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嵩
摘 要:亭制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相關的政治制度的變遷以及該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雖然許多學者都認為這一制度早已隨著秦漢朝代的衰亡而消失,但不管是在東晉時期的著名小說《搜神記》當中,還是其他近年來陸續出土的史料當中,我們都能夠發現這一“亭制”的蹤跡。因此,本文著力于從與其相關的一系列歷史資料為出發點,對這一政治制度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和變遷作出深刻的研究和討論,希望能夠以此來為我國相關的史學研究貢獻自身的力量。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時期;亭制;亭怪故事;亭侯;搜神記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71-03
亭制是在秦漢時期出現并廣為流行的一種政治制度。而長期以來,不管是國內的學者還是國外的學者,所熱衷于研究的關于亭制的相關內容,一直都是以秦漢兩朝為中心展開的。甚至有很多學者認為,亭制僅僅延伸到了三國時期,其后這一制度就隨著時代的變革而消亡了。但同時也有諸多學者,都認為這一制度一直延伸到了魏晉南北朝甚至是其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而亭怪故事,就是反映這一時期的亭制變化的重要內容,且此類故事多見于《搜神記》這部著作當中。因此,筆者綜合這部著作當中提到的與亭制相關的內容,并結合近年來得以出土的諸如郴州晉簡以及來自敦煌地區的《金光明經》等廣泛的文獻資料,得出盡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亭這一建筑依然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因而廣受往來商人旅客以及使者的青睞的結論。除此之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郵亭驛系統依然廣為流行,只不過各地的政權都根據其具體的發展情況,對這三者之間的距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而諸如亭侯、亭鄣等在我國邊境地區,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軍事角色的職務,在與魏晉南北朝相關的史料當中,也有跡可循。而到了東晉時期,在從前一直扮演著重要的治安角色的亭和亭長已經無跡可尋。而亭部則消失于北朝時期,但是在之前的曹魏階段仍有出現。而亭侯這一政治職務不管是在曹魏時期,還是在后期的兩朝時期,依然被廣泛使用,受到該分封的人也不在少數,其到了北魏之后才開始逐漸消亡。本文通過對上述內容的詳盡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的歷史制度發展與變遷的相關研究貢獻一己之力。
一、亭制研究概論
“亭”這一建筑形式從我國周朝時期就開始興起了,其往往是向四周敞開的,周圍沒有圍墻,而且頂部的形狀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例如長方形、圓形等都可以。我國許多的亭都修建在了交通要塞之上,以供許多民眾納涼休息之用。而到了先秦和戰國時期,不管是在我國的邊境地區,還是在我國的內地地區,都設置了亭這一建筑。在邊境地區設置這一建筑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服務于軍事以及戰爭所需。尤其是在各個諸侯國的邊境地區,這一建筑更為常見,它不僅可以幫助士兵向遠處嘹望,與此同時,還能夠成為軍情傳播的重要陣地,并且在戰爭過程當中,起到防御外敵的作用。而設置于內地地區的亭,則與當地的軍事安全維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般來說,這一建筑當中往往配備了相應的飲食設施,并發展出了住宿的條件,原先主要提供給來往的官吏和使者使用,但是后來逐漸也向平民百姓開放。而在我國及國外學者研究這一秦漢時期的亭制度的過程當中,他們不管是對于這一建筑和制度的作用、功能等方面,還是在對亭長功能的研究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學術界對于亭這一制度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秦漢時期,而對于之后時間內這一制度的發展,其研究較為簡單。而學者吳榮曾推斷過,在漢朝時期,“亭”并不歸屬于鄉的范圍內,這一建筑和制度設立的本質作用,是為了禁止盜賊出沒。因此,它不管是在政治功能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與鄉里這一制度有著平行的關系,兩者并不存在功能上的交叉重疊之處,后者主要是為了掌管鄉村的政治而設立的。而到了東漢末年時期,亭長這一職務原先的管理治安、禁止盜賊的主要工作已經逐步不再受到重視,其主要的功能漸漸轉變為對村民的管理和教化,此時,這一制度和鄉里制度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為了避免機構作用的重復,也為了縮減人員開支,在三國之后,許多地方都取消了這一亭制。
