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方
摘 要:本文通過PPP模式,詳細闡釋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設計,把市場供給方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供給主體,對PPP模式下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提出科學化路徑,幫助畢業生精準就業。
關鍵詞:PPP模式;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38-02
當前,高等教育正逐漸由精英化、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就業已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高校就業指導是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的橋梁,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就業,同時也關系到高校的發展。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主要是高校作為單一主體提供,就業效率比較低。把市場供給方納入就業指導供給主體,通過合作伙伴關系的PPP模式實現精準化就業指導,提升畢業生就業率,解決高校在就業指導中資金短缺、實踐性不足等問題。
一、PPP模式概述
PPP主要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通過PPP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公共部門職能,同時可以為社會資本發展創造空間和效益,實現雙方共同發展。根據業務范圍,PPP模式的類型主要包括外部類、特許經營類、資產剝離等模式。PPP模式的特征主要是:
第一,PPP模式的核心是合作。具體運作過程中競爭一直存在,眾多的私營部門都會參與到某個項目的競爭中,競爭也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模式,歸根結底的目的是合作。
第二,實現項目利益的共享是PPP模式的目標。就公益項目PPP模式而言,其目的不是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在合作過程中對最大化的利益進行獲取,而是在合作的過程中,確保政府公共部門完成其職能,從而使社會的需求得到滿足。在合作的過程中,作為合作者的私營部門對一定收益進行獲得。
二、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PPP模式設計
1.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服務體系PPP模式特征
第一,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進行合作。以盈利為目標的公司、志愿者構成的機構等屬于私人部門;而政府職能部門、醫院等則屬于公共部門。對目標進行確定、對標準進行制定、監督運行,保障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門的職責。對項目而言,私人部門優勢體現在管理水平、業務水平、企業文化等。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緊密合作,更好的服務于高校學生的就業。
第二,分擔風險。基于PPP合作模式,風險管理的承擔方一般具有較高風險管理水平。一般而言,政治風險、市場風險等承擔方是公共部門。因為私人部門均有收費過程,所以需要承擔因為降低服務需求造成的價格降低的風險。項目設計、項目施工、項目運營、風險轉移等由私人部門負責。項目最終擁有者承擔起和項目剩余價值緊密聯系的風險。
2.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服務體系PPP模式
第一,“政府——市場”PPP模式。“政府——市場”PPP模式下政府和市場進行合作,使高校與企業合作得到實現。“政府——市場”的PPP模式中,政府的主要責任是明確業務需求、服務質量和服務成本,對可行性進行論證分析,然后通過競標方式,選擇適合的企業進行合作。合作過程中,政府作為直接供給者的地位發生改變,經費缺乏的局面,也會通過PPP融資模式得到緩解甚至是解決,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為合理、科學、完整的就業指導。
“政府—市場”PPP模式下政府和市場進行合作,職責主要包括:一是分析國內外就業市場的變化與發展。通過準確把握就業市場信息從而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就業工作。政府和市場合作,充分調研國內外就業市場,對國外就業市場的經驗進行借鑒,分析就業市場的發展趨勢,使高校畢業生能夠清晰了解就業市場的情況。二是跟蹤調研就業崗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但服務于大學生就業,同時應該調研大學生就業以后就業指導服務作用的反饋,從而發現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基于和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溝通,使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三是發布專業崗位供需信息。大學生專業直接影響學生就業,每年對不同專業的需求不同。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通過合作關系的建立,分析不同專業的崗位供需情況。四是宣傳政府的就業政策。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大多選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這對人才流動不利,就長遠發展而言,對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平衡發展不利。基于此,加大政策宣傳的力度,企業做好配合,鼓勵大學生到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就業,為其就業提供政策扶持。五是職業規劃咨詢。高校大學生就業對其人生有重要影響。基于此,需要對大學生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對不同大學生,從其個人特質出發,為其提供職業生涯咨詢、規劃等,使大學生就業效率提高。
第二,“企業—高校”PPP模式。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PPP模式中,基于政府與市場合作的基礎上建立高校和企業的合作。高校過去承擔著指導畢業生就業的責任,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召開就業指導講座,培訓求職技巧等。然而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人員編制不足、硬件設施不能使學生需求得到滿足等問題普遍存在。通過PPP模式的引入,高校和企業加強深度合作,有助于更好地服務學生就業。
“企業—高校”PPP模式的職能主要包括:一是辦理手續。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和企業進行就業協議簽訂、正式離校等需要辦理各種手續。過去辦理手續過程中,高校和企業缺乏共同的信息數據庫,各自為政,影響了辦事效率。基于PPP合作模式,可實現互融互通,大幅提高效率。二是對就業需求信息進行提供。基于PPP模式,企業將需求信息直接提供給大學生,大學生向企業直接提供個人信息、求職意向等,從而極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對稱性。三是培訓求職技巧。高校畢業生是否能夠順利找到職位受求職技巧的影響比較大。高校畢業生的求職過程中,求職技巧的熟練掌握能夠使企業對學生能力滿意度提高。企業參與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輔導學生就業能力,基于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對大學生的求職技巧進行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四是提供職業生涯規劃。類似于“政府—市場”PPP模式,“企業—高校”PPP模式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服務,從而使就業難的問題得到緩解或者有效解決。
三、PPP模式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第一,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要加強,實現互惠互利。企業進入高校,加強和高校的合作,使企業和高校雙方受益。一是企業進入高校門檻變低。在PPP合作框架下,企業進入高校的程序相對簡化,對人才進行“訂單式”培養,使企業人才搜尋成本降低。二是高校的計劃招生方法和市場需求,這兩個環節無法有效銜接,相應增加了就業難度。PPP模式的引入,可以使市場和計劃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提高。
第二,以公共利益為根本,實現公平效率結合。在合作中,政府需要慎重選擇合作伙伴,項目信息要公開發布,讓有意向的投標人足夠了解項目信息,進行充分的準備。PPP模式的設立是私人企業競爭的過程,因此,社會各界做好監督,對聲譽良好、實力雄厚的企業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許建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7(1).
[2]李想.基于PPP模式的小語種就業指導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7(5).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