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7月1日,《南京市社會信用條例》施行。在無上位法的情況下,這部法規既設置八大應用場景讓信用務實管用,又保持謙抑防信用濫用、防失信懲戒出格失當,立法探索在全國創下多個“首次”。
地鐵霸座、進食被列為個人信用“嚴重違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放音樂被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頻繁跳槽會影響個人信用……這些看似段子的新聞,卻是某些地方公布的個人信用不良記錄的真實規定。
作為“第二身份證”,近年來,信用在經濟活動中變得至關重要,并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在信用體系建設上,我國還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征信體系,征信產業發展也形成風潮。但隨著社會信用創新按下“快進鍵”,也不同程度地出現懲戒過頭、信用濫用等亂象。
2000多年前,墨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孔子說:“民無信而不立。”把誠信當做君子五德之一的中國,如何界定信用的邊界,如何讓信用不被濫用,或許是新時代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