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民營經濟憑借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最大企業集群、最大投資主體和解決就業最主要渠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關鍵轉型期,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民營經濟面臨許多新的困難與挑戰,市場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滑、金融風險上升、轉型升級壓力變大、營商環境有待改善,這些問題都導致民營經濟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勢頭減弱。從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政府的支持與自我革新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與發達省份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當下山西省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時期,迫切要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摸清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山西省民營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在自身管理、創新動力、體制機制上存在的不足,探尋推動其發展的動力作用機制,探索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這對于振興山西民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學術界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展開廣泛的理論研究。從宏觀整體研究來看,民營經濟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和增進開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拯,韓保江(2018)強調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藍蔚青(2019)認為民營經濟在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調整路徑、區域經濟制度變遷路徑中發揮著明顯的作用。程建華,郭瑩瑩(2019)從企業規模、產值規模、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以及外部競爭、社會效益等多方面闡述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成果。在區域研究方面,學者們重點考察民營經濟對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推進企業現代體制改革、緩解就業壓力等。李雪嬌,姜琳等(2019)研究民營經濟對于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推進區域城鎮化進程的顯著作用。但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理論規范分析為主,定量實證分析比較少。
學者們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動力可以分為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外部動力方面,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主要外部動力因素是制度變遷、政府政策支持,而且體制創新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前提和主要動力。余遜達(2018)強調,民營經濟的發展來自安全、公平、開放的法制環境和商業環境,它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打破各種“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建立“親清”的政治和商業關系。在內部動力研究方面,郭玉晶(2016)提出,民營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民營企業家的價值追求、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科學管理和產權改革。王一鳴(2018)認為,民營經濟的動力和創造力的發揮,依托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有學者研究認為民營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是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牛桂千(2019)指出,從創新、人力資本、金融、制度、消費需求等方面對民營經濟動力系統進行分析。
民營經濟是增強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山西省民營經濟如今已經占據全省經濟總量的一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推進創新發展、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當前全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民營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選取2015—2018年近四年的數據,主要從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加稅收三個方面對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進行分析。
2015—2018年,山西省民營經濟增加值持續增長,基本高于全國非公有制經濟和全省GDP平均增速,2017年山西民營經濟增加值名義增長17.16%,高出GDP名義增速(14.70%)2.46個百分點,高出上年民營經濟名義增速(4.43%)12.73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18年受到全國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呈現小幅波動下降。在中部地區內部,2016年以前,山西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均低于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居于末位;從2017年開始,山西省出臺各項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政策,盤活全省民營經濟資源,為民營經濟發展釋放活力。與發達地區相比,2016年以前,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均低于江蘇、山東、廣東等省份;但從2017年以來,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發展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這些發達省份。總體來說,2015年至2017年,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整體上呈現穩步上升態勢,2017年之后,中部地區與發達省份的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均呈現顯著下降(詳見圖1),而且發展差距在變小,說明新常態時期全省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發展變緩,亟需推動其進入高質量轉型發展通道。
本文通過采用各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各地區民營經濟增長貢獻。數據顯示,2015—2018年,山西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GDP的貢獻維持在48%左右,對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部地區內部,山西省民營經濟的貢獻處于較低水平,很明顯的落后于湖南、湖北,與鄰近省份河南也存在很大差距;與發達地區相比,山西民營經濟的貢獻均落后于同期江蘇省、廣東省等發達省份(詳見圖2),這表明山西省民營經濟不管與同地域中部地區還是發展較快的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自經濟進入新常態后,2017年以后,各地區民營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需要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與潛力。民營企業要不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引進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其科技含量。

圖1 2015—2018年各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率情況(單位:%)

圖2 2015—2018年各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情況(單位:%)
在對各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對就業拉動的貢獻分析時,本文選取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這一指標進行衡量。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2010—2018年,山西省民營經濟的從業人數不斷攀升,民營經濟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截至2018年底,全省私營企業戶數達到54.83萬戶,從業人數274.86萬人;個體工商戶數163.02萬戶,從業人數367.92萬人,民營企業從業人數合計達到642.8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總數的1/3,占全社會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63.7%。從中部六省來看,山西省對就業的貢獻僅低于湖北省、江西省,但明顯高于河南、湖南,說明民營經濟在增加就業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盡管這一時期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對拉動就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橫向比較發現,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山西省民營經濟的就業水平較低,僅相當于江蘇省、廣東省的2/5左右,這表明全省民營經濟發展規模小,數量不足。

