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
摘 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學科的基本觀點和學習的基本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對于學科根本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零散地記憶一些學科知識點,學習一些解題的方法。每個學科的概念有其不同的特征,針對不同概念的學習情況也有所差別,其中,生物教學涵蓋范圍的廣闊性,知識概念的多樣性都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挑戰。學生可能會不理解為什么總是抓著概念不放,不明白為什么要背記概念;教師可能會頭疼學生對生物知識概念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對于生物概念掌握不好。本文中針對相關問題展開相應的研究與探討,以總結經驗,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關鍵字:中學生物;概念學習;教學策略;
前言:在傳統的生物教學過程中,因為生物概念教學自身的局限性,很多學生對于概念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認為在生物概念問題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是一種無用功。但其實,通過對生物概念的仔細了解后,會發現生物知識概念簡潔凝練,很多概念其實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但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部理解。熟練理解和掌握生物學概念對于生物科學知識的運用十分重要,而且許多生物學問題都需要依靠生物學概念知識來解答。因此,我們要能從科學主題的視角從眾多的生物學事實中提煉出反應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體系,逐步形成正確對待自然的科學思想和行為。
一、中學生物學概念學習中,解決學習難點的教學策略
(一)夯實知識基礎,熟記生物學概念知識
我們知道,生物學概念知識大致上是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因此,生物學基礎知識與生物學概念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的。沒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對于生物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就無從談起,缺乏對生物學概念的掌握,我們對生物基礎知識的認知就難以做到深刻的程度,只能夠停留在表面,是淺顯的,模糊的。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生物課本中的“細菌與真菌”一課中,我們的同學們需要學習和掌握細菌與真菌的概念,它們的培養和檢測方法等等,我們在知識學習中,諸如此類的內容有很多,通過對知識概念的掌握,我們才具備理解和掌握其他更加細節知識的能力[1]。通過對細菌和真菌概念的了解,我們就能以此為基點,進行知識的掌握和回顧,建構匯集信息片段的知識結構,掌握知識結構的節點也就是核心概念的同時,做到對生物學概念知識的熟記和掌握。
(二)激發同學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中學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眾所周知,當前我們的生物教學改革正在不斷推進,我們更加要求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無疑是符合生物學習規律的,在我們的生物概念學習過程中,也無疑會起到很強的促進作用。我們以學習小組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主動性,通過對同學們生物學習能力的權衡,我們進行了生物學習小組劃分,通過既合作又競爭的方式,激發同學們學習生物學概念知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中,我們的同學們學習了細菌和真菌,生物的多樣性,什么是生物圈,什么是動物,動物的類群、運動和行為,其中牽扯了大量的生物學概念,我們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概念的主次程度劃分,通過層級劃分,我們可以知道同學們對生物知識的不同概念的理解和認識能力,我們會通過小組的劃分結果,進行小組評分。另外,我們還會舉行“生物概念比拼大賽”,仍然以小組為單位舉辦,具體要求是,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生物學名詞,在規定時間內,回答相應的概念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此方法主要是考驗學生對生物概念的掌握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2]。
(三)避免概念孤立,加強概念與實際相結合,概念與題目相結合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要求中,對學生的生物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需要我們在眾多的生物學概念中結合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提煉出能反映學科本質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的不斷強化理解和掌握最終構成學科骨架,我們的教育改革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因此,我們的生物概念教學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堂與課本上,而是需要在教學中引入紛繁的世界以及層出不窮的各種各樣的生物事實和生物現象,積極的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生物情境的創設。
例如,我們在平時做生物題的時候,常常要求學生舉一反三,生物概念也應當列入舉一反三的范圍里去,培養學生利用生物概念解決生物難題的能力。另外,生物知識涉及人體,動物,植物,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我們就應當鍛煉同學們的發散思維,面對某種生物現象,我們應當啟發學生思考與之相關的一切生物學概念,增強同學們利用生物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總結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們的生物學概念學習仍然面臨著許多難題和障礙,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研究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努力,加上同學們的配合,我們的生物學概念教學就一定會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物學與物理學相關知識的交叉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89(23):45-46.
[2]吳舉宏.促進深度學習的中學生物學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7,42(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