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

摘 要:對于職業院校來講,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文中結合《培育工匠精神》,探討了如何提升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職業核心素養。
關鍵詞:護理專業;職業院校;職業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03-02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表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是學生發展六大素養,為職業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國內對醫學生核心素養進行的探究相對較少,且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習期的培養。《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中指出,學校管理是學生德育的途徑之一,主題班會是班主任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也是落實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為了探究主題班會對于培育護理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性,尤其是品德素養的有效性,本文以《培育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班會課設計進行分析,探索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路徑。
一、選題依據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搖籃,必須將培育工匠精神作為核心品德素養進行培育,保證學生進入職場后,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
本次研究對于研究對象班級的學生進行關于工匠精神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你對工匠級大師身上的品質是否認同這一問題中,100%的學生都對工匠級大師身上的品質深感贊嘆,也渴望能成為工匠級的人物。在你認為什么樣的職業人具備工匠精神這一問題中,71%的學生覺得行業中只有少數頂尖級人物有可能具備工匠精神。在你如何看待未來的職業這一問題中,74%的學生對“職業”的認知還停留在“謀生手段”這一層面。
我校學生入校年齡普遍為15-16歲,經過4年的學校教育和1年的臨床實習后成為一名護理工作者。根據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后習俗水平,即道德判斷成為自己的內在遵循。因此,在校的五年期間,如何培育他們的職業核心素養;幫助他們將道德認知轉換為道德行為;實現他們將道德行為根植為自己的內在遵循,就成為了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班會設計
1.教學目標
研究對象為某衛生類職業學校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均為女生,性格開朗,活潑大方,樂于分享,善于思考。研究對象已完成2個月的臨床見習,對護理行業已經有一定的認識。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本次主題班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及重要性;以成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護士為榮;樹立奮斗目標,著眼當下,從點滴行動中培育工匠精神。
2.活動流程設計
根據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論”和學生品德形成規律,在主題班會中通過情境再現、同伴分享等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入心、化行。(見下圖)
整個班會活動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小細節大品質”、“小崗位大意義”、“小年齡大志向”、“小行動大未來”。第一環節“小細節大品質”是感知明理,告知學生工匠精神的定義。第二環節“小崗位大意義”是體驗認同,幫助學生從心里認同工匠精神。第三環節“小年齡大志向”是信念形成,幫助學生確立目標。第四環節“小行動大未來”是行動導向,將學生已經設定的目標細化為具體的行動步驟。
在第一環節“小細節大品質”中,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定義,通過三個活動實現,分別是:“榜樣引領”、“比一比、想一想”和“點題明理”。導入選取剛剛工作兩年的南昌第二附屬醫院的護士王婷筆記,讓學生和自己實習期間的筆記進行對比。對比之后,教師設問,兩者的筆記有沒有差距?差距在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從一本筆記中看出王婷是怎樣的護士?通過層層追問,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并邀請學生將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寫在彩紙上張貼于黑板上,從而實現這一環節的教學目標。
在第二環節“小崗位大意義”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過“體驗共鳴”和“聽一聽、悟一悟”兩個活動來實現。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選擇護理操作中的一件小事,每兩小時給臥床病人翻身。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不堅持兩小時翻身會怎么樣?學生自己結合醫學專業知識總結出來,不按時翻身這一小小的舉動,甚至能導致死亡。之后播放同學們自己錄制的關于各行各業對于護理人員是否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的看法,從而讓學生真正能夠將工匠精神成為自己的內在遵循。
在第三環節中“小年齡大志向”中,通過“立標樹型”、“憶一憶、贊一贊”這兩個活動來實現。提出問題:兩個月的臨床實習,同學們在科室里是否遇到具有工匠精神的好護士?他們的哪些做法值得我們點贊?引發學生分析自己和優秀護士的差距,并思考將來應該成長為一名怎樣的醫護人員。該環節激發了學生對于未來的思考,而目標的確立,幫助學生們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具體化。
在第四環節“小行動大未來”中,學生們將大目標分解,從現在做起,從做人、知識、技能三個方面分析現狀、尋找差距、確立行動,使得班會課教育整體連貫性增強,讓學生真正能夠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于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班會額外安排兩項拓展延伸活動,分別是學生修改自己的行動導圖并上傳至班級博客以及半學期后進行階段性班會,交流和檢驗學生行動的執行情況。
此次主題班會課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班會課結束后,對學生發放了之前同樣的調查問卷,學生均能認識到,平凡的人在普通的崗位上也應當具備工匠精神,而職業,是我們為之奮斗實現自我的一個平臺。在半學期后與班級的任課教師進行交流,任課教師均認為學生在學習上,尤其是專業課學習中有了較大的轉變。
三、討論
本次主題班會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本次班會符合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規律。根據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后習俗水平,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真正接受、理解工匠精神,將道德判斷變成了自己的內在遵循。所有內容的設計貼合學生的專業,所有環節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使得學生實現了從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有效轉化。
為了進一步證實此類主題班會的有效性,本研究進行了分組實驗。實驗組開展為期1年的“以職業核心素養提升為目的”的主題班會課程教學,對照組開展常規主題班會課程教學,每周一次。一年后,實驗組學生對主題班會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95.3%,對照組:73.6%),在校期間實驗組班級日常行為規范分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88.7,對照組:63.8),在臨床實習期間實驗組學生有更為積極的表現并更多的受到了來自臨床帶教老師和病人的好評。
在醫患矛盾日益嚴峻的今天,通過貼合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的主題班會體系構建,實現他們職業核心素養的提升,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崗位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性,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崗位、融入社會,讓教育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仇冰潔.高職護生核心素養培育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通知[R].教職成[2014]14號,2014.
[3]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9(9).
[4]國務院.2016《政府工作報告》[R].2016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R].國發[2019]4號,2019.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