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部編版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課時)為例,通過巧妙有序的引導,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當新聞已成舊聞,當人物通訊的新聞性價值幾乎已不存在,教師仍然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以表達促思考、以思辨優表達,進而全面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人物通訊;核心素養;表達;思辨
2019年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主編的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以“新聞”為主要體裁,第一篇即為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現以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為例,說明如何在人物通訊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概括典型事件,凸顯人物精神
師:(PPT展示: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名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在他幾十年的崢嶸歲月中,值得記錄的事跡應該是很多的。面對眾多的材料,作者是如何選擇的?
生1:選取典型事跡。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必須是和雜交水稻有關的。
生2:不僅是有關,而且是密切相關的才行。也就是說,必須選取對培育出雜交水稻有重要意義的關鍵事例。
師:說得好。人物通訊需要先進人物的典型事例才能讓人感動,給人啟迪。那么文章具體寫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這些典型事例分別突出了袁隆平的哪些品質或精神呢?請按時間順序概括典型事例。
生3: 1961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任教時意外找到“天然雜交稻”雜種第一代,準備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他下定決心要把這種優勢應用到生產上,戰勝饑餓。這表現了他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從實踐中發現真理的工作方法。
生4:1964年7月,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這表現了他不畏艱難困苦、腳踏實地、矢志不移地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
生5:1992年6月,袁隆平針對雜交稻是“三不稻”的貶斥文章,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這表現了他堅持真理、捍衛真理、不計個人風險得失的道德操守。
生6:在一次電視臺舉辦的活動中,袁隆平說自己的夢想是水稻與高粱齊高。這表現了他心懷天下、情系世界、勇于追夢的理想志向。
生7:2001年春節過后的第二天,即將赴京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袁隆平仍然堅持到水稻試驗田檢查雜交稻生長情況。這突出了他熱愛并獻身于雜交稻事業的專注精神。
二、引導更改標題,提升語言能力
師:大家都注意到在組織這些典型事例時,作者使用了小標題,如果稍加改動,用“創新”來概括第二節的內容的話,請你們也選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其他章節的主要內容。
生8:第一節,實踐。
生9:第三節,求實。
生10:第四節,追夢。
師:如果把第二節的小標題改成“敢于創新是他的靈魂和本質”,你們能用相同句式概括他的小標題嗎?
生11:第一節,勇于實踐是他發現真理的途徑。
生12:第三節,捍衛事實是他堅持真理的準則。
生13:第四節,追求“水稻高產”是他的夢想。
師:內容大致準確,形式還需雕琢。你們看:實踐是他發現真理的途徑;創新是他的靈魂和本質;實事求是是他的立場和態度;引領“綠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這是粵教版的課文中加的四個小標題。
三、比較不同標題,培養思辨方法
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部編版和粵教版教材這部分內容,你認為哪一個好?
生14:粵教版的好。因為它的小標題句式更一致,這就使全文復雜的內容更簡單明了,結構更清晰,而且和全文的風格、通訊報道的人物氣質更統一。
生15:部編版的好。第一節引用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的詩句,第四節引用外國專家的評價,文白相間,中外兼備,更顯大氣與詩意。另外,“他”改成“科學家”則擴大了所指范圍,深化了文章主旨。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一。我們來看看粵教版的課文開頭:“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雜交水稻專家的研究成果,不僅使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實現‘超級稻目標,而且對解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問題也具有重大意義?!蹦銈儼l現了什么?
生16:原來不只是小標題修改了,作為人物通訊的導語部分也被去掉了。
師:導語部分概括了時間、先進人物、重要貢獻及其重大意義,是新聞體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在結構上和全文的小標題構成總分關系。為什么部編版去掉了呢?
生17:我覺得是不得不去掉。因為人物通訊要注意新聞性與文學性相結合,原文是2001年為祝賀袁隆平獲得國家科技獎而寫的,粵教版課本是2004年編訂的,當時尚可算是新聞;部編版課本是2019年編訂的,18年過去了,新聞已成舊聞?,F在袁隆平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它作為人物通訊的新聞性價值幾乎已不存在,剩下的,應該主要是文學性了。這樣修改,以袁隆平即將赴京領獎卻仍堅守稻田開頭,能有力地突出人物品質,吸引讀者。時過境遷之后,粵教版的小標題的確不如部編版的更有文學性,更能突出袁隆平對事業的執著癡迷和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
四、品讀細節描寫,體悟人物精神
師:當袁隆平的名字和事例我們都已知曉之后,這篇通訊還有沒有讓你感動之處?為什么?
生18:有,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細節描寫。剛才那個袁隆平領獎前仍堅持檢查試驗田的描寫就是一例,“瞇起”“打量”“蹲下翻看”等一系列動作突出了他對雜交稻事業的癡迷。
生19:意外發現天然雜交稻時的描寫也非常感人:他“屏氣凝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簡直把他激動的心情寫活了!試想,如果不是癡迷于此,怎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之后忽然相對的驚喜若狂?
師:好。我們總結一下:這篇人物通訊,精彩之處有哪幾點?
生20:內容上,圍繞人物選取典型事件。
生21:結構上,小標題既提綱挈領,又深化主旨。
生22:手法上,細節描寫使人物形神兼備。
師:古人有云,稻粱民性命,豐歉國安危。如今,這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泥腿子院士” 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但他沒有止步,仍舊跋涉在讓全人類不再饑餓的夢想之路上。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勛章”。當然,對于年近九旬的袁隆平來說,榮譽只是他人生的副產品,因為他的全部夢想都寄托在水稻上。這種情懷,這種精神,是文字難以全部表達的。
“素養雖然可以分解為四個方面,但是對于母語教育來說……都是綜合推進的?!苯處熢诮虒W中將語言訓練、思維提升與審美鑒賞融為一爐,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能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寧. 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作者簡介:郭月華(1976— ),女,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大學附屬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