表1 各地區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比重情況(單位:%)
山西省民營經濟歷經多年發展,已經從最初的“草根經濟”發展到現在占據“半壁江山”,民營經濟的發展有效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從圖3數據可以看出,2015—2018年這3年間,山西省民營經濟上繳稅金從977.3億元增長到1939.4億元,高于同期山西省地區稅收的增長速度,實現繳存額翻番。從中部六省來看,安徽省民營經濟稅收總量最高,江西省、河南省次之,山西省居于末位;與發達地區相比,全省民營經濟稅收總量僅相當于同期江蘇省的1/3,廣東省的1/4,差距顯著,山西省依然落后。數據顯示,2015—2018年,山西省民營經濟占地區稅收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2015年的52.7%上升到2018年的67.1%,3年間上升了15個百分點,與安徽省基本持平,上升趨勢在中部六省中發展最快,說明全省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進一步分析發現,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各地區民營經濟稅收增長呈現出緩慢發展的趨勢,發展速度均有所下降,有些發達地區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圖3 2015-2018年各地區民營經濟稅收占比情況(單位:%)
系統論是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創立的,他在1945年公開發表的論文《關于一般系統論》一文中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概念,并詳細闡述了系統論的概念與原理。本文以系統論為理論支撐,構建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基于經濟學基礎理論,分析該動態系統內各要素、各子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
構建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的四大子系統,并在每個子系統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動力要素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
民營經濟的發展是由多種動力要素相互影響、共同推進的動態調整過程,各子系統、各動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下面結合實際運用經濟學理論對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1.制度源動力系統具有牽引力作用,形成導向動力機制。全省民營經濟基礎薄弱,通過對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歷程的分析,可以發現單純依賴誘致性的制度變遷很難滿足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只有通過政府實施強制性制度變遷,推動制度源動力系統的不斷完善和升級,才能實現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改善民營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在這種牽引力作用下,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實、落細,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
2.創新驅動力系統對動力系統具有推動力作用,形成強化動力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動力系統內各動力要素轉型升級,從而增強動力系統的動力作用,實現收益最大化,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創新發展可以把新要素引入原有的發展體系,通過創新驅動力激發創新主體的潛力,這種作用力作用于動力系統內的各動力要素,效能越高,刺激動力系統所產生的動力就越強勁。
3.政府推動力系統對動力系統具有支撐力作用,形成保障性動力機制。山西省民營企業這些年通過技術改造、制度創新,使全省民營經濟的創新活力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企業研發投入較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傾向,產品差異性小、產業升級緩慢。民營經濟的發展需創新驅動力系統提供不竭創新動力支撐,但創新動力的激發也需要公平的政策和良好的政商環境,在政府推動力系統的支撐下,技術創新作為動力將得到顯著提升,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驅動力系統的動力作用。
4.人力資本與金融輔助系統對動力系統具有輔助作用,形成輔助動力機制。人力資本積累是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創新能力的動力和源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設備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人力資本迅速上升,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增值,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系統,為民營企業經濟平穩增長、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提供資金支持。人力資本存量越雄厚,金融創新服務越完善,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提高越快,創新驅動力系統產生的效能就越強。
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創新。加強制度創設和機制設計,構建部門協同治理模式,打通部門間數據共享、工作互補的通道,提高“中間一公里”的效率、質量和安全性,提升各項制度的整體效能;深化財稅體制和投融資機制改革,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降稅清費力度,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和支持力度,形成財稅激勵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科學管理體制,完善產權結構改革,建立家族成員和企業在崗職工互信共治的企業管理模式,實現家族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型的發展模式。
構建完善的民營企業技術研發支持體系。一是構建民營經濟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探索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專業服務。二是創新技術研發組織模式,構建以中小民營企業為技術積累和創新核心的更加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三是加快建設自主創新體系,積極搭建民營企業創新平臺,同時提高企業承接科研成果項目的能力,推進創新成果轉化。以科技研發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和發展一批專業性研發平臺和基礎保障平臺,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機制,來助推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在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集成各類資本要素,興辦孵化機構,培育眾創空間。打破人才要素流動壁壘,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校企”和“科企”聯姻,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
培育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有效推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引領民營企業向高端產業化、產業高端化發展。其一,做優第二產業,發展高端產業。推動產業延伸,完善產業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其二,做強第三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層次,構筑現代服務業體系。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創新升級產業集群。通過發展產業集群,促使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效銜接,合理配置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激活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產業集群發展上,打造各具特色的全產業鏈,促進產業前延后伸,培育區域優勢產業集群,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