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蘭
鞘刀,由刀與鞘組合而成,《說文》釋“鞘”曰:“刀室也。” 鞘刀即是帶套的刀具。有清一代的先民們為騎射民族,平時隨身攜帶鞘刀以割肉、切吃食,甚至野外活動中有防身作用,乃實用之物。入關后坐擁天下,素日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鞘刀依然是皇家不可或缺的用物,所以宮內必備有一定數量的鞘刀。這些鞘刀材質多樣、裝飾各異,絕大多數融實用與藝術于一體,但也有工藝單一粗笨的制品,論品相很難承認是皇家的用物。面對謎局般的現狀,本文根據文物本身留下的蛛絲馬跡,盡可能還原清宮鞘刀的概況、用途以及皇帝御用的鑒別。
清朝皇家的鞘刀,構造繁簡之中各有千秋。這里言“簡”主要是針對鞘刀的構件而言。通常一件鞘刀主要由刀、柄、鞘三部分構成,此外在鞘口的部位還需設橢圓形金屬箍(清宮檔案上稱之為束子),箍的中心再施以金屬佩環用以系物,由這樣五個構件組合成一件標準的鞘刀,即屬于“簡”類鞘刀。言“繁”系指鞘刀構件復雜,除刀具外還有其他小用具與之相配伍,從而組合成多功能用途的鞘刀。如鞘刀附箸、牙簽各一;鞘刀附箸、勺、大小牙簽、毛刷、鑷子、耳挖勺、銼刀、鋼針等多達七八件。在“繁”類鞘刀中的附件,其收納的機關就在刀柄與刀鞘上。鞘刀中附有牙箸、牙簽的,刀鞘上口留有兩個豎向長圓孔,其孔完全按牙箸的形狀設計,一雙牙箸呈圓形,上粗下細,將其插入預留的刀鞘孔內嚴絲合縫,也有刀鞘在插有牙箸背面的下方,留有一個專用于插牙簽的小圓孔,牙簽長約3 厘米,簽首為橢圓形帽,簽身呈纖細扁條形,簽尾為尖狀,以利于剔牙,插入牙簽后牙帽露于外面,以方便主人取用。若遇附件多達七八件的,除上述做法外,其余的一律收納在刀柄內,即刀柄內設計如小儲藏盒,按照小用具的器形、尺寸,內置相應的空間分別將其對號插入,再將刀柄最上端可開啟的金屬小蓋扣合,于是多件小用具連同刀具攜帶在主人身上,任憑外出途中顛簸、晃動而絲毫無損。
構件簡單的鞘刀,雖然用途單一,若選料昂貴稀有,造型美觀,它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物。另外皇帝的忠孝帶、吉服帶上佩戴的鞘刀,均是構件“簡”類的鞘刀,是他物不可取代的。而構件多的鞘刀用途自然就多樣化,極適于遠行途中需要。鞘刀附件的銼刀可磨礪刀刃等金屬類物件,鋼針可用于剔除某物留存的廢棄物,竹銼刀用于細磨手指甲,毛刷用于清掃殘留發渣、胡須渣等,鑷子用于拔刺、拔毛等,箸、勺、刀等更是進餐的食具。總之,“繁”構件的鞘刀更注重使用功能,與“簡”構件的鞘刀相較并無優劣之分。
鞘刀本為傳統手工藝品之一,體現著當朝工藝水準。清宮的鞘刀主要來源兩方面,一是清造辦處制作,二是地方進貢。凡清宮制作的鞘刀在保障刀刃鋒利的前提下,其他方面也遠超于民間。以乾隆年制作的“銀燒藍餐刀”為例,此件藏品為皇家飲食用具,堪稱餐刀中的精品。此刀連同刀鞘長28、鞘寬6、刃長15、刃寬3 厘米。用上好的鋼材制成,鋒利光亮,經久耐用。刀把、刀鞘為銀質,通體飾寶藍色琺瑯,其上凸繪細密的纏枝蓮花紋,并雕刻有暗八仙紋飾。刀鞘的頂端、腰部及尾部,各鑲一道金箍。刀鞘除藏刀外,還附有筷子、牙簽、毛刷、鑷子等小型物件,用餐時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圖1)。乾隆年間制作的鞘刀還有“廣琺瑯嵌玻璃鉆鞘刀”,以廣琺瑯為鞘,鞘身在泛著光澤的金屬上貼藍色花鳥紋,以黑色石料作刀柄,其上以彩色玻璃料石鑲嵌花鳥圖案,其花紋裝飾一改傳統題材,滿身裝飾西洋格調的圖案。此外,還有“金燒藍鑲鉆石寶石絨鞘匕首”,此刀柄為金燒藍,上嵌鉆石及紅、藍等各色寶石,把端鑲有一顆祖母綠,護手處鑲小鉆石一圈。