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摘 要: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新探》是一部關于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的恢宏之作。本書從經緯兩個向度,深入分析了400年來歐美漢學家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學術脈絡的演進;并結合具體時期的哲學觀、語言學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對相應時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予以深入分析,揭示其研究視角、理論、方法上的歷史特征和創新,以及其彼此之間的傳承嬗變關系。
關鍵詞:孫燕;《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新探》;核心概念置換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56-02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由于文化落差和轉型的需要,國內對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的再研究發展迅猛。但是,鑒于語言的隔閡和學科的交叉性,相關的學術探討以譯介為主,或以時段、主題、主體的劃分模式對某時期或某漢學家(群體)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探討,缺少對漢學家學術思想發展演變的深層動力以及其中學術理路淵源的系統考察。孫燕的力作《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新探》將對歐美漢學家研究成果的考察扎根于西方哲學、語言學、美學等思想文化變遷的土壤,從經緯兩個向度,深入分析了400年來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學術脈絡的演進、創新及彼此之間的傳承嬗變關系,有效構建起一個完整、系統的關于歐美漢學家詩歌研究的學術譜系。其研究視角、思路、方法和結論在本學科領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筆者擬從學術視角、體系構建以及獨特之處這三方面來評述此書。
一、學術視角
本書的第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研究的整體思路和學術視角的創新。此前國內相關的學術探討具有非連續性的特點,豁裂了漢學家的研究理路,遮蔽了彼此間的傳承演進關系。本書將歐美漢學家詩歌研究置于西方文化發展及哲學、詩學及西方文論演進的歷史語境,將歐美漢學家研究成果的考察扎根于西方哲學、語言學、美學等思想文化變遷的土壤中;并第一次對歐美學者不同時段之間漢詩研究的傳承與演進關系進行了實證性的考察和辨析,清晰地揭示和梳理了這一學術的累積和傳承發展過程;從而也揭示了歐美漢學研究中以漢語研究為中心的特點。
西方的語言哲學肯定語言和思想符號與意義即能指與所指之間的一致性。本書立足于西方語言哲學的語境,以漢學家詩歌研究中的語義研究為透視點,厘清了400余年歐美漢學家研究中的語義分析線索。從早期傳教士對漢語表達含混性的論述到德、英、法學者從哲學層面對漢語思維“不精確性”的論述,再到傅漢思和程抱一對詩歌語義含混性的語言批評實踐之間有一個不斷傳承深化發展的過程;從德庇時的詩歌主題論述到韋利的平行結構研究再到劉若愚等漢學家意象研究的層層推進,漢學家詩歌研究的關注點也隨著形式語言學的發展轉向有意義的語言形式和人類共有的邏輯思維結構;功能語言學將語言視作提供意義潛勢的網絡系統,是宇文所安開放性詮釋和蘇熙源等人歷史主義考察的理論土壤。
二、體系構建
本書對構建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的學術譜系做了有效的嘗試:結構嚴謹、脈絡清晰、歷時梳理與共時比較錯落有致。從宏觀結構來講,本書呈現為史的梳理。全書共分七章,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是:早期傳教士的神學闡釋,英法漢學家詩歌翻譯到詩性思維探討和歷史文化透視,古典詩歌研究中的語言學批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走向世界詩學的古典詩歌比較研究。
本書正文各個章節都遵循著點—線—面的縱深推進結構。歐美漢學家的古典詩歌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就是對詩歌源始意義的揭示,并以此為中心衍生出具體歷史語境下闡釋形態的核心概念;其中各個歷史時期闡釋體系核心概念的置換表現為本書的縱線;而圍繞核心概念的其他要素與核心范疇形成的互動關系則是各章節研究面的展開。以一種經緯交錯但清晰有序的網狀結構,表現出不同時期歐美漢學價值觀的交集、分歧及關聯。
研究的縱線開端溯及16世紀末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工具書編纂,依次是英法漢學家的譯著及歷史文化透視,美國漢學家的語言學批評,以及解構主義之后,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瓦解所引發的比較詩學到人類學、文化詩學觀下的世界詩學大探討;涵蓋了400年來歐美漢學家詩歌研究的各個歷史時期,并直抵現代的終端,全面呈現出不同歷史語境下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價值觀的真實面目。
在對不同歷史時期研究面的梳理中,對同時代的無論是詩歌語義分析,詩學形態研究,還是歷史文化研究,作者都以典范性研究成果為例,進行了細致的剖析,考察了研究成果中不同學術切入點而衍生的具體闡釋形態和方法,構建起一個經緯交錯但清晰有序循環上升式闡釋體系。
人文科學知識是積累型的,任何被積累下來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從而形成了知識之流,價值之鏈。本書通過對已知的知識之鏈的參考和批評,形成了一個縱向深入同時又橫向拓展的闡釋歷史。從文化有機整體觀來看,詩歌研究總是與一般的人文精神(文)、特殊的時代精神(史)和詩學范疇(哲)密切相關。作者通過對異質文化中獨特學術研究的考量,闡發和深化了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理解,并將中國傳統詩學研究帶入多元文化、多視點透視的研究平臺,在一種更大的話語和意義體系中,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意義和價值的重新思考。
三、獨特之處
近三十年來,對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的再研究一直是海外漢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但是系統研究卻甚為匱乏。僅有的系統研究中,周發祥的《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1997),對明清以來西方文學理論和方法以及在中國詩學中的實踐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分析;王曉路的《中西詩學對話——英語世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2000)梳理了數百年來中國傳統文論在西方世界的接受軌跡,并以源發性差異為基礎,探討了當前比較詩學中古代文論的困境和匯通之路。兩位學者雖然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分別對西方的古典文學研究方法和西方的中國傳統文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評論,但是其松泛的主題研究模式和第一手研究資料的相對單薄,很難呈現出階段性傾向與趨勢圖以及不同研究成果之間的演進和傳承關系。
相較而言,本書資料詳實,并涉及大量新資料的搜集、翻譯、整理和引用。從第三章德庇時始到浦安迪為止的平行結構研究,歐陽禎 “自我”的研究,傅漢思的套語研究,歐美學者對套語理論的批評,女性批評中繆文杰的政治諷喻探析,莫林的心理分析成果,保羅的明清女性詩人研究,Maija Bell Samei對詩歌中女性聲音的研究,柯文的北美研究綜述及其最新的馬王堆、雙古堆等出土的典籍殘卷上《詩經》語段的分析,范佐倫對《詩經》詮釋的歷史流變的整體考察,蘇熙源關于《詩經》修辭、歷史、哲學三層面的論述以及諷喻性詮釋的淵源、流變,夏威夷《詩經》特征與周朝儀式的關系,陸威儀的從《詩經》口頭表演到書面形式的演變等資料的搜集,在相關學術論著中,都是第一次翻譯和使用。
此外,現代語言學批評的實踐是本書的又一獨特之處。前人的研究多以文論批評為主,未曾涉及西方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發展的語境。本書則將西方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作為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演進的動力,并將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付諸批評實踐,對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與西方語言學理論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自覺、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通過對中西語言哲學觀點在語用和語義上的不同傾向所導致的不同的詩學研究歷史演進路徑及獨具特色的中西詩學體系的對比和反思,為深化理解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的傳承演進關系、中西詩學發展的本質規律以及建構更完善的文學理論體系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示和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的感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孫燕.歐美漢學家古典詩歌研究新探[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