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延芳

從當前的教育形式來看,我國此刻正處在一個新道德、新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構建當下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傳統的國學經典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內容中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規范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可以讓學生在進行國學經典教育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觀念,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對國家、社會以及家庭等方面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而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國學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好地吸收民族智慧,進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通過講述國學經典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小寓言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并在德育內容的不斷滲透下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獲得素質教育方面的全面發展。
比如,小學語文國學經典中“孟母斷機”的小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先進行故事內容的閱讀和理解,然后在上課時指導學生進行分角色閱讀,找人分別飾演孟母和孟子。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時深刻體會故事中蘊含的道理,讓他們懂得學習不能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下去才會像孟母那樣成功把一根根線織成布,然后做成衣服。讓學生在進行經典故事閱讀的同時,在思想方面得到升華,從小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美德。
競賽模式是當下課堂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對學生滲透德育教學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徑。小學是進行國學經典教育啟蒙的關鍵時刻,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比較強,但是因為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所以很難對枯燥的國學課堂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國學經典教育教學的活動過程中,要適當合理組織一些國學經典競賽活動,讓他們在競賽中對國學經典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對經典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方面的修養。
比如,在教學《弟子規》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之前所學內容先進行適當的復習,然后在課堂上利用知識競答的模式進行國學競賽活動。先舉手的同學就可以獲得優先答題的權利,答對則繼續下一題,答錯就重新開始選擇,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這樣的競賽活動模式不僅讓學生在比賽準備過程中增強學好國學的動力,還可以讓他們在參與中受到國學的熏陶,提升自身的道德涵養,讓學生在掌握弟子規內容的同時接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禮,培養他們尊老愛幼、懂禮貌的傳統美德。
國學經典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積淀,而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作為學生學習經典文學的啟蒙,其大部分內容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些國學經典內容表達比較隱晦,學生只看字面意思根本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內容,而基于生活化元素的經典文學研究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比如,在教學傳統節日端午節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收集資料,尋找端午節的由來,通過搜尋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用來寄托人們哀傷思念的節日。另外,在端午節還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如賽龍舟、吃粽子等,教師同樣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自己學習動手包粽子,體驗傳統節日特有的風俗習慣。基于有趣的生活化元素讓學生體驗不一樣的國學經典,使學生在學習傳統節日的文化經典中,感悟到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結合上述三個觀點,德育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國學經典教育要利用好經典文學故事閱讀的特點,可以采取國學競賽等教育活動來進行德育的滲透,基于生活化因素對經典文化教育進行深入研究,把德育教學貫穿到小學國學經典文化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還可以促進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成長,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培養有德有才、思想健康的新一代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