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杰 樊 磊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450042)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建設領域BIM 技術的應用、建筑產業工業化推進發生著較大的變革,同樣,職業教育為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SPOC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教學模式以微視頻為課程核心,按照課程進度計劃對教學活動進行有目的的設計,完整呈現教學過程;同時有針對性地面向自己的班級,將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 如何按照課改要求,在SPOC 教學模式下實施混合式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設置教學任務和教學檢查,并隨時根據學情分析對教學內容和授課方法進行總結, 對SPOC 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價價值進行研究,是文章的重點內容。
傳統的《BIM 安裝造價應用》教學采用“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考核評價模式,許多同學在考試前一周突擊考試內容,依然能取得較高分數,不能全面、客觀反應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及平時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存在一定弊端,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平時表現較好、專業知識掌握扎實的同學的積極性。由此,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在本課程的學習中,引入過程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最早由布盧姆(Bloom)引入教學領域,他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性評價”[1]。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的,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的實現情況作出的全面評價。
本課程在設計時,運用SPOC 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實施、教學跟蹤、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規律。
在課程建設及設計時,重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堅持“學生受益第一、開放共享為先”, 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 著力MOOC 建設,充分發揮課程共享作用,推進在線開放課學分互認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
具體框架結構如下:

圖1 課程構架

圖2 教學設計
結合《BIM 安裝造價應用》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高、知識點多且較復雜等特點,并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課程借助于超星泛雅平臺設計過程性評價,主要采用小組內互評與自評,小組間互評、教師評價、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效果良好,得到普遍好評。
1)小組內互評與自評
根據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對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筆者設計了小組內成員互評及學生自我評價兩部分內容。
章節設置情況如圖1 所示。 根據章節及任務設置,在泛雅平臺設置有教學任務、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學資源、課后拓展五個方面的學習要求,通過線上推送以上五項任務,要求同學們完成課前預習并參與課前測試。 根據課前資源學習及測試情況、自身實際情況,小組內成員互相評分及自我打分,并附改進建議,設置分值。
本環節共計100 分, 占期末總體評價分數的10%。
2)小組間互評
結合線上學習完成情況,掌握學生學習基礎、作業完成情況、平臺學習情況、小組協助參與情況、章節設定目標完成情況等。 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借助泛雅平臺隨機圈人,對課前學習情況進行匯報,組內其他成員可做補充,同時組織小組在課上完成相關教學任務,根據小組課堂學習、參與情況及任務完成情況,實現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評分。
本環節共計100 分, 占期末總體評價分數的10%。
3)教師評價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評價在過程性評價中起主導作用,可以更好地反饋和引導學生針對自身薄弱環節進行學習。 教師根據泛雅平臺資源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測試結果進行小組及小組內成員的評價。 在本門課程中,筆者對每章節內容都設置有教學任務、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資源及學習視頻,并設置有相應的任務點,可通過同學們對任務點的完成情況及網站瀏覽情況、測試題完成的準確性與完成時間的長短等予以打分。 另外,在每章節設置有實操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實操任務之后將其詳細的操作過程及最終結果上傳至學習通,根據實操任務完成情況予以評價。
教師根據線上作業完成情況及線上測試結果,在課堂學習中客觀地觀察小組成員的課堂細節。 此外,在學生自評過程中,教師評價起參考作用,重在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教師需要定期、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教師可能會發現,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表揚就可能使學生倍感鼓舞。 教師對學生評價時需要有評語,包括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教師給出的建議等,必要時與學生談話、交流如何改進[2]。
本環節共計100 分, 占期末總體評價分數的30%。
4)實踐操作能力
根據《BIM 安裝造價應用》課程學習目標要求,分小組給出已建或在建安裝工程圖紙,按照圖紙及河南省清單計價規范及定額要求,采用廣聯達軟件進行實操練習,要求小組采用軟件完成工程量清單編制,并采用GCCP5.0 完成計價。 通過與實際工程造價文件比較,由教師及其他小組成員檢查安裝工程模型的準確性、完整性,并分別給出分值。
本環節共計100 分, 占期末總體評價分數的30%。
5)期末測評
期末測評是對學期學習成果的檢測,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應用,主要以客觀題的方式予以呈現。 教師提前將題目傳至超星泛雅平臺,以客觀題為主(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形成題庫;在期末考試時,按照要求隨機組卷,每個班級共計組成20 套試卷,每套試卷由50 道單選題(每題 1 分)、30 道判斷題(每題 1 分)、10 道多選題(每題2 分)構成;要求同學們在60 min 內完成答題,提交之后由系統自動給出測評結果。
本環節共計100 分, 占期末總體評價分數的20%。
計算上述五個環節得分的加權平均值,得到學生期末總評成績。

過程評價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及方向,是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可以有效地觀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學生動手能力及實踐應用能力,注重培養其創造性及創新性。
分析超星泛雅平臺的后臺反饋數據可知,采用過程性評價之后,平臺訪問次數明顯增加、任務點完成情況良好,作業提交及時、準確率較高;小組內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良性競爭,積極參與課前資料準備及課中小組匯報、 小組搶答等課前、課堂活動,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氛圍活躍,學習效果較好。
通過兩學期的教學,采用SPOC 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價可得出以下結論:
1)小組內部成員通過自評與互評,可以增加小組內部成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自我認知,了解自身學習上的優缺點并改進。
2)通過使用形成性評價的小組互評方法,學生在承擔小組任務時,有更多的機會與小組其它成員交流合作并競爭,可以提升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強烈[2]。
3)通過教師評價,教師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對于基礎薄弱學生、重點難點予以重點關注。 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在泛雅平臺上采用SPOC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相對于傳統的一考定音,形成性評價更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