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君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710061)
“昔漢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馬”。 下馬,一條古街的名字就應運而生。 對于下馬陵街這樣具有悠久歷史的街區,設計師應該做到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運用設計手法,合理地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文脈是指事物的環境背景和事物間的聯系。在文章中特指下馬陵街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特征,包含環境及當地的文化習俗、街區歷史典故,具備很強的地域性。
1)調查發現,下馬陵街區有一個清晰的歷史文化背景。 下馬陵街全長約850 m,位于和平門西側,西至柏樹林南口,街東北側有董仲舒墓。 董仲舒墓俗稱下馬陵,所在街道稱為“下馬陵街”。 民間相傳有兩種說法:①漢武帝每次經過董仲舒墓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以示尊重;②董仲舒的信徒過此地皆下馬,以表尊重。
2)下馬陵街除了本身的歷史文化外,還有鼓樂文化。 此地的東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 東倉鼓樂文化主要體現在店家的買賣上,特別是下馬陵街有大量的藝術劇社,也有賣鼓類樂器的,形成了具有當地地域文化的產業。
下馬陵位于西安市的中心城區(碑林區)之內,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它在局部空間布局上,表現為中心城區具有高度的集聚狀態, 人口密度相當大。 在這個人口高密度、經濟發展迅速的地方,如何在保護歷史遺址的情況下提高經濟效益,是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1.2.1 功能分區與文化的關系
下馬陵位于城墻下邊, 街頭是碑林博物館,街尾是董仲舒墓,所以文化區所占比例較大。 除此之外,其余地方均為生活區。 下馬陵街非常具有生活氣息,餐飲店隨處可見,弱化了此地的文化氣息。 從歷史文化背景的角度來看,下馬陵的地理位置優越,附近有城墻、書院門等知名的歷史文化景點。 但對比附近的西安書院門,雖然下馬陵的歷史記載眾多,但名聲不顯,有關部門沒有很好地宣傳此地歷史文化。
1.2.2 人流動向與經濟效益
下馬陵所在區域并沒有明顯的地鐵或公交經過,需要步行一段距離才能抵達。 沒有便捷的交通就意味著人們會降低來此處的欲望,從而降低經濟效益。
1.2.3 與地區氣候相適應的空間設計
西安市地處平原地區,是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下馬陵屬于較為干燥、常年吹東北風的平原地區。
在建筑方面,下馬陵同很多西安建筑形制一樣,大多采用盝頂建筑。 這種建筑形制一方面可以保持與古代建筑(坡屋面)外觀形式上的一致,另一方面,與關中地區有名的“房子半邊蓋”不同。 盝頂式建筑有上人屋面,人們可以利用良好的日照進行一些室外活動。
在大的空間方面,城墻恰好位于下馬陵的南側,遮擋住了此條街的大部分日照。 基于這個原因,下馬陵的做法是將道路做寬, 建筑退界一定的距離,保證住戶有充足的日照條件。 觀察發現,即便在正午太陽處于最高時,陽光也照射不到街道,最多照射到建筑的一層樓的高度。 此外,設計師在考慮日照的同時,還要考慮植物的因素。 高大的樹木遮擋了大部分的陽光,給建筑留下的日照寥寥無幾。若將來要改造下馬陵街,如何對行道樹進行合理搭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要想重新構建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首先需要提煉街區文脈要素。 下馬陵的文脈要素主要以墓碑為主的石刻文化、東倉鼓樂文化、西安的古城墻文化。 在改造中運用保護和復興的手法將這些重要的歷史傳統要素應用到現代生活空間內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論起文化底蘊,下馬陵也不比書院門差多少,可但在名氣上卻很大差距。 調查發現,書院門基本面向大眾的商鋪都在售賣文房四寶,營造出一種書香氛圍,游客也越來越喜歡在此處購物,精品商店也越來越多,帶動了經濟發展。 下馬陵可以借鑒書院門的發展模式,在面向大眾的商鋪中開設石刻店和售賣樂鼓店, 一是能呼應碑林文化和東倉門文化,二是可以形成固定的商業區,吸引游人過來。
下馬陵街區與其他西安老城區的道路一致,采用橫平豎直的布置方法,主街道與次干道基本是正交關系,只有小路會考慮行人的行走習慣,做得稍微曲折。 設計師在布置各個區域的功能時,可以以一條街為單位,每條街營造不同文化的氛圍,創造特殊的街巷空間。
設計師在考慮文化因素改造下馬陵的同時,也要將歷史文化街區的現代化設計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為下馬陵增添新的生機和活力。 現在國內許多地方的改造項目都是照搬模式,把歷史街區打造成酒吧、KTV、咖啡館等餐飲娛樂聚集地,成了人們口中的商業街。 即便要發展旅游業,也要因地制宜、獨具特色,結合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 如在下馬陵街區我們可以利用石刻、碑刻等方面的文化優勢,開展雕刻手做班、石碑科普等系列文化普及工作。 這樣既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與其他歷史文化街區別開來。
增添下馬陵生機活力的方法并不只有開展旅游業這一條途徑,設計師也可以利用居住建筑的立面,營造一種特殊的環境氛圍,并運用歷史傳統文化要素重塑空間,創建與城墻風格相協調的建筑風貌空間,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格局的延續。 基于下馬陵現有的建筑條件下,大多數的盝頂建筑上方平坦,確實可以與城墻呼應,但僅僅是微微出挑的小坡度建筑又太過單一,可以建造一兩座獨具西安特色的建筑,供游人游覽。
當代設計師進行街區改造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歷史文化的傳承,保留人們歷代相傳的城市文化和美好記憶,這是一座建筑、一片街區所傳達的更深層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