鞘為木質,外包紅絨。該匕首做工精致,用料考究,為匕首中之上品(圖2)。“牛角嵌銀鏤空花鞘刀”,主料為牛角,即鞘、柄均為牛角,但在鞘身上又附一層銀鏤空花紋的外殼,銀鏤空蓮花枝葉線條流暢、疏密有致,上下兩端均以實心貝殼紋收尾,如此做法將刀的鞘、柄緊緊鎖牢。“湘妃竹嵌骨包銅鍍金牙柄鞘刀”,主料為湘妃竹、象牙,輔料為銅鍍金等。刀鞘通體為湘妃竹,但前后縱向嵌銅鍍金花紋條,兩側縱向再嵌象牙條,鞘的口部、上下兩端分別鑲鍍金銅箍。此刀通體配鞘,即有鞘身、鞘帽,這在皇家用鞘刀中為數不多。“銅鍍金嵌寶石青玉柄鞘刀”,主料為銅鍍金、青玉,輔料為各色寶石,鞘在銅鍍金上以金邊形成花槽,分別為桃、花朵、花葉等,再將預先打磨好的紅、藍、綠、珊瑚等寶石嵌入槽中,以此形成俏美的花紋。“文竹刻花鞘象牙刀”,刀鞘長扁體,線條勻美。刀柄及刀鞘為文竹制,并于淺色地上鑲貼染色竹簧,構成變體纏枝蓮紋,花紋之上又施以陰刻,勾勒花筋葉脈,制作精密,色彩鮮明悅目。柄及鞘之兩端鑲嵌象牙裝飾。刀亦為象牙制,輕巧細薄。鞘上設鐵鋄金扣并連綴小環,是罕見的精美裁紙刀具。“金鞘雕花白料果刀”,鞘的主料為金、白玻璃,輔料燒藍。刀柄嵌白色玻璃,白玻璃制成方鉆石形,柄兩端鑲金燒藍飾件。鞘亦為金質,上刻折枝花,兩端鑲紅玻璃,上端旁有佩環,可穿系佩掛于腰帶上。刀柄上嵌白色玻璃飾件,印證出當時西方玻璃尚屬珍貴之物。
如上幾件宮廷制作的鞘刀,再綜合現有文物,向后人傳遞了多方面的信息。首先選材上乘且多樣。鞘刀的選材上主要有金、銀、銀燒藍、銅鍍金、鐵鋄金、牛角、犀角、象牙、玳瑁、湘妃竹、棕竹、文竹、紫檀、白檀、楠木、樺木、硬木、黃楊木、檳榔木、各色魚皮、黑漆、各色寶石等,均為當朝民間中稀有緊俏質地的優良材料。其中金銀為稀有貴金屬;玳瑁、犀角是上等藥材;象牙、鯊魚皮、透明琺瑯是最為時尚的物品之一。其次工藝精益求精。清宮造辦處云集了民間的能工巧匠,有南方世家的藝匠,一度還有西北穆斯林的“回子匠”,以及北方一些身懷絕技的工匠,他們發揮特有的民族技術參與到鞘刀制作之中。當工匠們接到皇帝奏準的設計圖樣后,開始進行選料、配料、切割、鋄金、鍍金、打磨、鏨、捶、鑿、鐫、刻、鑲嵌、鏤雕、凸雕、粘貼、定型等十余種工藝手法,鬼斧神工,使其成品精美出爐。制作中為達到刀鞘堅固耐用,對質地偏軟的植物、動物類材料,采取兩種加固法,直接在外面附加一金屬層,如牛角鞘外層加飾銀鏤空花紋套,以此形成虛實兩層鞘,致使原本單一色的牛角在金屬銀鏤空花內若隱若現,而金屬鏤空花又在素色地的襯托下一顯得金光熠熠,華美誘人;或是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局部固定法,典型的是湘妃竹作鞘,施以金屬、象牙條,因施材料較多,又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加固刀鞘堅實耐用的同時,又給人視覺上繁而不亂、雍容華貴的美感,成為宮廷鞘刀中的一大亮點。更多的金屬類與石料的鞘刀,呈現出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如銅鍍金箍周圈嵌彩色水晶石、刀柄上以彩色玻璃組成花鳥圖,以細微顆粒的石質白米珠、銀絲等填入凹槽內,組合成二方連續的花紋布滿鞘身,將鞘刀裝扮得端莊素雅,超凡脫俗。最后鞘刀的花紋寓意吉祥。鞘刀紋樣裝飾中既有傳統題材,也有西洋圖案。在傳統紋樣中常見的有桃、菊花、海棠、罄、魚、石榴花、石榴葉、牡丹、蓮花、云龍、拐子龍等,分別寓意長壽、吉慶有余、子嗣昌盛、富貴、連綿不斷、大吉大利等;西洋圖案中多為洛可可時期的藝術表現,貝殼紋、水法等,為鞘刀紋飾注入了新的元素。
有清一代,騎馬奪天下,入關后仍保留著本民族一些特有的生活方式,自然鞘刀依舊有著用武之地。

