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明 陳建平
中注協于2020 年3 月印發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執行審計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中注協指導意見)指出,審計項目組需要在審計準則框架下調整審計計劃,加強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在審計中的運用,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實施常規審計程序受到限制的情況。由于采用遠程方式執行審計工作存在固有局限性和額外風險,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自身在審計信息化水平上的差異,指導意見列舉的各種非常規審計手段,對那些審計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事務所,能夠實操的非常規審計手段可謂微乎其微。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會計師事務所如何以遠程方式采集到被審計單位的數據。
另一方面,伴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正在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產生巨大影響。注冊會計師應把握大數據的特點,變革審計思維、技術和方法,將審計模式從抽樣審計轉變為總體審計。在總體審計的思維模式下,注冊會計師必須獲取與審計對象相關的所有數據(包括財務和業務數據),對數據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分析,以發現隱藏在細節數據中的有用信息。這個需求與新冠肺炎疫情本無關聯,只不過因為疫情無法實施現場審計,以遠程方式采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就更顯迫切。

圖1 數據采集云服務示意圖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注冊會計師的數據獲取能力,成為其實施遠程審計的先決條件之一。
注冊會計師獲取被審計單位的數據,有兩種方式:一是被動取得,被審計單位自行采集審計所需要的數據后,提供給注冊會計師;二是主動采集,在被審計單位允許的前提下,注冊會計師從被審計單位的ERP 系統(或財務系統,以下統稱為“財務軟件”)中采集數據。
在實務工作中,以第二種主動采集方式更為常見。注冊會計師能否直接采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目前存在爭議,尚有不少被審計單位不允許注冊會計師采集其數據。2015 年1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要求被審計單位應依法向審計機關提供電子數據信息,不得限制向審計機關提供資料和開放計算機信息系統查詢權限。但注冊會計師采集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目前還缺乏法規依據,難以獲得被審計單位的理解和配合。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執行審計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也只能表述為“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或“商請被審計單位按照相關規定辦理”,對被審計單位配合注冊會計師采集其電子數據并無強制約束力。
本文首先假設主動采集的方式是合理的且經被審計單位同意,然后對注冊會計師的數據采集能力邊界進行討論和分析。

表1 三種數據采集工具的對比分析
根據注冊會計師使用的工具,主動采集數據的方式分為三種:
1.利用數據庫查詢工具
經過被審計單位授權,注冊會計師分析其財務系統的數據庫結構,編寫SQL 語句腳本提交給被審計單位的IT 人員,由其執行數據庫查詢操作,并以文本文件、Excel 工作簿等形式向注冊會計師交付查詢結果。這種方式對注冊會計師的信息技術相關能力的要求較高。
為避免SQL 語句腳本可能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系統產生破壞,這些SQL 語句必須經過被審計單位的IT人員審核。一般情況下,注冊會計師不要親自執行數據庫查詢操作,但應觀察被審計單位的IT 人員的操作,必要時應截屏或錄屏以作為審計證據。
2.利用審計軟件中的數據采集工具
注冊會計師使用審計軟件,從被審計單位的ERP 系統(或財務系統)中采集數據。這種方式不要求注冊會計師掌握數據庫相關知識,因為國內審計軟件供應商大多單獨提供數據采集與轉換模塊。采用這種方式,數據采集成功與否,取決于審計軟件本身的能力大小,注冊會計師操作軟件的熟練程度也會影響采集效率。
3.利用財務軟件中的導出功能
使用財務軟件查詢總賬、明細賬、憑證等數據時,軟件界面一般會提供導出功能,用戶可以將查詢結果輸出為文本文件或Excel 工作簿格式。這種方式對注冊會計師的信息技術相關能力的要求較低,只要熟悉財務軟件和Excel 等電子表格工具即可。但用這種方式采集數據的范圍有限,一般僅限于當前查詢結果,且采集過程繁瑣,注冊會計師往往只導出序時賬、余額表等數據。表1 對三種數據采集工具進行了對比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無論采用何種工具,注冊會計師都存在數據采集的能力邊界。而打破邊界的傳統方法,比如加強人員培訓,或者采購功能更強的審計軟件,都需要付出時間和成本,這與注冊會計師期望更快捷更低成本獲取數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近年來,數據采集能力問題也引起了實務界的關注,例如,季豐認為,要實施聯網審計,需要解決數據采集難的問題。而云計算,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可以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云計算是快速提升注冊會計師的數據獲取能力的一把鑰匙。
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從一個共享的、可配置的資源池中,獲取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計算資源。云計算有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三種服務方式。
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采集,是國內審計軟件供應商提供的一種應用。軟件供應商一般同時提供相關的售后服務,為用戶免費解決數據采集過程中遇到的故障。因此數據采集也可理解為軟件供應商提供的一種服務。設想一下,如果將這種數據采集服務放在云上,由注冊會計師按需取用,是否可以瞬時突破注冊會計師的數據采集能力邊界?
