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伯
摘 要: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地位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F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企業之間競爭愈加劇烈。以目前情況來看,中小外貿企業由于資金少、自身的經營有限、融資能力較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外企的發展。為確保我國經濟保持穩定和穩步增長,本文對中小外企融資問題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問題;經濟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752.6;F7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40-02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開始積極向各國展開對外貿易活動,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我國終于如愿加入WTO。加入WTO促進了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出現了融資問題,這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不利,也影響了國內社會經濟的穩定。
一、中小外貿企業融資現狀
1.規模小,融資渠道少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增大,中小外貿企業發展難度增大。中小外貿企業與一般的企業不一樣,它主要是通過進行外貿交易來賺取利潤,沒有在國內市場那么靈活,因此它的資金流動性較差。中小外貿企業又由于規模較小,經營能力不強,銷售體系不完善,利潤得不到保障,如果想到達到上市的標準,必須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一般原則上,各個企業應該針對本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相適應的融資渠道。但從目前看,我國多數中小外貿企業對其他融資機構還不熟悉,只能堅持使用傳統的商業銀行借貸,增加融資成本,導致企業獲得利潤甚微。總的來說,國內中小外企的融資渠道很少,它們基本上都是靠信用去借貸。
2.技術含量低,上市困難
就上市而言,企業無大小,關鍵在于上市目標。因此上市不難,難的是融資。當今,本國國內中小外企的行業大部分較為傳統,科學技術含量較小,利潤甚微,沒有資本積累,因此想要上市難度比較高。在國際市場日益激烈的今天,那些處于快速成長但是科學技術含量低的中小型外貿企業遠遠不能滿足于自身所擁有的經濟,融資需求更大。
二、中小外企融資問題的分析
1.內在原因
第一,資金相對薄弱、資金是支持一個企業運行的關鍵因素。中小外貿企業在產品銷售與儲蓄方面比較復雜,等產品到達外貿倉庫的時候才可以收到尾款,在把產品從一國運輸到另一國的過程中,時間跨度大,占用資金的時間太久,阻礙了資金的流動,而且部分港口的卸貨效率較低,更加延長了資金的回籠時間。因此,中小外貿企業資金周轉時效長,造成該企業資金相對比較薄弱的現象。
第二,融資能力不足。中小外企生產的產品產量較低,想達到擁有大部分市場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而且因為產品價錢可能會被大型企業左右,產品市場也可能被大型企業壟斷,因此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經濟效益也就很難實現,直接導致盈利減少。中小外貿企業的自身資本較少,很難進行擴大再生產,資金周轉不開導致無法擴大生產量,加劇了融資難度。
第三,信用較低。眾所周知,銀行貸款需要較高的信用等級。中小外企的融資能力與其信用好壞程度密不可分,目前我國中小外企由于員工人數較少、資金流動性較差、盈利甚微,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還有一些中小外貿企業在生產中屢有逃稅、懸空銀行債務等現象,損害了自己的信用度。因此在能力、資本、擔保等的財務管理上還存在不足,信用體系不健全,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
第四,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年來,“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我國出現大量的中小外貿企業,由于它們規模較小,管理者往往會忽略企業的管理制度,在自身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不規范的現象,貿易交往出現混亂,不利于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制度的完善速度沒有跟上企業數量驟增的速度,造成管理者在管理員工方面缺乏約束性,企業沒有明確的規定也造成了員工之間的不平衡現象,助長了內部歪風邪氣的養成。其次,管理者盲目借鑒外來的管理政策,忽略了符合本國國情的重要性,嚴重阻礙了企業工作的正常運行。
2.外部原因
第一,銀行貸款困難。本國中小外企由于規模不大、產量較低,缺乏可以在金融機構進行抵押的資產。金融機構大多把盈利作為目標,因此拒絕以不確定的資產做抵押的中小外企的貸款請求,加上缺少信用貸款抵押的憑據,融資困難。
第二,缺少政府資金扶持。長期以來,正規的資金市場很難給中小外企提供融資需求,國內的資金大多流入了國有企業。一些政府部門及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持有貸款給國有企業是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而中小外貿企業效益較差、資本不好回收,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態度,對企業融資具有一定的歧視性。因為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會對我國對外貿易造成不利影響,中小外企自身競爭力小,很難在金融危機中的到緩和,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對中小外企的撥款較少,中小外企在資金上缺乏政府的支持。
第三,金融機構的信譽歧視。中央為了企業的發展,實行了“抓大放小”的政策,要求銀行部門重點支持大型企業的發展。這一政策致使金融機構存在“重大輕小”的現象,導致金融機構在大型外貿企業與中小型外貿企業融資上不平等。
三、中小外企融資問題的策略研究
1.提高自身經營能力