圖2 清乾隆 金燒藍鑲鉆石寶石絨鞘匕首
茲見于皇帝身著朝服、吉服、行服,需束腰的朝服帶、吉服帶與行服帶(圖3),這些腰帶均為明黃色,其左右帶佩帉,在帉的周圍分別系荷包、扇套、火鐮、鞘刀等飾物,對于腰帶上帉的周圍系各類小飾物,《大清會典》中沒有嚴格的規定,可隨意挑選佩戴,所以歷朝皇帝可根據自己喜愛而挑選不同質地、樣式的鞘刀。當年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諸皇帝的朝服像在忠孝帶上分別系紫檀木鞘刀、紫檀木柄黑鯊魚皮鞘刀、牛角柄湘妃竹嵌染牙回紋鞘刀、紫檀木柄木刻花鞘刀、木刻花卉牛角柄鞘刀、琺瑯回紋鞘刀等。當皇帝脫下朝服換上吉服時,服飾中也配有相應的鞘刀,尤其是外出時穿著行服,服飾的腰帶中更需佩鞘刀(圖4)。
此三種用途各異的鞘刀中,果刀與裁紙刀根據使用特性,刀的尺寸比之餐刀小,以此分界他們功用的不同。飲食用的餐刀數量為最。乾隆帝日常進膳時就用過透明琺瑯鞘刀,此刀附青玉鑲赤金箸一雙,再配以青玉柄金匙等;在盛大節日中舉行的家宴,諸如“新春”“元宵”“端午”“中秋”時節,皇帝與后妃們共同進餐時,一定也會用到精美的鞘刀,在宮廷舉行盛大宴筵—“元旦(春節)”“冬至”“萬壽”三大節,宮廷膳房中的廚師們要用餐刀進行熟食的切割。最為典型的當屬皇家薩滿祭神活動,宮內薩滿祭神活地點位于坤寧宮,每天要殺兩頭豬敬神,活動最后一項是吃祭神肉。每至元旦(春節)、春初秋末等舉行重大祭神活動時皇帝都會親自參加,之后同文武大臣共進祭神肉。相關情景在《清宮述間》有詳實的記載:膳房大臣捧御用俎盤跪進,以髀體為貴。司俎官以臀肩腰骼各盤列諸臣坐前,上自用御刀割肉,諸臣皆自臠割,遵國俗也。屆時,為滿足文武大臣用餐刀切肉,宮廷要備用的鞘刀數量可觀。

圖4 清 朗世寧 乾隆朝服像軸 乾隆右側腰帶佩掛著一件黑柄鞘刀

清統治者無論在入關前,還是入關后,鞘刀都是皇帝用以賞賜臣下的得意之物。順治十六年(1659)皇帝諭戶兵二部:“大兵三路進征云貴,俱跋涉險阻,長驅深入,經歷寒暑,深軫膚懷。特加恩賚,用示慰勞。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信郡王,平西大將軍平西王,著各賜蟒袍、蟒褂、帽、帶、玲瓏刀、小刀(即鞘刀)、手巾、合(荷)包也,靴、襪等等項全副。”乾隆時清宮活計檔案中明確記載:“做賞用小刀、火鐮包,一樣各成做二百把。”可見乾隆帝備賞的鞘刀是大手筆。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也”,一些邊疆與西北少數民族首領也效仿君主做法,精心制作鞘刀作為貢物進呈宮廷。地方進貢的鞘刀其地域性較強,這是制作者就地取材、竭盡技能使然。黑龍江進貢的鞘刀以當地盛產樺木為主材料;新疆進貢的鞘刀以當地獨有的和田玉為刀柄,鞘有的是木制,外包壓花金紙,或玫瑰紅平絨,既華美又時尚;廣東進貢或為清宮加工制作的鞘刀,則以廣琺瑯工藝、象牙工藝為特色,其成品最終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品。但進貢品也有“粗木鞘刀”,粗木是指極為一般的木材,刀的構件也極簡單,即刀、粗木柄、粗木鞘組合而成,通體光素,無任何裝飾,無附件,工藝粗略,不要說在皇家的鞘刀家族中不容此成員,就是民間也屬下等制作品。但其之所以能躋身于皇室用具中,全在于刀柄上端纏繞的五彩編織長帶,其上拴有明黃紙條,紙條上墨書蒙、漢文,通過墨書可知是蒙古族部落首領進貢當朝皇帝的,如此特殊的來歷使粗略不堪的鞘刀身價百倍,其政治意義大于實用性。鞘刀在君臣之間一進一出中,作為皇帝收獲了君臣之間密切關系的加強和鞏固;作為臣子得到的則是皇恩浩蕩,無上榮光。
