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和 曲 楠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002)
急性腎損傷(AKI)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常發生在危重患者群體中,包括心源性休克、大型手術后、創傷以及膿毒血癥等[1],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等特征,并且近年來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AKI 發生在住院患者比例高達20%,而在ICU 中達到了60%[2],尤其是對于存在慢性腎臟史患者更高。但關于AKI 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變,對于預后評估也各有不同。但有研究中提到,檢測血小板(PLT)參數對AKI 患者預后具有重大意義,能夠反應患者的免疫反應、炎癥反應、止血情況等病理發展階段。鑒于此,本研究對危重患者AKI 與健康人員分別檢測PLT 參數,觀察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于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68 例危重患者AKI 作為試驗組,選取同期體檢的68 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試驗組男性39 例,女性29 例,年齡30 ~75 歲,平均年齡(41.36±6.14)歲,根據病情分期判斷,Ⅱ期及以上患者為危重患者:Ⅱ期45 例、Ⅲ期23 例;對照組男性38 例,女性30 例,年齡28 ~76 歲,平均年齡(42.05±6.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經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AKI 診斷標準:參照《KDIGO 急性腎損傷臨床實踐指南》[3]中的急性腎損傷的診斷及分期標準:血肌酐(Scr)水平在2 d 內≥26.5 μmol/L,在7 d 內≥1.5 倍基礎值,在6 h 內尿量低于0.5 mL/(kg·h)。AKI 分期標準:①Ⅰ期:Scr水平≥26.5 μmol/L,5 ~10 h 內尿量<0.5 mL/(kg·h);②Ⅱ期:Scr 水 平 上 升2.5 倍,且 在12 h 內 尿 量 低 于0.5 mL/(kg·h);③Ⅲ期:Scr 水平上升超過3.0 倍,且超過12 h 無尿量。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 歲以上;②不存在既往腎病史;③近1 個月內未服用任何腎毒性藥物。
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肝、肺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害者;②患有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存在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者;④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液5 mL,進行離心處理后,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血小板相關參數進行檢測,包括血小板(PLT)計數、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細胞壓積(PCT)。
①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PDW、MPV、PCT 及PDW的差異,并觀察AKI 患者以上指標的具體變化;②對比分析AKI 患者不同分期PDW、MPV、PCT 及PDW 的差異;③對比分析AKI 患者有無并發癥情況的PDW、MPV、PCT 及PDW 存在的差異和關系。
試驗組PDW、MPV 及PCT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試驗組PLT 計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s)

表1 對比兩組的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s)
組別 n PLT計數(×109/L) PDW(fL) MPV(fL) PCT(%)試驗組 68 210.36±50.23 10.25±1.54 9.56±1.05 0.162±0.013對照組 68 117.23±30.25 15.36±1.62 12.36±0.63 0.204±0.048 t 13.097 18.852 18.856 6.964 P 0.000 0.000 0.000 0.000
Ⅱ期AKI 患者的PDW、MPV、PCT 及PLT 計數均明顯低于Ⅲ期患者(P <0.05),見表2。
表2 對比AKI 患者不同時期的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s)

表2 對比AKI 患者不同時期的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s)
組別 n PLT計數(×109/L) PDW(fL) MPV(fL) PCT(%)Ⅱ期 45 98.35±11.37 9.43±1.05 7.85±1.25 4.17±1.26Ⅲ期 23 124.36±13.25 13.25±1.45 10.96±1.07 10.14±2.34 t 8.436 11.220 10.170 13.716 P 0.001 0.001 0.001 0.001
AKI 患者主要并發癥包括出血、死亡及感染。本次研究發生55 例并發癥(4 例合并出血與死亡、51 例合并感染)。AKI 患者有并發癥情況的PDW、MPV 及PLT 計數均顯著高于無并發癥患者(P <0.05),見表3。
表3 對比AKI 患者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與預后關系(±s)

表3 對比AKI 患者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與預后關系(±s)
組別 n PLT計數(×109/L) PDW(fL) MPV(fL) PCT(%)無并發癥 13 90.32±10.35 6.99±1.43 5.82±0.15 0.143±0.012有并發癥 55 132.25±13.58 14.12±1.31 11.36±0.24 0.189±0.015 t 10.417 17.349 79.377 10.286 P 0.000 0.000 0.000 0.000
AKI 患者臨床表現多為尿少、酸堿不平衡、電解質紊亂及肌酐清除受限等,機體出現炎癥應激性變化[4],促使血細胞因子水平發生變化。由于危重AKI 患者會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病理生理影響[5],累及其他組織系統,出現血管內皮損傷、腎臟組織缺氧與缺血、血液損害紊亂等情況,導致患者機體的凝血功能出現異常,誘發出血。目前臨床上評估患者體內炎癥情況常用全自動化血細胞檢測儀,能夠反應機體感染程度,多用在判斷繼發性、原發性細菌感染疾病的嚴重情況[6-8]。
AKI 患者存在代謝功能障礙,導致機體無法完成代謝過程,使產物淤積在體內,進而持續受到細菌感染,損傷血小板功能。而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PLT 參數相關指標水平與對照組均存在明顯差異,可見檢查血小板參數對于AKI患者尤為關鍵[9]。其中MPV的正常參考值為7~11 fL,主要用在對患者的出血情況和骨髓造血功能進行評估,它能夠選擇性調節促血小板生成素,促使血小板的活性水平增加,一旦水平過低,將會增加出血風險;而PDW 能夠充分反映出MPV 差異性,若PDW 越高,血小板則表現為體積差異較大且大小不均勻,若PDW 過低,血小板則表現為較高的均一性,AKI 患者在血液系統中會表現血小板功能缺陷、白細胞增多、出血傾向及貧血,其中血小板功能缺陷及血小板數量則表現為正常狀態,但具備的功能卻有所衰退,會直接對PDW、MPV 帶來影響[10-12]。而在廖靖華[13]研究中提到AKI 患者不同分期的相關炎性指標顯示,隨著疾病程度越嚴重其白三烯、血小板活性因子、血栓素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均會不斷上升,這些因子作為血管內皮損傷中的中介因子,能夠加大血小板活性,使得炎癥反應尤為強烈,而發生感染與出血情況就越高[14-18]。本次研究結果Ⅱ期AKI 患者的PDW、MPV、PCT 及PLT 計數均顯著低于Ⅲ期患者(P <0.05),可見疾病嚴重程度與血小板損傷情況呈現正比關系,分析原因可能與MPV 大小有關,它會直接受到巨核細胞多倍性和血小板百分數的影響[19],同時在AKI 患者有無并發癥中對比PLT 參數指標也存在差異,存在并發癥患者的PDW 與MPV 等指標水平高于無并發癥(P <0.05),提示應用PDW、MPV 檢測能夠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對于早期診斷上也可提供指導,便于臨床后續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而合理有效的調整治療方案,以此來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于危重AKI 患者應用MPV 和PDW 檢測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