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一學生的新詩鑒賞方法指導,應在突出傳統詩歌教學重點的同時把握現代詩歌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味詩歌如何營造意境,化抽象之境為鮮明畫境,化虛空之景為生動戲景,以此培養學生的良好審美情趣。
關鍵詞:營造意境;畫境;戲景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營造意境的方法。
3.能力培養: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學難點:營造意境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離別,是人生常有之事。對逝去的美好往事,人們總是充滿懷念。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詩人筆下的離情別緒吧!
(二)走進康橋——初步感知
1.解題: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2.寫作背景:1920年至1922年詩人曾游學于此,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三)感受康橋——朗讀詩歌
1.檢查預習:一生朗讀,一生點評。
2.朗讀方法指導:曾國藩《家訓》里提到:高聲誦讀,以昌其氣;密詠恬吟,以玩其味。
3.實踐練習:教師示范,高聲誦讀;學生自由高聲誦讀,同桌互聽;推薦示范誦讀,集體品味。
(四)品讀康橋——畫境、戲景
詩歌是通過一組意象來營造意境,表現作者情感的。品讀詩歌就要理解詩歌如何選擇意象營造意境。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鑒賞詩歌主體部分。
1.示范品讀
師:第二節詩是如何選擇意象營造意境的?
生:生動形象的比喻,化無生命為有生命的鮮活畫面。
師:同是比喻手法,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明確:金柳,不但是夕陽之下的客觀實景,同時“金色”也更為絢爛珍貴,不同于傳統詩歌中“楊柳”“青柳”意象的凄凄慘慘,把金柳比做新娘,重返母校,歡喜之情油然而生。“金柳”“新娘”“艷影”,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不但畫境鮮明起來,而且富有動態,使讀者仿佛看見一幕新娘對鏡梳妝的戲景,艷影不僅倒影在水中,而且蕩漾在詩人的心頭,營造了一種物我交融的意境。
師:為什么詩人此時會“心頭蕩漾”呢?
知人論世:正是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蟄在詩人心中的天命。因此詩人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品讀總結:朱光潛說:“好詩應該有一幅鮮明的畫境,一幕生動的戲景。”同學們在欣賞詩歌時,應尋找構成畫境戲景的色彩的詞語,動態詞語以及物我交融之處,以此品味。
2.品讀實踐
討論交流:品讀第三、四節,思考詩歌是如何體現“一幅鮮明的畫境,一幕生動的戲景”的?
學生自讀,互相探討,互教互學。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修辭手法運用,意象中色彩詞語,動態詞語,物我交融處。
教師補充:詩人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美的康橋情結,流連于母校的這一刻展示的正是一幅幅鮮明的畫境,一幕幕生動的戲景。
3.詩歌一般是按照“起承轉合”四步走
詩歌第一節是起,二至四節是承,五六節為轉,最后一節為合。
師:詩歌第五、六節作為詩歌“轉”的部分,哪個字體現了“轉”?
明確:第四節的“夢”,第五節“尋夢”。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里“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由現實入夢境。第六節“但”表明由虛轉為現實,情緒低落下來。
師:這兩節詩是如何體現“一幅鮮明的畫境,一幕生動的戲景”的?
學生自讀,互教互學。
明確:詩人選擇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青”“星輝”“斑斕”等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畫境;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撐”“漫溯”“滿載”“放歌”等,使畫面富有動態,是一幕生動的戲景;擬人的手法,夏蟲保持沉默,沉默是最深情的“無語凝噎”,又一幕生動的戲景;由于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簫聲是低沉哀怨的。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境恢復寂然,畫境與戲景的結合,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化靜為動,化虛為實,濃縮成了詩歌中獨特的“物我交融”的意境。
4.品讀小結:“繪畫美”
全詩主體部分選用了“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每一節都似一幅畫境,一幕戲景,交織著詩人歡喜、依戀、無奈、惆悵、灑脫等復雜情感,營造了對康橋的眷戀之境。
(五)走出康橋:拓展遷移
每首詩都自成一種意境,賞析余光中的《鄉愁》是如何體現“一幅鮮明的畫境,一幕生動的戲景”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比喻,化抽象為形象,無盡的鄉愁化為相隔兩岸的海峽,立體的畫境;“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相隔于“一灣淺淺的”卻無法跨越的歷史,生動的戲景。
(六)挑戰康橋:我是小詩人
朱光潛曾說:“邊閱讀邊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今天同學們敢不敢當一位小詩人?讓我們一起喊出來:“我是小詩人!”
師:展示一幅校園里魏然挺立的一棵青松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并以學校的“青松”為意象寫一則四至六行的短詩。要求:有鮮明的畫境,生動的戲景。
學生寫作,學生互評,推薦展示。
(七)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如何選擇新鮮生動意象,如何去營造如畫境似戲景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理解感悟詩歌和創作詩歌的一把金鑰匙,希望同學們銘記于心。今天,同學們也試著做了一回詩人,希望同學們收獲滿滿。
作者簡介:洪荔芳(1980—),女,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有效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