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靈
(深圳市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全民閱讀”以來,全民閱讀連續六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1]。2018年1月1日實施的《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指出,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加強與學校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服務[2]。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引導下,國民的圖書閱讀意識越來越強,館校合作成為引領學生閱讀行為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并研究館校合作,王樂將館校合作分為“目的—決策”機制、“過程—執行”機制和“結果—評價”機制3個層級,并比較了中英兩國館校合作的現狀、運行和機制[3]。魏然在科普教育的背景下,闡述了目前館校合作的發展歷程以及開展的意義,分析了館校合作的未來發展趨勢[4]。趙慧勤和張天云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視角,對館校合作的現狀進行的調查,分析了館校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館校合作的策略措施[5]。張毅紅等分析了館校合作在促進小學生閱讀方面的作用,從少兒閱讀的興趣出發,提出構建“館、校、家”三方聯運機制和社會力量等多主體協同開展館校合作,可以有效地促進少兒閱讀的長效發展[6]。筆者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發現很少有讀者從學校角度分析館校合作效果的影響因素,故將從學校視角出發,調查館校合作的現狀,分析館校合作效果的影響因素。
館校合作,是公共圖書館與學校之間為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而采取的合作。廣義的館校合作是指公共圖書館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通過與學校圖書館合作,開展聯合閱讀推廣活動。狹義的館校合作特指公共圖書館在學校建立分館,提供圖書文獻等資源服務。筆者采用廣義的館校合作概念,即公共圖書館與高校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方式。館校合作內容不僅包括文獻資源共享共建合作,也包括閱讀推廣交流活動合作。從高校角度而言,參與館校合作,能夠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促進學生的廣泛閱讀,也能夠有效利用公共圖書館的機構力量,引導學生的深度閱讀??偟膩碚f,館校合作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參與館校合作的現狀,優化學校參與館校合作的效果。
筆者的研究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館校合作的現狀,二是館校合作效果的影響因素?;谘芯磕繕耍{查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館校合作的現狀,包括館校合作參與頻率、館校合作參與形式、館校合作參與模式、館校合作方式,采用選擇題項來了解上述現狀,具體見表1。第二部分是館校合作效果的影響因素,包括學生閱讀意識、學校重視程度、館校合作服務、館校合作資源、館校合作時間、館校合作環境,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來評價上述影響因素,具體見表2。

表1 館校合作現狀調查

表2 館校合作影響因素調查
筆者主要是從學校視角來分析館校合作的推廣實踐及其效果的影響因素。對于學校來說,學生是館校合作的直接受益者,老師是館校合作的推廣者,學校圖書館人員是館校合作的對接者和服務者,關于館校合作的現狀和效果,學生和教師的判斷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學校的圖書館人員能夠全面地了解館校合作的運轉及其效果。因此,調查對象主要是學校的圖書館員。
調查數據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方式采取網絡調查和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網絡調查方面,主要是通過各個學校圖書館網站獲取聯系方式,通過郵件或者QQ發送電子問卷;現場調查方面,主要是走訪各個學校的圖書館,面對面地發送紙質調查問卷。調查范圍是廣州市的82所高校,調查時間為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25日。首先根據學校圖書館主頁的有效聯系方式發送網絡問卷,發送82份,回收得到有效問卷38份;然后針對42個網絡問卷無效的學校進行現場調查。
針對82所廣州市高校的問卷結果,統計館校合作的現狀。
館校合作參與頻率調查結果見表3。在所有82所學校中,每學期開展館校合作的次數為0次、1-2次、3-5次、5次以上的學校分別有20所、44所、12所、6所,分別占比24.39%、53.66%、14.63%、7.32%??梢姡^一半的學校每學期開展館校合作的次數為1-2次,近1/4的學校沒有開展館校合作,說明學校與公共圖書館之間開展館校合作的頻率不高,存在“館熱校冷”的現狀。

表3 館校合作參與頻率調查結果
館校合作參與形式調查結果見表4。在開展了館校合作的62所學校中,圖書館邀請學生參觀、設立流動書攤、建立分館、共享線上資源的學校分別有12所、11所、9所、30所,分別占比19.35%、17.74%、14.52%、48.39%。可見,近一半的學校通過和公共圖書館共享線上資源來實現館校合作,只有近1/3的學校采取的是流動書攤和建立分館這種深度合作方式,說明當前學校與公共圖書館之間館校合作的程度較低。