數據采集云服務,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1.無人干預形式
注冊會計師在自己的電腦上不再安裝數據采集工具,而是直接調用云端的審計軟件來采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并按使用時間或采集的數據量向軟件供應商付費。
2.有人干預形式
在云端不僅有軟件,還有一個工程師通過遠程協助的形式,操作用戶的電腦來采集數據,注冊會計師可以觀察或者錄制工程師的操作過程,以防止操作不當產生的數據泄露風險。在這種形式下,可以按使用時間計費,也可以按采集結果計費,即采集不成功則不計費。如果采用這種形式,會計師事務所與軟件供應商簽署的服務水平協議(SLA) 中應含有保密義務條款。
云計算一般無人干預,但以網絡方式提供的有人干預的服務,同樣體現了云計算的思想,也符合云計算的五個特征:資源池、按需服務、快速伸縮、廣泛的網絡訪問和按使用量付費。圖1 為數據采集云服務的示意圖。
數據采集云服務模式是否可行,首先要看需求方是否接受并付費。只要云服務能采集到注冊會計師所需要的數據,就解決了其需求痛點,幫助其突破了數據采集能力邊界;因為服務的時間成本低,服務費用標價與審計軟件的采購費用、年度維護費用相比,微乎其微。獲得這樣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注冊會計師沒有理由不支付費用。
其次要看數據采集云服務的供方——軟件供應商是否愿意提供服務。對軟件供應商而言,由免費模式變為小額收費模式,由提供指導變成直接幫用戶采集數據,這是一種服務模式的創新,有利于軟件供應商解決售后服務崗位人員的激勵問題。而采集不成功則不計費,是對軟件功能的考驗,可以促進軟件供應商不斷改進產品,突破其功能邊界。筆者曾與某審計軟件公司負責人對上述設想進行探討,其認為完全可行,并愿意進行嘗試。
上述“有人干預”云服務形式并不局限于審計軟件供應商。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IT 支持部門具備利用數據庫查詢工具采集數據的能力,則可以云服務的形式提供給項目組,并可按使用時間進行內部計費結算。
云計算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思想,為打破各種能力邊界提供了可能,破解了注冊會計師的數據采集之難。
無論是被動取得,還是主動采集,或是本文探討的數據采集云服務,大多數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是在被審計單位現場獲取數據。與遠程方式相比,注冊會計師在被審計單位現場可以觀察會計人員或IT 人員的完整操作過程,以確保數據來源可靠。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注冊會計師可能無法實施現場審計。中注協指導意見指出,“審計項目組通常可以采用電子數據傳輸的方式從被審計單位獲取相關數據或文件的電子版,并執行檢查、分析程序或重新計算等”。如以上述被動取得方式獲取數據,根據指導意見,應考慮通過電子數據傳輸方式獲取數據的安全性;如以主動采集方式獲取數據,則可考慮在被審計單位授權下遠程登錄其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查詢,或者通過信息安全程度較高的遠程協助軟件,直接操作被審計單位會計人員或信息技術人員的計算機,登錄其會計信息系統獲取數據,或利用數據采集云服務繞過會計信息系統獲取數據。
為確保遠程采集的數據來源可靠,注冊會計師可以考慮通過遠程全程視頻方式觀察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登錄其會計信息系統的情況,并考慮追加以下審計程序:
(1)經與被審計單位溝通,由其會計人員在手機上安裝實時視頻軟件和相關錄屏軟件,觀察被審計單位人員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會計信息系統的過程,登錄成功后,核對信息系統界面是否與此前在現場觀察的記錄一致;
(2)要求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點擊會計信息系統中的不同模塊,以確認相關模塊是否顯示數據,在此過程中對會計信息系統界面是否有異常保持警覺;
(3)要求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點擊會計信息系統中的登錄日志模塊,注冊會計師隨機指定若干日期(包括以前年度、本年度的日期以及當天),查看是否有相關人員登錄;
(4)注冊會計師事先準備好以前年度取得余額表和序時賬數據,要求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按以前年度某日期和某會計科目、某張憑證進行查詢,并即時與遠程顯示的屏幕進行核對;
(5)要求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在會計信息中操作導出余額表和序時賬數據,同時要求被審計單位拉近鏡頭并聚焦,由注冊會計師對計算機上的機器日期、會計信息系統中顯示的日期等關鍵信息截屏;
(6)提請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將導出的余額表、序時賬等電子文件通過數據傳輸方式發送給注冊會計師;
(7)注冊會計師對全過程錄屏,在收到被審計單位傳輸的文件后,進行核對和檢查;
(8)在上述整個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需要對被審計單位利用遠程執行審計工作的局限性實施舞弊的可能性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