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需要通過精耕細作的方式將其所習得的寫作技巧融會貫通。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母本示范意識和反思修改意識,夯實學生的寫作基本功,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品質。
關鍵詞:精耕細作;寫作思維;基本功;反思修改
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種尷尬的現象:學生在寫初稿時往往東拼西湊,內容散亂,言不達意;教師評講時點出學生習作的弊端,展示范文,演示技巧,學生在沮喪之余表達羨慕之意后似懂非懂、不了了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教學流程存在環(huán)節(jié)斷層。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剛剛悟得的寫作靈感缺乏即時磨合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寫作思維就會逐漸淡化,甚至退回到了該次寫作的起點,寫作訓練的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這與2017版新課標中所描述的學業(yè)質量水平要求“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語文積累,自覺整理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與言語活動經驗”“主動吸收他人的成功經驗”相差甚遠。因此,教師有必要補齊寫作訓練中被忽略的一環(huán)——精耕細作。
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品質的過程中,精耕細作的環(huán)節(jié)是難以逾越的。教學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生的寫作思維大多不是一次成型的,要反復鍛造方能成熟。可以說,每一次精耕細作都是在讓學生的寫作技法更嫻熟,讓其文章更具觀賞性,幫助其從訓練的心理焦慮區(qū)走向心理舒適區(qū),進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生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達到自我素養(yǎng)內生長的目的。
如何精耕細作?并不是所有的作文話題都需要精耕細作,能夠對寫作基本功起到良好訓練作用的典型作文題才是精耕細作的好平臺。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曾說過:“基本功是從藝術修煉的全過程中,抽出最根本、最困難、最關鍵性的規(guī)律部分,只有這些最根本的規(guī)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創(chuàng)作上遇到具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寫作亦如此。所以,精耕細作就要善用優(yōu)秀范本,善于自我完善,在磨合中“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靈敏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從實踐層面看,在精耕細作的過程中,學生要樹立起母本示范和反思修改兩種寫作意識。
一、母本示范意識
寫作學中存在一種有趣的現象:在一種成功的文章模式被奉為圭臬后,這種文章就成了后人模仿、傳承的母本。這種對母本的認可和學習會潛移默化地塑造一代人的文章評判標準以及審美追求,影響力大者甚至會形成一種文化學派。研判優(yōu)秀母本的特性有助于學習者模仿其中的優(yōu)良寫作基因。學習優(yōu)秀的母本是初學者入門寫作的必經之路,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把學生對母本的學習歸結為抄襲。
在2019年廣東教育考試院公布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有一篇名為《讓心中燃起勞動之火》的文章,其中一個片段的構思相當巧妙:
勞動究竟是什么?也許你我都難以精準概括。但請大家環(huán)視四周:那堆砌整齊的一磚一瓦,是工人們的勞動;那干凈整潔的一道一路,是清潔工的勞動;那驕傲成長的一草一木,是園丁們的勞動……甚至連我們寫下的一筆一劃,也是各自的勞動。你我都在以勞動丈量時間,用勞動編織生活,無需刻意找尋,在校園里隨手定格,你都可目見汗水,勞動的汗水在熠熠發(fā)光。勞動,它就在你我身邊。
該片段描寫富有技巧性,通過列舉“建筑工”“清潔工”“園丁”的行為來形象化地解讀勞動的基本特性,把“勞動”這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具象,可謂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深諳教學規(guī)律的教師都清楚,概括歸納抽象概念向來不是普通高中學生的強項,該優(yōu)秀母本為學生應對議論文中常常涉及的“是什么”的論證邏輯提供了一個成熟的、可模仿的母本,受到了學生的推崇。在寫“制度與情懷”這個話題時,一些學生把這種母本的寫作思維發(fā)揚光大:
生1:情懷是什么?情懷是“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深層情愫,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高尚品質。是的,情懷化為具體,可以是忘我、投入,可以是眾志成城,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人們會為這個夢想無私奉獻。
生2:首先,什么是情懷?它可以是《中國詩詞大會》中反映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誦讀詩詞、薪火不滅、詩魂不斷的文化情懷;它可以是《流浪地球》中體現的中華民族眷戀家園、渴盼歸依的故土情懷。當然,它可以是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時,數位年輕人心懷夢想、奮力耕耘的奉獻情懷。情懷,它可以見證一個五千年文明共同體的綿延不絕。我們需要情懷。
這兩個文段把抽象的“情懷”概念演化為具體的內容,雖然沒有解釋何為“情懷”,卻毫無違和感。這些學生都是在認真學習優(yōu)秀作文的母本后拓展了寫作的思路,在實踐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通過精耕細作的操作,提升了寫作的思維品質。
