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煜
摘 要:隨著“三社聯動”治理模式的推進,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制約著社會組織的進一步發展。研究基于“三社聯動”治理模式推進的背景下,研究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其中主要面臨著社會組織準備不足、社會組織缺乏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社會組織內部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并據此提出改進對策,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專業水平的建設,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推動社會組織發展,以及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機制。
關鍵詞:“三社聯動”;公益創投;社會組織
中圖分類號:D632.9;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75-02
一、概念界定
1.“三社聯動”
“三社”,指的是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專業社會工作者。所謂“三社聯動”,就是在社會治理中,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專業社會工作者作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專業力量,推動多方協同參與的多元治理模式。“三社聯動”強調三個主體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而非簡單的三者疊加。“三社聯動”有助于推進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有利于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激發社會創新與活力;有助于發揮社會工作者的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整合“三社”的力量,使得資源更有效率的發揮作用,實現“1+1+1>3”的效果。
2.公益創投
1969年,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提出“公益創投”這一概念。1984年,隨著美國半島社區基金會提出將風投模式運用到慈善投資模式上,公益創投正式進入實踐階段。200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家具有公益創投概念的社會組織——新公益伙伴。此后,公益創投在中國開始興起。然而,盡管中國的公益創投事業開展的熱火朝天,學界對此也有較大關注,但是關于“公益創投”這一概念的界定,學術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本文中使用的是歐洲公益創投協會(EVPN)的定義,這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定義:公益創投是將風險投資的工具用于公益慈善事業,為社會目的組織提供資金和非資金支持,以提高其社會效應的方法。
3.社會組織
在我國,社會組織主要包括基金會、民辦非企業以及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服務社會公眾,具有非營利性、民間性、志愿性以及自治性等特征,是區別于政府以及企業的“第三部門”。社會組織有助于提供就業崗位,吸納就業;有利于推進社會治理,解決社會問題;有助于增加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新與活力,推動公共事務與公益事業的發展。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三社聯動”背景下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的情況
2013年民政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第一次提出“三社聯動”的概念。《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聯動服務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將街道和鄉鎮政府面向社區的事務性、服務性工作委托有專業能力的社會組織承接,社會組織聘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提供服務。”公益創投是一種創新的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實踐中應用越來越普遍,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中,社會組織作為提供公共服務與產品的重要主體,常常作為公益創投活動的承接方,它與公益創投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查閱文獻可以得知,以“公益創投”為主題的文獻數量在2013年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在2015-2017三年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基本與“三社聯動”治理模式的發展情況同步。在這個時期內,社會組織也更積極的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參與公益創投活動。然而,盡管理論和實踐都在蓬勃發展,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因此,研究“三社聯動”背景下,社會組織如何優化自身參與公益創投,對推進“三社聯動”治理模式的完善、推動公益創投活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促進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組織準備不足
許多社會組織在承接公益創投項目的時候,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專業化能力有所欠缺。當前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數量比起巨大的社會需求來說,有著較大的缺口,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多由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組成。盡管在提供公共服務上有著較大的熱情,但是許多工作人員缺乏系統化的理論知識,欠缺社會工作的專業資質,難以提供專業科學的社會服務,對服務質量、組織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
社會組織本身發展不夠成熟。盡管在數量上,社會組織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但是在質量上,許多社會組織還缺乏自身造血的能力,多依靠政府支持來進行進一步的運轉。在實踐中,許多組織也缺乏對組織的長遠規劃,使得組織的實際運作難以體系化、科學化、可持續化。缺少充足的準備,使得社會組織難以參與公益創投,獲得資金支持;即使參與進來,也很難取得較好的成果。
2.社會組織缺乏對資源的有效利用
隨著近幾年社會組織獲得了較大的關注,許多社會資源也給了社會組織很多支持。然而,社會組織進行的多是公益事業,對于資源的需求量較大,而產出的則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小,且產出周期較長。因此,許多社會組織常常面臨著資源短缺的情況。其中,最主要缺乏的就是人才資源和資金。許多社會組織缺乏成熟科學的募資渠道,也缺乏募資能力,使得組織的發展無法長久。
社會組織對已有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盡管國家大力推進“三社聯動”,但是社會組織的行為模式還是多依靠自身進行“單打獨斗”,沒有有效的發揮社區在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社會組織常常只和政府打交道,但是內容也只限于注冊組織、審批項目等常規合作,對政策文件缺乏敏感性,沒有充分發揮政策給出的優惠條件的作用。社會組織也很少通過媒體進行宣傳,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信度。社會組織對資源有效利用能力的缺乏,使得社會組織不擅于參加公益創投活動,并通過這種方式推動組織自身的發展,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務,解決社會問題。
3.社會組織內部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相對較少,因此,許多社會組織內部的機制是不健全的。社會組織應該有完善的民主決策機制,由決策機構、理事會、監督機構、具體的職能部門等組成。然而,在實際中,常常是一個人身兼數職,職權劃分也很不明晰。缺少內部的監督機構,決策也缺少統一、科學的模式;缺少專業的財務部門,使得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缺少專門的人力資源機構,使得組織的工作人員招聘、培訓等環節不夠科學,不利于組織工作人員的發展。不完善的社會組織內部機制使得社會組織缺乏科學的辦事流程,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使得組織難以實現長效健康有序發展,不利于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
四、社會組織行為的路徑優化
1.加強自身專業水平的建設
明確組織的使命、愿景和宗旨。明確組織的類型、服務對象、希望解決的社會問題,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發展長期規劃,確立連續的短期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得組織發展有章可循。邀請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相關權威人士對組織的發展規劃進行改進,使其更具科學性。不斷學習,借鑒成功經驗,改進組織運作模式,提升組織自身造血能力,推動組織獨立成長。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社會工作者、具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等專業人士作為組織的工作人員,加強培訓,通過開展講座、交流學習等形式不斷提升組織內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通過提升社會工作者,來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更好的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切實解決社會問題。
2.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推動自身發展
社會組織要加強對相關政策的關注與了解,明確政策內容及其與自身的關系,利用好政策提供的優惠條件來推動自身發展。依托社區這一平臺,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整合各方資源,在社區中進行孵化,在社區中發現服務對象,在社區中開展活動,在社區中解決問題。確立適合自身的募資模式,有效提升自身的募資能力,加強與政府、企業的合作來獲得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有效利用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報道,提高組織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善于聽取政府、企業、媒體等外部機構的意見與建議,把外界的監督力量轉化為推進自身健康有序發展的力量。
3.建立健全自身的治理機制
建立現代的社會組織治理體系,設立決策機構(如:會員大會)、監督機構、理事會、具體的職能部門,有條件的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等組成顧問委員會,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科學化。設立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聘請專業的財務人員負責資金的管理以及財務分析等工作。設立人力資源部門,建立科學的人才招聘模式,確立薪酬制度,定期開展人員培訓,提高組織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積極性。明確職能劃分,更好的開展活動,提供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孫逍,曹雪.公益創投研究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5).
[2]陳成文,黃開騰.制度環境與社會組織發展:國外經驗及其政策借鑒意義[J].探索,2018(1).
[3]民政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Z].2013-11-15.
[4]趙海林.社會組織孵化與社會治理創新——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J].人民論壇,2014(34).
[5]何玉芳,柳長青.“三社聯動”治理模式的優化進路[J].理論探索,2018(4).
[6]王偉進,李蘭,沈和.社區多元共治機制建設路徑——基于江蘇太倉系列實踐的考察[J].行政管理改革,2018(7).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