第二,學者袁志鵬則抱著這樣的看法——在漢代以后,原先扮演著基層政權組織這一角色的亭制,隨著朝代的更迭而逐漸消失了。
第三,除此之外,學者蘇衛國在其所著的有關于秦漢鄉亭制度研究的書籍當中,陳述了如下的觀點。他系統地歸納了有關這一制度在秦漢之后的發展趨勢的相關研究,并將其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其一,有許多學者都認為,這一亭制制度,在三國時期過去以后,就已經逐漸消失。而至于其消失的原因,學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例如,有些人的看法是,其最后是被鄉里政治系統所吞并的,而吞并的原因是其職能發展到后期,逐漸與當地的其他政治系統的功能相重合。而另外一些人的看法則不同,認為這一制度的消亡,與相關的治理人員的腐敗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二,其他學者則抱著這一亭制制度一直延續到了魏晉乃至其后的朝代的觀點。但是對其延續方式的研究結果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一方面,扮演禁止盜賊、維護鄉里治安的“亭長”這一角色,的確在后期逐漸消亡,具體的參考依據來自于《晉書·賀循傳》。但是從作為被民眾普遍使用的建筑的“亭”這一角度來看,雖然不排除有許多“亭”由于各種原因不再被使用的情況,但是依然有很多的“亭”,依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當中活躍著。許多地名都與“亭”息息相關。而近年來出土于湖南的西晉簡書,則在很大程度上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但是如果要從地方行政制度建立和發展的視角來看,這種依托于秦漢兩個朝代的政治制度才得以建立起來的亭制,一旦其背后的制度支撐倒塌,那么其隨之而逐漸消失,也是歷史無可挽回的必然。
二、“亭”的類型及及亭怪故事發展分析
漢朝時期全國各個地方“亭”這一建筑的分布密集程度較高,據有關史料顯示,在西漢平帝時期,全國各地一共修建了將近三萬個亭。而到了東漢時期,這一數量銳減為一萬兩千所左右。而這些亭由于其修建所在地的差異,往往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如果其所在地是在城市當中,且位于較為主要的交通樞紐之上,那么只會被稱為“都亭”。如果其所在的地區是在市場之中,那么則稱其為“市亭”。以此類推,位于街道當中的則稱之為“街亭”等。但總的來說,修建在道路之上的亭數量是最多的,這與其主要的功能密不可分。而同樣也由于這一建筑是提供給老百姓休息的主要場所,因此,在人們于此地分享信息的過程當中,許多的鬼怪故事也從中而流傳了出來。
在《搜神記》等著作當中,就記載了不同時期的亭怪故事。但總的來說,歷史資料當中有所記載的、發生在漢朝時期的5個故事類型較為豐富,不僅涵蓋了鬼魂哭訴冤情、借尸還魂等類型,與此同時,妖魔鬼怪對行人實施侵害的故事也已出現。而到了魏晉時期,發源于亭這一建筑當中的故事類型逐漸趨于單一化。與此同時,在漢代的這些故事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亭長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出現于魏晉時期的故事,則少了很多這樣的角色。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魏晉時期至于亭制是否已經名存實亡?亭長這一角色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三、魏晉南北朝的亭制變化研究
“亭”這一建筑在漢朝時期被廣泛地在全國各個地區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來之后,哪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當過往的商人和旅客,以及來使我國的外朝使者們想要在旅途當中尋找落腳點的時候,其依舊是一個具有著較高的不可替代性的場所。而這一點在東晉時期的著作《搜神記》當中就有廣泛的提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流傳于世的文獻資料,也可以成為這一觀點的佐證。而郵亭驛系統作為平時為各地人民傳遞消息的重要系統,其作用一直延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但這一系統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也一直隨著各個政權的變化而作出調整,例如在其三個單位相距的距離這一方面,就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往一直在邊境地區扮演著重要軍事角色的兩大和“亭制”息息相關的角色——亭候以及亭鄣,依然延續著其以往的作用。而在相應的史料當中,我們也能夠發現,門亭長這一角色也沒有在這一時期消失,而是作為中央和地方所屬的官員,一直存在。
