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明
摘 要:隨著人類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生態美學應運而生。生態美學在包括藝術研究在內的以人文科學作為主要研究范疇,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是藝術本體研究領域中關注度最高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主要提出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導致自然與人異化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力主“異化的揚棄”,重建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維持人類生態系統的完善和發展,是我國審美意識領域中當下最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和諧自然
中圖分類號:B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29-02
一、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概念
生態美學,就是生態學和美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生態學是一門自然學科,研究的是生物與其自身所處環境兩者之間關系,而美學是一門哲學學科,所研究的是人與審美二者之間的關系,二者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其卻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生態美學由此而來。生態美學產生于后現代經濟與文化背景之下,以當代生態存在論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生態美學使美學的哲學理論基礎由傳統的認識論轉變為實踐哲學,并將人類中心主義過度為生態整體主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美學界仍秉持著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的老舊觀念,仍力主“美學科學的哲學基本問題是認識論問題”。然而,馬克思早就提倡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僅要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同時還應從感性的角度出發,且在此基礎上還應確保內外尺度從同一角度來對美所具備的規律進行解釋。馬克思對于感性和現實以及對象等方面則指出要加強對這三方面的理解需要通過人類活動。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經濟社會轉型的需求,學科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過程中產生新的學科理念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變是由于現實的需要,文化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以實踐為導向將其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并在此基礎上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在這一背景下,以往人與自然之間所表現出的關系將不復存在,二者之間也因為人的活動而逐漸形成了統一。目前這種基于實踐哲學而產生的生態美學已然成為審美意識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生態美學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認識的限制,同時也打破以往以人為核心的哲學觀念。中共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人與自然提出了生命共同體理念,體現了我黨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包容性,從辯證的思維角度來看,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之間表現為有機整體的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而這對于傳統美學而言是歷史超越以及完成生態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維的完美結合。所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是指立足于全球視野,用辯證的思維審視人、自然以及社會這三者之間相互的關系,將人類的整體命運與自然的命運融為一體,等同視之,完美踐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
二、生態學發展的趨勢
生態學是當今在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為人們所高度接受的一種,本身有著較高的影響力。它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態危機之間的聯系系統性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并試圖對自然觀念進行重新整理并賦予其全新的內涵,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這一方式來對傳統生產相關的理論進行改造,進而對社會、文化以及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的理解,來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提供有力的保障,并順勢提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制度理想——生態社會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是1979年由阿格爾教授首次提出,其認為生態馬克思主義最終會逐漸向生態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這一概念理想中的生態社會主義在北美學院派以及歐洲大陸民主社會中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北美學院派將生態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目標,而歐洲大陸則將被作為其目標。上世紀九十年代,對于馬克思主義,歐洲有大多數學者認為其仍有所欠缺,比如關于資本主義背景下與環境危機相關的方案,基于此,這部分學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補充,其中代表性的阿格爾和萊易斯在研究中則希望用生態危機理論取代原本的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萊易斯和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主要對生態危機的觀點對由經濟危機等因素造成生態危機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否定。他們認為,資本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產及其見過所表現出的私有化和社會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出現,而這類矛盾還逐漸衍生成為個別企業和無政府狀態以及生產力提升和勞動力能力不足等方面的矛盾,且這幾種矛盾形式通常會因為資本的不斷積累以及快速發展,必然會爆發經濟危機,導致赤貧等狀況的發生,最終引發無產階級革命。不過這一切在進入經濟壟斷階段后,局面發生緩和。對無產階級地位與生活的有效改善,緩和了私有化下社會所產生的矛盾,在這一局面下,資本主義并沒有消除甚至還開始發展成一種全球化的態勢,阿格爾和萊易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再適用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應該結合其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出現的新危機來進行批判,而所謂的新危機實際上指的便是生態危機。基于生態的角度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發現,資本主義因生產和消費的“高”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資本的累積而引發,但無產階級在其中通常承擔著相應的責任,主要預期消費的方式和觀念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馬克思主義認為消費應該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應一味追求奢侈品,這些行為已經嚴重背離了初衷。阿格爾提出期望破滅理論,實現穩態經濟的社會主義。20世紀9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奧康納基于生態危機提出雙重危機理論,即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由于資本的積累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剝削從而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并且由于資本的快速積累而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進行過度破壞,經濟危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引發了生態危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社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相結合,反對綠色運動中經常出現的生態主義為主的口號,提出“重返人類中心主義”充分表現了超越一般環境保護者的眼界與思維,也是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突破。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我國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美學對于當前美麗中國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強調基于自然生態美及人文生態美的構架。自然生態美強調的是一種生態平衡的美,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結合,即無機體與有機體之間的有機結合。美麗中國在自然生態美建設這一方面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中國自古便實行農耕文明,而其往往與自然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并體現處于一種基于生態文化的哲學性。自然生態美的建設便是實現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一方面,要對人與自然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有效維護。要求明確人的執行者責任,提高人的自我意識,所以應樹立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理念,在充分尊重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克制地改變經濟利益追求;另一方面,對人的舉止加以規范在建設美麗中國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要求能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將生態文明納入法律監督約束范疇,明確生態文明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為后續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合理使用自然資源,保護可再生資源,可以維持經濟的長久發展,若對可再生資源進行過度開采,亦會引發自然的瘋狂報復,例如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到時候,不僅是財產的損失,甚至生命也岌岌可危。因此,基于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就必須要加強對人與自然關系理念的宣傳加強生態美教育塑造,使人們自身明確道德準則。建設美麗中國也需要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和生態領域的多方合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央應在各方面出臺相關政策,為美麗中國提供制度支撐,民眾也應在心中樹立環境意識與審美意識,為美麗中國的建設事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淑文,劉婷.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及其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啟示[J].環境保護,2018(10).
[2]穆偉.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生態美學探討[J].理論觀察,2016(12).
[3]于東超.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生態美學問題研究[J].藝術教育,2015(12).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