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

如今,越來越多人愛上了聽書。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聽書率較上年平均水平分別提高4.3%和8.5%。有聲書主播通過發揮聲音的想象力,讓聽眾充分感受到書籍自身價值之外的演播藝術價值。
喜馬拉雅總編輯殷啟明早年接觸中國的出版機構談有聲書合作時,感受到對方的顧慮:同樣的內容,用戶聽了有聲書,會不會不買紙質書和電子書了?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2020年全球有聲書市場將增長25%,達到近40億英鎊(約合363億元人民幣),銷量有望超過電子書。但相比電子書,有聲書對紙質書構成的威脅有限。2018年,英國紙質書銷售額比五年前增長8%,占紙質書和電子書市場份額的80%。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主動與有聲閱讀平臺合作。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直提倡“全版權多形態”方針,在版權允許情況下,會同時制作電子書和有聲書。目前上海譯文已經制作了大約240個有聲書作品,是有聲書市場里產量領先的出版社。
新經典創新實驗室音頻出版主編劉恩凡向記者分析,適合有聲化的文學經典有三個特點:“第一,知名度較高,在紙書端有較好的受眾基礎;第二,可讀性較強,轉化成聲音產品,更有追聽感;第三,字數較多,長篇巨制在有聲端一定優于短小精悍的作品。”
懶人聽書將出版物有聲化時,則會衡量流量、收入、品牌和社會效益。例如,《紅船》這類主旋律作品更看重其社會教育價值,因此對投入產出比要求低;而《白鹿原》《活著》等經典文學作品,則期望其能為平臺創造流量價值或收入價值。
聽和看的需求時常相輔相成。白云出岫(編者注:“中國古典文學全文朗讀”制作者鐘華)學習古典文學時,一直希望能聽到朗讀版,但那時錄音很少,只有幾位名家讀過中學課本中的一些篇目。于是,非專業出身的他開始自己錄制有聲書。他在不惑之年立下計劃,二十年完成一千小時古典文學作品的錄制。如今,他已遠遠超過目標,錄了三千多小時,最近正在錄制“二十四史”中的明史與晉書。
白領葉涵更覺得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同窗好友喜歡聊八卦,身邊同事看的多是孩子輔導書、耽美或者青春小說,她很難找到同道人分享閱讀的快樂。是聽書讓她重獲美好。“在聽書的過程中,其實是感受別人分享的過程,發現有很多我不認識的人這么熱愛書籍,原來自己熱愛的書目也是有人讀的。”
浮躁焦慮時,她也會坐在書桌前,通過閱讀紙質書來平復情緒。她總結自己的閱讀習慣:文學類作品或者學術類作品適合紙質閱讀;有趣味性的人物傳記或者心理類、治愈型、引導型書籍適合聽有聲書。“聽書會存在不連貫的問題,我每次再聽的時候會倒回去從有記憶點的地方聽起。所以選擇書目很重要。”
從傳統出版進入有聲出版,劉恩凡認為各種閱讀形態都會有自己的發展。“電子書發展的過程已經向我們證實了,電子書并不會沖擊傳統出版業,有聲書其實亦然。不同的載體有不同的受眾,無論紙張、電子屏還是聲波,以不同的方式輸出的,都是同一部作品的精神內涵。”