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娟

眾所周知,培智學校中的學生與一般的學生不同,其在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上存在著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導致他們較難像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所以才要在培智學校中學習一些基礎的知識和生活能力。他們在日常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比普通學生要多,導致他們在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也相對不集中。
眾所周知,培智學校的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把平時的數學學習帶入生活之中,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熱愛數學。
但是當前我國培智學校在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這一方面尚有不足,教師在教學中所設計的生活化情境和實踐活動都過于簡單,其內容并不具備實際價值。很多生活化情境的教學內容雖然貼近實際,但實際的教學價值并不高,個別教師會從“買東西”此類教學內容入手,可見其并沒真正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是什么,無法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更深刻的含義。
這種形式化的生活化實踐教學,對于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影響不深,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并改善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生認識阿拉伯數字3時,教師可以用毛絨玩具以講故事的方法來講解。首先,教師先拿一只玩具熊讓學生記住,然后再拿另外一只熊放在講臺,之后又拿出一只握在手中,然后問學生此刻共有幾個小熊玩偶。通過此方式,不僅能讓學生認識數字3,還能告訴學生1+1+1=3這個算式。
我國當前的培智學校存在的問題很多,如機械追求數學生活化。有一部分數學教師在生活化數學教學時,把生活實際與數學相融合看作是唯一教授數學的方式,讓數學的學習方式過于單一化、機械化。這也就導致了培智學校學習數學的方式不夠科學,讓學生的數學課完全被游戲表演和生活故事占據,教學變得非常片面,導致數學知識的本體位置下降。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將生活化教學與數學課融合得太過度,否則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也會因此下降。
例如,在講解阿拉伯數字1~10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學校里的綠化區進行實地觀察,教學生數綠化區中的樹木或者其他植物,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在學習數字的同時貼近大自然,在溫和的風中感受數學的內涵。教師帶學生走出教室,可以讓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從而脫離那些機械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切地將數學運算融入日常生活中。
教師在設計生活化教學的情境時,應該充分考慮如今時代的發展以及教學案例的可實行性。教學內容是否體現了時代主體,教學方式是否在不斷創新,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結合實際考慮到學生日常生活經歷以及生活經驗,設計的教學方案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否則學生會難以理解案例的內容。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很大程度地激發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讓學生通過所學的知識,合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了解學生的生活時間,同時鼓勵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例如,在講解數學中的乘法運算時,可以這樣給學生講解:“我們學校的長方形花田里有很多月季花,月季花的橫排共有10朵花,豎排有8朵花,想要知道這片花田共有多少月季花,應該怎么運算呢?”在進行這個乘法運算的時候,先要讓學生了解此花田的形狀和花朵排序,然后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這個花田的樣子,進而引入乘法運算。通過這樣結合實際的案例進行講解,學生會更快地理解這個知識點。
綜上所述,在培智學校中把數學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使數學知識返璞歸真的學習方法。利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明白數學的重要性,以及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在無形之中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