鑒別宮廷制作鞘刀的年代,有益于了解當朝工藝水平與技藝及其用餐刀的時尚。同時在數以千計的鞘刀類藏品中,判斷皇帝御用鞘刀,對了解皇帝審美情趣、皇帝本人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大有裨益。清宮鞘刀的年代大致劃為三個時期。清初,鞘刀造型規矩,在保留特有的實用性同時,局部開始注重裝飾,部分以銅鍍金為箍,有的鞘刀打破一道箍的做法,或兩處或三處加束箍。刀具的附件以野外必用之具的箸和牙簽為主。清中期,鞘刀的制作發展到高峰,不僅采用國產的原料,也取用外來的材料,工藝繁復,附件增多,成品趨于精美。至清晚期,鞘刀制作逐漸形成模式化,不再考究新奇制品,保持最基本的功用—刀或再附一雙箸、大小牙簽而已。遲至光緒年間,皇家用的鞘刀除宮廷制作外,已有購買民間銀鋪的商品了,其制品無論用料還是花紋裝飾與宮廷制作物相形見絀。有的是仿制前朝但材質上又不及前朝,由假鯊魚皮替換鯊魚皮等。如此勾落出宮廷鞘刀制作發展變化的過程形如一個拋物線,即原有制作法→提高→高峰→下降→回落,這與清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穩定、發展、繁榮、衰落的歷史進程是一脈相承的。

圖3 清 皇帝服飾上的吉服帶
在清宮數以千計的鞘刀中,皇帝御用的鞘刀可從幾方面鑒別。從紋飾上看:凡有云龍紋、龍紋、夔龍紋等,必是皇帝用物。從材質與工藝上看:取材上乘,諸如上等的玉、象牙、犀角、廣琺瑯、黃金等,同時工藝盡善盡美,民間即便覓到同等原材料,往往也難以達到宮廷各類工匠的高超手藝,因此但凡材質、工藝均上乘的刀具,多半是為皇帝專們制造的鞘刀。從刀具細節上看:在鍍金銅箍的佩環上凡配有皇帝獨享的明黃色絲帶,必是皇帝佩戴的刀具,若其上再有刻花紅珊瑚束珠,理應是乾隆皇帝的御用鞘刀,因乾隆帝崇尚珊瑚飾物,在不同類的御用物中常見珊瑚小飾件,鞘刀上飾珊瑚珠當是最好的詮釋。從鞘刀附件上看:現有藏品中有的鞘刀整體規矩、古香古色,但附件中有竹比例尺、比例規等數學用具,這多半與康熙帝有關。康熙帝接受了西方科技文化,對西方數學、天文、地理等諸多自然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付諸實踐當中,他在外出途中曾用日晷測日影,并通過計算得出某日正午晷針影子的長度等,所以鞘刀內附比例規、比例尺類的數學用具無疑是康熙皇帝的專用物。從皇帝的審美情趣上看:雍正帝對器物的審美極為苛刻,他崇尚“文雅”“秀氣” “素靜”“精細”,在色彩上尤其偏愛黑色,據此一些精巧的黑鯊魚皮鞘刀、黑鯊魚皮鑲銅鍍金箍鞘刀、黑地嵌銀絲花紋鞘刀等,應是雍正帝的御用物。乾隆帝更有過之,他所處的時代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物質空前的豐富,再加上乾隆本人對中國傳統青銅器、繪畫、雕刻、玉器等藝術品的追求樂此不疲,以及吸收西方傳入的藝術,從而促發了鞘刀呈現出俏、美、新、貴、奇的時代特色,那些材質稀有、工藝繁瑣、花紋滿密、功用多樣的鞘刀必是乾隆帝御用物。清中期以后皇帝外出如南巡、東巡、熱河圍獵等大型活動銳減,客觀上前朝留下一定數量的鞘刀可供朝廷的需求,參照有關檔案的記載,鞘刀的制作業績平平,從咸豐、同治等皇帝的朝服像上可知,忠孝帶上系的鞘刀式樣雷同,似乎透露出鞘刀已淪為皇家普通用物,那些裝飾簡單,外加幾分古香古色的藝術氣息,系上明黃色的絲帶,也就是皇帝的御用物了。
如上,原本實用具的清宮鞘刀,卻折射出皇家生活、政治文化以及中西藝術融合等諸多方面的歷史,值得后人深入與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