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思政教育在高校整體教育內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可以改變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能夠將思政教育的各項理論內容應用到實踐過程中,使思政教育具備更高的實際價值,從而有效提高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水平。本文深入闡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價值,并詳細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的措施,希望能夠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26-02
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同高校中日常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思政教育理論課程,校內外的實際訓練等進行深度的融合,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使高校中的所有學生都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實際的理想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
一、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價值
1.整合思政教育資源
高校思政教育的資源存在很多類型,如較為常見的高校思政理論課程資源以及開展思政教育社會實踐的資源等,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中并沒有將這些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無法充分發揮出這些資源的作用,使這些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浪費的情況,從而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達不到教育目標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要求思政的理論教育同思政教育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就可以將高校中的各種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機的結合,使這些思政教育資源得到科學有效的整合,讓學生在高校中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各種社團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的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具備更高的時效性。
2.優化思政教育環境
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沒有充分重視社會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僅僅在學校中開展思政教育,使學校的思政教育環境和社會的思政教育環境存在割裂現象,學生在學校中接受到的思政教育在進入社會之后卻得不到應有的認同,很容易使學生對高校的思政教育產生疑惑,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而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充分注意到了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并將學校思政教育環境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同社會思政教育環境對學生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在高校內和社會中都可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影響,從而使思政教育環境得到了優化和提升。
3.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將高校中的各種思政教育資源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整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擴展,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使高校的思政教學內容不再僅僅限于思政教育相關教材的內容,而是同高校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根據實際生活的內容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同時實踐育人模式極大地優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也能夠接受思政教育,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更加多元化。
二、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滯后
我國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都是強調國家和集體的利益,這些內容同高校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自然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政教學內容中來,通常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顯。高校思政教育應當將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要充分考慮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之后如何發展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同時一部分高校認為思政教育是高校學生的行為約束,高校中的學生應當按照思政教育的內容開展日常活動,這種情況很容易使高校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政教育課程不認真進行學習,極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忽視實踐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思政教育都是在課堂上開展進行的,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對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被動地進行學習,由思政教育的教師在課堂上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授,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思政的教學內容時,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課程內容中,并且學生也無法參與到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導致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沒有實際的效果。同時許多高校思政教育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許多學生無法將思政教育中學到的方法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無處著手,導致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不能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逐漸失去積極性。
3.沒有充分的認識到學生的發展需求
高校中每名學生對自身的發展都存在不同的需求,但是許多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使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很難對這樣的思政教育產生學習的想法,逐漸會產生敷衍應付的心理,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思政教育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部分學生因為得不到正確的思政教育,導致在心理上產生一些問題,通過一些比較偏激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發展需求得不到重視的不滿。
三、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1.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重視到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并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充分融合人文精神,從而使學生在接受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滿足。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同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心理和精神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并將滿足這些需求的內容加入思政教育內容中,使高校思政教育具備較強的針對性,使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各項能力。
2.明確高校思政教育內容
高校思政教育必須要不斷地增強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明確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思政教育同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幫助學生對社會中的事件樹立正確的看法,避免學生因為得不到正確的答案而受到社會上部分不良理論和觀點的影響,從而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思想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步地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較強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逐漸地對思政教育產生學習的想法,在思政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極大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只能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思政教育相關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充分地參與到思政教育過程中,因此很難使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學習的想法。高校要對思政教育方法進行不斷的改善和提高,從而使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能夠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參與,從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總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對高校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環境,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充分地重視學生的發展需求,明確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正確價值取向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貌紅杰.完善高校黨建機制,優化思政育人模式[J].智庫時代.2019(41).
[2]郭振,張利濤.“思政+雙創”協同育人模式的青海實踐——以青海大學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9(1).
[3]林建胡,陳志勇,陳香.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19(4).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