拓展不足,產業綜合效益提升慢
近年來,食用菌專業村、專業戶激增,但多數生產的產品仍以鮮菇(菌)銷售,約占90%,少數雖以干品銷售,但無包裝、無標識、無品牌,被外地客商收購后,通過“轉換身份”包裝后,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高價銷售。加之商洛市地處秦嶺腹地,個別村鎮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合作社帶動作用不強等原因,常常坐等商販上門收購,生產者無定價權和話語權,產品壓價低,效益提升慢。目前全市注冊的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僅6家,生產加工企業產品為干品、香菇醬、香菇脆片等,約占15%,加工工藝簡單,產品包裝標識無特色,主要在本地區和鄰近的市縣銷售,知名度不高,產品消納能力弱[12]。大量的香菇柄、殘次菇被收購商低價收購,銷往外地作為深加工產品原料。產品基本處于供應原材料階段,競爭力弱。
4高質量發展對策
41發揮政府統籌職能,落實政策保障機制
在政府部門統一協調下,各級各部門應落實好《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明確目標任務,強化部門協作,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督查考核,切實推進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市林業局應嚴格按照《關于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十條意見》,落實好相關規定。農業、發改、扶貧等部門積極落實產業扶貧政策支持,結合“三變”產權制度改革,引導推廣“借袋還菇”、資產資金入股等模式,支持產業脫貧,支持貧困山區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42大力培育職業農民,全力扶持龍頭企業
加大職業農民培育力度,采取理論授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增加現場實操培育課程,強化生產者安全意識和品牌意識,將職業農民培育成地方產業發展的帶路人[13]。積極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香菇生產“百萬袋”生產模式,推行標準化生產,走集約化道路[14]。結合產業扶貧、鄉村振興,加大扶持力度,向深加工領域延伸拓展,推廣健康美食——木耳宴、香菇宴等,探索食用菌在餐飲、保健、美容行業的應用,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食用菌在質量興農、產業扶貧中的重要作用。
43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把好源頭生產關
應引進、選育高品質、適應性強的優質菌種,滿足生產需要,避免因菌種而出現長勢弱、出菇率低等問題。農業執法部門應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定期對生產基地用藥巡查監管,嚴禁高毒、劇毒農藥流入防治環節。應加強生產原料安全監測,應制定印發外來食用菌原料抽檢監測計劃。執法支(大)隊應加大執法巡查力度,聯合農檢、農技部門定期對生產原料抽檢、檢測,確保食用菌生產原料安全。
44強化全程質量控制,提升食用菌產品品質
生產過程的安全監管包括農技、植保部門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安全用藥指導,農質安部門開展的全程質量控制技術(CAQSGAP)試點,從組織管理、制度文件管理、生產技術要求、產品質量管理、員工管理和內部自查等方面入手,加大管控力度,推薦好產品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積極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和合格證制度,實現“二維碼”可追溯[15]。避免收購、儲運、加工過程中非法熏蒸、漂白和添加,科學合理使用包裝材料,嚴防包裝物污染。全面提升食用菌生產基地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保障商洛市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45實施品牌化戰略,打造優質優品品類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挖掘商洛市厚重的人文歷史、農耕文化,注重農商旅結合,培育優質食用菌品類香菇、木耳。全面落實《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對獲證的“三品一標”食用菌產品落實以獎代補政策,并優先納入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平臺,大力宣傳推介[16]。以柞水縣“木耳小鎮”特色產業為樣板,發揮“商洛香菇”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效應,積極建設商南“香菇小鎮”。用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金字招牌,積極組織參加農交會、展銷會、產業扶貧對接會,宣傳、推介、展示,著力打造陜南貧困山區食用菌品類文化,提高產品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中國食用菌協會2017年度全國食用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EB/OL].http://wwwcefaorgcn/2018/12/27/10457.html
[2]楊軍基于鉆石模型的食用菌產業扶貧潛力分析與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4):3439
[3]馬莉陜西50個貧困縣分布9市 商洛、安康比例最高[EB/OL].http://snpeoplecomcn/n/2014/1017/c22664722637264html
[4]王玲商洛市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食用菌,2017,39(5):14
[5]任宏力陜西省商洛市香菇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園藝與種苗,2016(5):2930、40
[6]萬君,李存玲“商洛香菇”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J].食藥用菌,2018,26(2):66
[7]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517號[EB/OL].http://wwwmoagovcn/gk/tzgg_1/gg/201101/t20110121_1811227htm
[8]劉龍龍,王穎,鄧淑紅,等全域旅游視角下秦巴山區旅游精準扶貧研究——以商洛市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9,31(2):127134
[9]程偉,任杰商洛打出精準脫貧“組合拳”[EB/OL].http://wwwsxdjgovcn/Html/2016614/082952html
[10]商洛: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EB/OL].http://gongyiishaanxicom/2018/0620/846684.shtml
[11]夏宏志,路曉玉,白中文,等香菇地栽標準化生產技術[J].北京農業,2008(33):1113
[12]蔡彥志,賀曉光香菇脆加工工藝研究[J].現代食品,2018(18):110113
[13]曹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支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5):12、27
[14]王田妹我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分析與建議[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44):171
[15]葉曉星,陳麗,朱星考,等慶元加快香菇產業轉型升級實踐及成效[J].食用菌,2016,38(1):36
[16]孔維麗,張玉亭,康源春,等河南食用菌產業由大省向強省轉變的思路與政策建議[J].中國食用菌,2018,37(5):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