表4 館校合作參與形式調查結果
館校合作參與模式調查結果見表5。在開展了館校合作的62所學校中,館校合作為學校主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公共圖書館主導的學校分別有4所、10所、48所,分別占比6.45%、16.13%、77.42%??梢?,超過七成的館校合作都是以公共圖書館為主導的,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不足一成,說明當前館校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的還是公共圖書館,學校在館校合作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且上級教育部門發揮協調統籌作用有限。

表5 館校合作參與模式調查結果
館校合作方式調查結果見表6。在開展了館校合作的62所學校中,館校合作方式是封閉合作、跨校合作和其他的分別為35所、11所、16所,分別占比56.45%、17.74%、25.81%。可見,超過一半的館校合作是封閉式合作,說明大部分學校之間缺少長效合作機制。

表6 館校合作方式調查結果
針對62所廣州市參與館校合作高校的問卷結果,分析館校合作效果的影響因素。
以館校合作效果為因變量,學生閱讀意識、學校重視程度、館校合作服務、館校合作資源、館校合作時間、館校合作環境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來探究館校合作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見表7。模型檢驗顯示,LR統計量為117.2472,顯著水平接近零,說明模型總體擬合較好。

表7 回歸結果
如表7所示,學生閱讀意識的相關系數為0.8177,為正,顯著水平為0.1024,大于0.1,說明學生閱讀意識對館校合作效果沒有顯著影響。學校重視程度的相關系數為0.0325,為正,顯著水平為0.1216,大于0.1,說明學校重視程度對館校合作效果沒有顯著影響。
館校合作服務的相關系數為1.9187,為正,顯著水平為0.0102,小于0.01,說明館校合作服務對館校合作效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館校合作資源的相關系數為2.1279,為正,顯著水平為0.0000,小于0.01,說明館校合作資源對館校合作效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館校合作時間的相關系數為0.8319,為正,顯著水平為0.1057,大于0.1,說明館校合作時間對館校合作效果沒有顯著影響。館校合作環境的相關系數為0.9257,為正,顯著水平為0.1151,大于0.1,說明館校合作環境對館校合作效果沒有顯著影響。
總的來說,服務和資源是館校合作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服務機制越好,館校合作的效果越好;館藏資源越合理,館校合作的效果越好。
綜上,學校館校合作的參與度不高,有近1/4的學校完全沒有參與館校合作,在參與的學校中,絕大部分的參與頻率也很低。在參與館校合作的學校中,館校合作模式單一,不僅缺少多方合作機制,也缺乏長效合作機制,一方面,館校合作只是單一的公共圖書館與學校之間的協作,缺乏其他機構的廣泛參與,參與人員單一;另一方面,館校合作在信息資源上基本處于封閉和半封閉狀態,只有少部分學校之間可以實現“跨校借書”,公共圖書館在學校的館校分館之間沒有長效的合作機制。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資源是影響館校合作的關鍵因素?;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館校合作的運行效果。
針對公共圖書館館校合作參與度低問題,可以創新館員服務方式,積極了解和分析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偏好,加強對圖書資源的整理,方便學生能夠利用有效的時間進行快速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也可以建立圖書館區域聯盟,加強區域內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圖書漂移”的方式開展流動圖書庫活動,建立通借通還關系,將圖書館資源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最終通過學生的閱讀需求來刺激學校加強館校合作。
針對公共圖書館館校合作模式單一的問題,可以聯合舉辦閱讀推廣活動,公共圖書館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聯合其他各學校和區域內社會機構共同開展閱讀推廣,這樣可以聯合各方力量豐富合作內容,發揮各層面的特有力量,提供充足的資源,增強館校合作規模。也可以通過總分館的形式,構建多方合作機制,公共圖書館發揮牽頭作用,將區域內的學校分館納入統一管理系統,以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作為內核,實現圖書館與學校資源通用,簽訂合作協議,相互監督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模式,通過多元化合作促進館校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服務和資源的關鍵影響因素,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服務機制,公共圖書館基于學校教育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趨勢,優化核心資源配置,重點滿足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由被動的資源提供者轉變為資源定制服務者;學校則應該有效利用公共圖書館的第三空間,積極開展與素質教育相關的閱讀推廣活動。另一方面,要構建特色資源庫,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在資源的共享共建過程中,應突出特色資源的采集和使用,可以針對區域風土人情建立特色的區域文化資源,增強區域文化傳承,通過高效的服務和特色資源提高館校合作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