但是如同上述所討論的那般,亭及亭長由于功能重疊以及管理腐敗等多種因素,其到了東晉時期,就已經不見蹤跡。除此之外,作為木質建筑而普遍存在的亭,也由于東漢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火,而幾乎被燒毀殆盡。而剩下來的亭,也由于其所處的位置較為關鍵,因而往往成為戰爭過程當中雙方交戰就必須占領的一個重要建筑點,因而其所受到的來自戰爭方面的損傷也不容忽視。這一點在《后漢書》當中,也可見一二。“攻亭劫掠,多所傷殺”的描述——就是對于亭被戰爭所無情破壞的最佳寫照。
“亭”這一建筑最初之所以被大面積地修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偷盜現象的頻繁發生。而亭長這一職位,歷史上也有“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的相關記載。如此一來,我們也可以得知,亭長實際上是歸屬于太尉至縣尉這一系列的行政單位當中的。但是在漢朝之后等很長時間里,這一系列的行政單位已經逐漸被其他的制度所融合。因此,在行政系統大變革的潮流當中,這一亭制以及亭長的功能和角色,也逐漸由于其和鄉里等制度的交叉問題,而被普遍取代。
而到了隨后的東晉十六國北朝階段,中原地區被許多來自北方邊境的少數民族所入侵,此時,許多中原地區的百姓以及社會當中的貴族等階層,都集體選擇了南遷。雖然南遷之后,以往實行的州郡縣等制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發生改變,但是亭部這一制度并沒有隨之而流傳到南方。而在被少數民族廣為統治的北方地區,這一制度也因為后繼無人,而逐漸消失。在北朝時期這一現象尤為顯著。受到宗主督護制度的影響,許多傳統的在中原地區流行的政治體制,都受到了根本上的動搖和改變。在這一制度之下,由于大宗主的地位較高,以及其控制諸如人口以及土地等資源的程度較高,因此,原本盛行的鄉里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此時,李沖則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其為了加強國家對于各類資源的控制程度,建議當時的統治者實行鄰里管理制度。并設立鄰長、里長以及黨長這三大職位,來促進各個地區這一制度的全面落實。而在此背景下,國家還配套推出了均田制度。并借助這一制度的力量,來使得在戰爭中變成無主荒地的土地資源,重新找到主人。并且讓那些在戰爭中無家可歸的人們,得以擁有立足之地。而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以往的地域概念被重新洗禮。如此一來,以往盛行的亭制就逐漸被淘汰,因此,我們在當時的史料當中,也基本上找不到與亭制相關的信息。
而到了唐朝,亭長這一角色逐漸轉變為“流外官”。這一官員不管是在其三省的哪一個衙門當中,所扮演的都是看管門戶、掌管倉庫的角色。可以說,此時的“亭長”雖然一致沿用著從前的名稱,但是其實質已經發生了不可小覷的變化。這一點我們在《唐六典》當中也可以深入了解。在隋唐時期,這一亭長的職責,已經從傳統的維護治安等方面,搖身一變成為了管理“通傳禁約”的官員,歸屬于其朝廷的中樞機構當中。
四、結語
隨著秦漢政權的結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也發生了較為激烈的變革。而亭制作為其中一個代表性較強的制度,其不僅在政治制度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也由于給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建筑——亭,因而受到較多學者的關注。但是有關于亭制的研究,較多地停留在了秦漢時期,到了隨后的魏晉時期,相關的研究則是少之又少。只有在東晉時期著名的《搜神記》當中以及其他史料當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亭制這一制度所發生的變化。而根據許多學者的合理推測以及研究,我們依然可以得出關于這一亭制發生變化的規律所在。而本文通過全面的探究和分析,也希望能夠借此來為我國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還原在秦漢之后,我國的亭制發展線路及其最終的走向。
參考文獻:
[1]戴衛紅.魏晉南北朝時期亭制的變化[J].社會科學戰線,2016(2).
[2]王彥輝.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J].歷史研究,2017(1).
[3]蘇衛國.項羽自刎烏江問題探研——基于秦漢亭制的解讀[J].學術交流,2014(2).
[4]沈剛.也談漢代西北邊亭——以張掖太守府轄區為中心[J].簡帛,2017(2).
[5]張旭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城市與聚落的變遷[J].東岳論叢,2018,39(3).
[6]潘新星.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研究[J].青年與社會(上),2015.
[7]陳冠男.漢代“亭”的性質考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