只有增強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才能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屹立不倒。加大對出口產品性能、產品外觀、產品種類的挖掘,注重市場調查與銷售部門的發展狀況,制定出滿足消費者的合理需求的銷售策略,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實現“經營一批,發掘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發展策略,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保證產品的出口率。經營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中小外企準確把握市場形勢,了解市場需求,還需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不斷創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和融資體系,從創新的角度深化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和經營能力。對市場需求和用戶需求的正確把握是提升經營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實踐方向,需要從策略把控出發,實現經營、發掘與儲備的完美融合,形成體系化、合理化和創新化的發展戰略來提升企業的經營能力。
2.完善國家政策及法律
海關質檢等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改善中小外企的經營環境,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并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保障了外貿交易的穩定。法律可明確禁止大型外貿企業壟斷海外市場,使中小型外貿企業與大型外貿企業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確保了市場競爭中的公平性,能有效避免中小外貿企業在發展中的劣勢,從法律上保障了中小外貿企業平等發展。有了政府和法律法規的保護,才可以消除中小外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不利影響,有助于在經濟發展中擴大融資。因此,中小型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研讀和了解國家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從基礎政策入手進行合理有效的融資,充分發揮中小外企在經濟市場環境中的獨特優勢,有效把握市場環境機遇來實現企業的全面發展。國家政策法律的有效保障是發展和提升中小型企業有效提升的關鍵,不僅能夠從市場環境入手充分保障中小外企在市場環境的公平發展,還能夠有效引導中小型外企進行全面的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實現融資環境的平穩創建。
3.完善信用體系
信用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情況,對每個企業而言非常重要。信用體系與融資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若企業想增強融資能力,則必須有完善的信用體系。國家應大力推廣并實行守信激勵、失信嚴懲的政策,激勵中小外企改善自身的信用狀況,提高整體的素質和競爭力。也可建立統一的中小外企的信用檔案,收集和保存各個企業的信用記錄,有助于金融機構較準確地了解該企業的信用狀況,將更好的資源提供給信用極優的中小外貿企業。中小型外企的信用體系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系統的信用體系能夠有效推進中小型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融資和發展過程中,中小型外企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信用體系,以此來逐漸提升自身的融資能力和企業經營狀況,從而逐漸完善企業的發展系統,創新企業發展經營模式。
4.選擇具有優質素養的員工
優秀的員工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國內中小外貿企業如果想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做出改變,必須招募一些具有責任心、勤勞苦干、涉及領域廣泛、綜合能力突出的實用性人才。因為外貿企業必須要求員工研究國際市場的消費狀況,增加企業對產品出口國人群消費市場比例與消費水平的了解。只有安排員工不定期地去國外市場進行全面調研,先了解該市場地需求,才能提供合適的供給,實現價值最大化。融資過程不僅需要綜合考量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還需要企業內部員工之間良好的合作與發展,從而實現融資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培養具有優秀素養的企業員工對于中小型外企的發展至關重要,外貿企業的發展是綜合國際經濟形勢來發展,因此,優秀素養的企業員工不僅需要充分了解國內環境,還需要從國際經濟環境對市場進行深度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中小型企業融資過程中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基礎建議和綜合化的市場決策,從而促進中小型外企融資環境的平穩發展。
當今社會,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外貿企業各個崗位上的員工發揮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外貿企業的發展滿足了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滿足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中國中小外貿企業的競爭力??偠灾行⊥赓Q企業的發展能大力推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嘉琪.中小外貿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現狀及問題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7(19).
[2]劉金.關于中小外貿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的相關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7(2).
[3]賀艷輝.中小外貿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3).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