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福樹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錦東華僑學校 福建 晉江 362251)
進入八年級,學生分化的形勢更加嚴峻,嚴重影響著數學教學內容,對素質教育的成果也有著不利影響。筆者就實踐教學經驗,具體分析造成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分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在教學中對這種現象進行正確引導。
1.1 缺乏學習數學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和解決難題的意志有很大的關系。相比于七年級,八年級的數學難度繼續加深,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點學生缺乏適應性,一遇到數學難題就逃避,甚至喪失對數學學科的信心,課堂上不參與教師互動,對于作業練習草草了事,沒有思考過程,缺乏對于公式定理等基本內容的記憶,時間積累導致學習更加困難,成績下降。
1.2 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在以成績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下八年級數學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面對大班存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差異的學生,教師采用傳統的灌輸填鴨式教學方法,缺乏對于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對待,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必然導致學習分化問題的愈發嚴重。同時作業中也存在無法區分學生質量高低,甚至出現抄襲現象。
1.3 掌握知識、技能不夠。新課改提出課堂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被動地接受是無法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學生無法充分掌握知道。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在解決數量和空間問題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多方位能力。因此,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解題技巧是難以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因此,即以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2.1 深入了解差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大多數差生不喜歡數學一方面是學生學習習慣不好,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課后貪玩,抄襲作業,另一方面是家里缺乏家長的督促和管理,讓學生自由發展。老師對于差生難免產生急躁和不耐煩的負面情緒,而且這些情緒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加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溝通,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同時進行特別關注,形成良好的教育模式。可以在課堂上對鼓勵學生進行回答問題,在學生不會的時候進行引導與鼓勵,從而讓學生獲取滿足感。
2.2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提高對于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之中。在課堂中營造一個以鼓勵為主、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的攝取知識過程中獲得自信,提高學習熱情,促成一種激勵教育模式。
例如,在平方根的課程中,老師先提出問題,創設一個知識背景。
問題一:做一塊面積為36m2的正方形操場,操場的邊長應是多少?
問題二:已知一個圓形紙片的面積是9πcm2,那么紙片的半徑多長?
通過引導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引入關于平方根的概念。接著拋出深入問題,比如36的平方根只有6嗎?那你們會求90的平方根嗎?-4有平方根嗎?在了解基本知識后,通過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考慮負數的平方根問題以及不能開根號的數。
2.3 加強教師能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提高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課堂時間中不斷研究和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課前主動預習,進行有重點、有目的地聽課,再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和做題運用,實現舉一反三。教師通過提高自身魅力,努力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喜歡,用真誠去打動學生,用科學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塑造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有著高尚人格魅力的人民教師。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課程中,這是將數理計算和空間思維結合在一起的重要課程,因此對于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首先通過歷史背景引入勾三股四弦五的思維模式,進而推出a2+b2=c2的計算方程。在學生通過簡單的例題對該公式進行熟悉之后,教師引出有深度的例題,例:很久很久以前,古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成等距離的十三個結,然后用木樁釘成一個三角形,如圖:
你知道這個三角形是什么形狀嗎?
綜上所述,八年級數學教學中,為更好地解決學習分化的問題,教師應該以新課改的目標為導向,強化學科素養,從思想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課堂上引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扎實的知識儲備,從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關懷,努力實現因材施教。多方面共同作用以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解決老師、學生、家長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