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 要:“真實”是追求文學審美價值的基礎,可以激發人們豐富的情感。藝術的真實性是藝術創作的標準之一,在藝術創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結合小說和翻拍劇《如懿傳》,從藝術真實的“虛實”關系和“真假”關系兩方面入手,對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歷史真實)作一番解讀,以期對兩者關系有更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藝術真實;生活真實;假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68-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學藝術成果不斷豐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藝術評論家以及他們的評論準則,而藝術真實在時代的檢驗下仍然迸發著光芒,是藝術創作者構思、創作和評論的主要標準。高爾基曾提到:“文學是一個巨大而重要的事業。它建立在真實的東西之上,與之相關的所有方面都是真實的。”真實被無數思想家、美學家視為藝術的生命,在研究、創作的過程中,自覺地遵循這一原則,努力從生活中汲取精華,灌輸到作品的每一個靈魂中。
中西學者對藝術真實的研究由來以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學者們就已經開始研究藝術真實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陸續形成一定的體系和觀念,一直影響到今天。中國的文藝理論家也不可避免地被這個基本問題所吸引,也創造出了許多有益的成果。陸貴山認為:由于戲劇、繪畫和小說占主導地位的“復制藝術”長期占據西方藝術界的主導地位,西方藝術的真正理論必須關注藝術描寫中客觀對象的規律。朱麗媛和王文英的“中西藝術真實概念的比較”梳理了中西藝術真實概念的歷史演變。他們認為中國藝術重視主體情感的現實,而西方藝術更注重客觀現實。另外,歐陽松《對文藝理論中一種比較的質疑-兼論藝術真實的含義》對目前文藝理論界有關藝術真實的重要論題進行了批判性解讀,它引起了學術界對藝術真實性新一輪的關注和思考。
一、藝術的“虛中見實”
《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對三國時期的戰爭描寫非常逼真。但逼真不代表如實照搬,它有一定的主體思想的關照,具體表現在那些經過考證的人物、事件、場面以及細節的描寫,即后來研究者所謂的“七實三虛”。這些人物、事件、場面的描寫中或多或少都加入了創作者的主觀創造。奸雄曹操,被視為亂世英雄的典范,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不完全是歷史面貌的再現,它是主體意識和歷史真相的混合物,或者說它寄托了作者想要傳達的某些東西。
不僅在小說中,影視劇在塑造藝術人物的時候,也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同樣遵循藝術真實的原則。不難發現,同一部小說在不同時期被翻拍,傳達給觀眾的情緒和體驗就不同。《紅樓夢》已經被多次演繹,主要人物、關鍵情節、重要場面被重復演繹的同時,灌注了創作者和演繹者的感悟,為觀眾帶來新的感受和新的情感體驗。許多家喻戶曉的人物、情節并沒有刪改,只是在小說基礎上進行生發、改造、夸飾、變形……這種虛構絕不是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的,而是以歷史資料的記載作為參考,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合理地設計情節和人物關系。
宮斗劇和歷史劇的創作,也都是以一定的歷史背景作參考,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設計情節,構成完整的故事。拿《如懿傳》來說,小說圍繞女主人公如懿一生的起起伏伏,寫出了她和皇帝二人從青梅竹馬、恩愛相知到迷失幻滅的婚姻歷程。乾隆南巡是小說和劇中都有的情節。據史記載,乾隆曾六次巡訪江南且多次都有如懿的原型皇后那拉氏陪伴。劇中皇帝白天巡視閱兵,晚上跟如懿偷偷跑出行宮,體察民情,體驗尋常夫妻的樂趣。這段情節有可能是虛構的,更大程度上更符合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情感傾向,加入了主體意識,更理想化,也更突出人物細膩的情感,為二人的最終決裂做了鋪墊。這種真實藝術中的虛構使得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更加真實,某種情感的表達更強烈,某種精神思想的表現更為深刻。生活為藝術真理提供了最原始、最新鮮的主題、情節、人物和結構。這些生活的原料無疑是最好的藝術胚胎,為藝術的真正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藝術的“假中見真”
奧古斯汀說“藝術作品之所以真實,正是由于它們所有的虛假性質”。但這種謊言不是基于沒有原則的盲目創造。恩格斯曾說“文學藝術必須真實地描述現實之間的關系”。從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形象開始,創造逼真的形象,提出“振興與豐富”的情節,更重要的是表達生命固有本質的普遍規律和意義。這段歷史的必然性是藝術真實性最根本的基礎。魯迅也曾說“藝術是假中見真的”。這種“假中見真”所達到的藝術效果是符合事理邏輯和情感邏輯的,并且樂于被讀者接受,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如懿傳》的創作,不同于架空時代的天馬行空,也是以真實歷史背景為依托,因此創作時難免會有戴著鐐銬跳舞之感。寥寥的歷史記載雖會制約想象的廣度和寬度,但同時也迫使創作者用更多智慧去填補那段歷史的空白,讓一切看起來合情合理。比如,如懿和皇帝斷發決裂,歷史中有明確記載,但為何斷發、如何斷發卻需要用想象為讀者尋找一種合理的解釋和可能。
《東華續錄》中的一道諭旨中說“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為何這位溫順懂禮的皇后被逼到不惜觸犯國俗大忌?小說和劇中對這部分情節的設計都很合理,劇中如懿被冊封后再次隨皇帝南巡,卻發現從前與之情投意合、兩心相知的皇帝竟然偷偷招妓夜游,而作為皇后的她反復勸說反遭羞辱。如懿突然醒悟,曾經墻頭馬上遙相望的少年已經成長為成熟的帝王,往日的溫暖與希望瞬間破滅。最終,如懿決定與皇帝決裂,斷發明示。這一舉動,在如懿溫婉賢惠的形象中添加了幾分堅毅果敢,多了幾分現實女性的影子。而小說中那拉氏雖得到過皇帝的寵愛,但她在乾隆心目中卻遠不如前皇后富察氏。富察氏生前也未得到皇帝的關懷,皇帝心中對她多有愧疚。因此,皇帝對宮中嬪妃大多冷淡,對那拉氏也是如此,這讓她感到焦慮和不安。
壓垮那拉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首詩,詩中的脈脈深情終于激起那拉氏內心積壓多年的怒火,而這首詩就是乾隆寫給病死濟南的前皇后富察氏的。“濟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這首飽含思念的詩切實刺痛了乾隆身旁那拉氏那顆極其要強的心。而“斷發”,可以說是烏喇那拉氏在情感絕望中一次歇斯底里的爆發。不管是小說還是翻拍劇中這種對藝術形象的處理,不管是夸大、變形還是歪曲都是藝術真實的表現,真實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深宮女性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感受。
藝術真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源,它是真真切切的,又是朦朦朧朧的,現實而又充滿藝術性,它的藝術價值一旦被發掘,往往有超越平凡現實的震撼效果,總能帶給人別樣的情感體驗。在文藝創作過程中,尊重生活中的真理,尊重歷史的真理應該是文藝工作者應該遵守的最基本原則。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作品脫離社會真實,充滿不切實際的空想,濫情、失真,或是有的歷史劇、穿越劇等架空歷史,顛倒黑白,都純粹為追求經濟利益和商業效益,失去“真實性”,影響受眾尤其是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對人的精神成長有很大危害。我們應該自覺抵制,肅清風氣,堅持創作“真實”的作品,做真實的人。
參考文獻:
[1][前蘇聯]高爾基.給初學寫作者的信·論文學[M].孟昌,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2]陸貴山.藝術真實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古羅馬]圣·奧勒留·奧古斯丁.懺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王先謙.東華續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