精耕細作需要閱讀成功者所寫的文章,從這些優(yōu)秀的母本中汲取精華,充實自我。從這個教學層面而言,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可操作性強的母本供學生模仿學習,讓學生習得更多的寫作技巧。
二、反思修改意識
精耕細作的寫作訓練大致可以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模仿母本屬于被動式學習方式;而主動式學習方式指的是能夠發(fā)揮學生自身能動性的學習方式,其主要表現為學生依據相關話題的要求,結合所積累的素材及其對生活的感悟,對所寫文章進行反思修改,進行有意義的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山東高考模擬卷關于“手機該不該進校園”的命題是一個訓練學生寫作基本功的好話題。筆者先將該題作為考場作文進行訓練,有的學生在第一稿中寫出了這樣的片段:
首先,我們?yōu)楹握J定手機給學生校園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在2019年7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一份決案,全面禁止15歲以下的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眾所周知,西方家庭向來是“散養(yǎng)式”培養(yǎng)孩子,而如今,西方家長將電子游戲視為“毒品”,稱游戲開發(fā)商為“毒販”。在中國,學生由于校園內使用手機而引發(fā)的悲劇也在持續(xù)進行著。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是西方國家,手機的危害猶如病毒的傳播,不斷侵蝕著學生的身心健康。
教師初步評講完后,要求學生進行再次修改,該生將上述文段修改如下:
首先,手機作為同學們的“貼身物品”,每天與同學們形影不離,你們視它若珍寶,殊不知,手機卻像一個貪得無厭的小偷,偷走了同學們的正常視力,偷走了同學們的睡眠時間,偷走了同學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不可否認,手機是信息時代的里程碑式產物,可是,同學們,你們真正做到支配自己的手機了嗎?試問一下,為何你們遇到難題時會想到“小猿搜題”,而不是去詢問老師呢?為何你們在查詢單詞時選擇百度而不是英語詞典?為何你們在了解時事時寧愿打開微博也不愿瞧一眼沙發(fā)上的報紙?或許在座的各位家長能夠為自己的孩子更換一代又一代的新手機,但有哪一位家長能夠承諾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
該生可謂精耕細作,切換不同的寫作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寫作嘗試。第一稿以教師代表的身分發(fā)言,語言較為平實;第二稿以家長代表的身分發(fā)言,通過排比句式的使用,強化了發(fā)言的交流感。學生還嘗試在沒有典型事實論據的前提下通過生活現象來充實內容,把手機的不良影響一一闡述出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這位學生在初稿與修改稿中分別把一些通用的議論文寫作技法進行了一番演練,彰顯了扎實的寫作基本功,這種樂于自我挑戰(zhàn)、自我發(fā)展的精耕細作的寫作精神是值得鼓勵的。
議論文體如此,記敘文寫作也可以在反思修改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動性。筆者曾經開展過一次以“凡人真情”為主題的寫作活動,學生同樣在精耕細作中感受到了寫作的愉悅。學生把初稿交上來時,其文章大多平鋪直敘,情感表達不到位,語言平淡乏味。以下為學生初稿中的一個典型片段:
看著奶奶洗菜、洗碗、掃地……直到現在,我才發(fā)現奶奶的背比以前彎了。是啊,奶奶為我們的家承載了很多很多,但她沒說過一聲苦,只是默默地,把那一個個背影留給時間,亦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深處……小時候,二叔一家,三叔一家和我們一家住在一起,每天家里都很熱鬧,后來三叔一家與爺爺奶奶有了矛盾,搬走了。現在,我出來讀書,弟弟出來工作,我回家看到的更多是奶奶獨自一人在抽煙。在空蕩蕩的房間中,奶奶的背影撞擊著我的心……
學生自我評價說:“我的第一稿整個就是流水賬,完全是大腦想到哪就寫到哪,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何會平淡乏味呢?學生反思自己的文章:沒有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沒有細膩的渲染。弄清了問題的所在之后,學生即刻動手對初稿進行了增刪潤色,一番精耕細作后,其第二稿給人以脫胎換骨之感:
天井的那一角,晨風拂過,夕陽駐足過,奶奶的汗水流過。有多少個熱烘烘的下午,您在那里洗菜、洗魚……那雙手被歲月榨干了,手指不再靈活,但一撿、一挑、一捏、一掐——這些動作還是那么干脆利落。每次吃到您洗的菜,我總能感受到來自您指間的溫暖與親切。但我不忍看到您那浸滿汗水的后背,短衫濕了,貼在您后背,弓形的背呈現出來了……奶奶,您累了吧,讓我來吧。可是,有多少次,當我把手放進油膩的碗盤,您卻把我的手挪開;于是,我偷偷地洗;您發(fā)現了,笑得多么開心。? ……
可是,兒女得上班工作,孫子孫女得上學,于是,奶奶更多的是留下獨處的背影。天井邊,白發(fā)中露出老花鏡的邊框,一針一線細細牽引,是千年前那個縫補背影的延續(xù);晚餐桌上擺有豐盛的菜肴,留守的卻只有一雙筷子、一個碗和一個背影……獨坐的背影在時間的荒原中靜靜沉淀,撞擊我的心。于是,每次回家,我不再一直坐在電視機前,我想花更多的時間靠近那個背影,聽奶奶小小的嘮叨,聽那些被塵封的往事……
該生作文修改稿之所以動人在于其刪去了初稿中不利于情感表達的片段,增添了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文中“我”為祖母洗盤子的情節(jié)把愛的雙向性表達了出來,使文章表達的情感更加動人。這篇文章獲得了同班同學的高度肯定:“很驚訝,很難想象這高水平作文竟出自我們這樣的一群學生”“看多少遍都不膩呀,堪稱經典”。由此可見,在作文的修改過程中,學生不僅領悟到了寫作的基本技巧,也激發(fā)了其對同伴的認同感。
精耕細作的寫作訓練其目的是以靈活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它既可表現為對原有文本的修正、升華,也可表現為使用其他技法拓展寫作話題的深度與廣度。倚馬可待,文不加點的寫作傳奇只是天才的專利,對于普通學生,教師有必要慢下腳步,培養(yǎng)學生精耕細作的寫作意識,讓學生有多點時間、多點機會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斟酌、反思、修改,一點點盤活其所積累的寫作資源,使學生熟練掌握寫作技巧,在融會貫通中提升寫作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李慶生(1974—),男,廣東省汕頭市潮陽林百欣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